紀念布格羅誕辰110周年

古典油畫大師布格羅的兩幅聖母子像賞析

文/卡拉‧萊桑德拉‧羅絲(Kara Lysandra Ross) 舒原 譯
font print 人氣: 256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5年8月9日訊】編者按:法國古典寫實繪畫大師威廉‧阿道夫‧布格羅(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1825—1905)是19世紀最受歡迎、最為成功的畫家之一,與安格爾(Ingres)、萊頓(Leighton)和熱羅姆 (Gérôme)齊名。在他的一生中,他的畫作在歐洲和美國售價都是最高的。他曾多次受美國名人委託作畫,這也是何以他的很多畫作保存於美國。低成本印刷 術和凹版印刷工藝的出現,則讓貧富不同的各國人士都有機會收藏他美麗畫作的樣本,他的聲名因而更加卓著。

布格羅的藝術遺產是宏富的,但事實上,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他都被忽視、貶損,甚至和「學院派」一同成為保守甜美的代稱。只是在近幾十年,不少畫家開始研究正統古典繪畫,布格羅作品才再次成為許多人心目中的最佳典範。在美國,收藏家、富豪等古典寫實繪畫的支持者建立了「藝術復興中心」(Art Renewal Center)網站,大力推廣布格羅的作品。同時,他的繪畫已重新受到藝術市場的肯定,在蘇富比、佳士得拍賣中屢屢拍出幾百萬美元的高價。

本文作者卡拉‧萊桑德拉‧羅絲(Kara Lysandra Ross)是「藝術復興中心」的運營總監,也是一位19世紀歐洲繪畫史專家。在本文中,她通過對比布格羅的兩幅聖母像,展現了畫家處理人體姿態和表情的豐富多變,及表現美感、真實感與微妙主題的深厚功力。

值布格羅逝世110週年(8月19日)之際,大紀元刊登此文,在紀念這位古典油畫大師的同時,也希冀著更多讀者能發現:從古希臘、文藝復興到學院派,這些帶來正向啟發的美好藝術,才是人類應該回歸的藝術之路。

* * *

儘管威廉‧布格羅(William Bouguereau,1825—1905)在藝術生涯中曾多次描繪聖母子,但其中有兩個版本的畫像形成一種有趣的對比,兩幅畫在很多方面很相似,但在象徵意義上的區別又很有意思。第一幅是繪於1899年的《百合聖母像》,第二幅畫則是1903年的《玫瑰聖母像》。兩者都是四比三的畫幅,都只描繪了聖母與聖嬰,沒有其他人物形象。

威廉‧阿道夫‧布格羅的《百合聖母像》(La Vierge aux Lys ),1899年作。(Courtesy of Art Renewal Center)

第一幅《百合聖母像》中的聖母瑪利亞身著黑衣,眼簾低垂。她以謙恭內斂的神情看向下方,把嬰兒耶穌緊緊抱在胸前。從母親的身上,可以看到一抹悲傷,黑色的披肩則強調了這一點。

聖嬰的雙手對著觀者的方向伸出。他直視著觀眾,象徵著他將自己奉獻給了人類。在畫布的下方,左右兩側各有一枝百合花,將人物形象襯托了出來。

白色百合花象徵著母性,這一含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而久遠年代以來,它就與「聖母領報」(the Annunciation,又稱天使報喜)和「聖母昇天」(Assumption)聯繫在一起。在前面的場景中,天使長加百列向瑪利亞示現,帶來她即將成為基督母親的消息;在後者中,瑪利亞的遺體昇天,只見空空的墓穴中撒滿了白色百合花。

儘管在闡釋時有些差異,但百合的莖一般用來象徵瑪利亞內心的宗教信仰,花瓣象徵她的貞潔,花的香味代表了她的神性,而葉子則象徵了她的謙卑。從另一個角度看,畫中的百合花只有三個花瓣,這已被闡釋為代表著「三位一體」。

威廉‧阿道夫‧布格羅的《玫瑰聖母像》(La Madone aux Roses),1903年作。(Courtesy of Art Renewal Center)

與之相對比,在《玫瑰聖母像》中,聖母身著白色披肩,雙眼望向上界,看上去堅忍而盡責。雖然聖母仍然將嬰兒耶穌抱在胸前,但姿勢更加平和:她的雙手舒適地交叉在一起。在這充滿母性的溫馨一刻,她和孩子看上去都很放鬆。

後一幅畫中的聖嬰耶穌,比1899年版中看起來年紀大一點,但仍然體現為幼年基督的樣貌。玫瑰的象徵義也有很深的基督教淵源:玫瑰代表著犧牲,百合花則象徵貞潔。雖然在整個中世紀,玫瑰與聖女們的聯繫都變得更加密切,但它後來逐漸變成僅僅象徵瑪利亞和耶穌之間的連結,因為玫瑰被稱作花中皇后,而瑪利亞則被視為天地間的女王。

儘管威廉‧布格羅以描繪農村少女和神話場景著稱,他也成為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宗教畫家之一。作為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布格羅像其他許多宗教畫家一樣,將他的畫作視為向神及其最心愛的創造——人類致敬的一種形式。

他最有名的宗教作品還包括《聖母憐子圖》(The Pietà ,1876年)、《基督受鞭刑》(The Flagellation of Christ,1880年)、《天使之歌》(Song of Angels,1881年)、《墓前的女聖徒》(The Female Saints at the Tomb,1890年),《仁慈》(The Compassion,1897年)、《純真》(Innocence ,1893年)和《聖母與聖子》(Regina Angelorum,1900年)等。**

威廉‧阿道夫‧布格羅,《天使之歌》(Song of Angels),1881年。(Art Renewal Center提供)

威廉‧阿道夫‧布格羅,《墓前的女聖徒》(The Female Saints at the Tomb),1890年。(Art Renewal Center提供)

威廉‧阿道夫‧布格羅,《純真》(Innocence),1893年。(Art Renewal Center提供)

威廉‧阿道夫‧布格羅,《聖母與天使》(Regina Angelorum),1900年。(Art Renewal Center提供)

責任編輯:林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2014年12月27日晚間,神韻世界藝術團第三場的演出於德洲首府奧斯汀的朗氏表演藝術中心(Long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拉開帷幕,神韻演員們為觀眾們呈現了又一場完美的演出。
  • 油畫家Sebastien Delalande先生十多年前從巴黎移民美國,12年前在達拉斯市中心創辦了一家高端美髮屋Sebastian Salon。2015年1月10日晚,他與友人結伴欣賞了神韻巡迴藝術團在美國達拉斯AT&T表演藝術中心溫斯比爾歌劇院的第三場演出。
  • [法]雅克―路易‧大衛《蘇格拉底之死》,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18世紀的新古典主義哲學,呼喚復興古典時代的莊嚴、道德與理想。法國畫家雅克―路易‧大衛作為畫界的代表,其繪製於1787年的《蘇格拉底之死》(The Death of Socrates),以堅忍的主題成為完美的新古典主義宣言。英國著名出版家博伊德爾(John Boydell)在給同時代畫家雷諾茲爵士(Sir Joshua Reynolds)的信中,曾盛讚這幅畫作是自米開朗琪羅的西斯廷禮拜堂天頂壁畫和拉斐爾的梵蒂岡宮壁畫之後最偉大的作品。
  • 譯者按:19世紀後半葉以降,藉由「照相術可取代寫實繪畫」這一頗有迷惑性的主張, 現代藝術堂而皇之的全面顛覆著西方正統藝術的審美價值和表達體系,它推動畫家放下寫實基本功、乃至畫筆,也帶動觀眾不辨美醜、人云亦云。然而,終歸有人會說出那句:「皇帝沒穿衣服!」
  • 對神的謳歌是傑出的藝術家永恆的主題。尼古拉・普桑是法國17世紀最偉大的繪畫大師,他的許多傳世之作都充份體現了畫家本人對神的虔誠信仰。盧浮宮在普桑去世350週年之際推出了「普桑和神」(Poussin et Dieu)的畫展,向大師致敬,於4月2日至6月29日展出。
  • 作為路易十四時期畫壇革新思想的引入者,夏爾•德•拉弗斯的畫作體現了那個偉大時代藝術創作的演變進程——從他學院派的老師夏爾•勒布倫,到開啟法國洛可可風潮的他的密友安托萬•華托。儘管在前兩個世紀幾乎被人遺忘,但拉弗斯依舊在藝術史上扮演了要角,被譽為路易十四執政期間最好的畫師,參與了當時所有偉大的歷史性裝飾工程,從杜伊勒裡宮到凡爾賽。
  • 法國古典寫實繪畫大師威廉‧阿道夫‧布格羅(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1825—1905)是19世紀最受歡迎、最為成功的畫家之一,然而,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他都被忽視、貶損,甚至和「學院派」一同成為保守甜美的代稱。近幾十年,隨著古典寫實風潮的出現,這位大師開始得到公正的評價,其繪畫也受到藝術市場的肯定,屢屢拍出幾百萬美元的高價。值大師逝世110週年之際,大紀元刊發美國已故古典寫實油畫家、著名藝術教育家理查德‧拉克的專文,帶讀者一起回顧這位古典油畫大師的藝術遺產。
  • 法國古典寫實繪畫大師威廉‧阿道夫‧布格羅(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1825—1905)是19世紀最受歡迎、最為成功的畫家之一,然而,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他都被忽視、貶損,甚至和「學院派」一同成為保守甜美的代稱。近幾十年,隨著古典寫實風潮的出現,這位大師開始得到公正的評價,其繪畫也受到藝術市場的肯定,屢屢拍出幾百萬美元的高價。值大師逝世110週年之際,大紀元刊發美國已故古典寫實油畫家、著名藝術教育家理查德‧拉克的專文,帶讀者一起回顧這位古典油畫大師的藝術遺產。
  • 文徵明以「白描法」鉤出娉婷玉立的蓮花,用極婉約勻稱的細線來鈎勒。為了顯現花瓣的精氣有神,畫瓣尖,下筆時先以書法中的「頓筆」為之,再提筆上來,一上來就見真章了。我們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線條是那麼細緻溫和,好像隨手不經意地就畫出來似的,柔中帶剛,剛中有柔。顯得韻味無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