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國神遊】文景之治 如見上古的昭明

文/宋紫鳳

代王劉恆自幼得到母親薄姬的教誨,深知「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道理。(素素/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889
【字號】    
   標籤: tags:

那是一個動盪的年代,雖說大漢一統,中原初定,而大漢王庭卻是樹欲靜而風不止,經歷了劉邦對異姓王的誅殺、呂雉對劉姓王的清除,直至西元前180年秋八月,呂氏滅門,一場持續了近二十年的動盪嘎然而止。而此時遠在代地的皇子劉恆已經平平靜靜地做了十七年的代王,這在命運中沉浮的諸皇子中,實為異數。

這一日,中朝使者忽至代王宮中,帶來了一個不同尋常的消息:原來諸大臣平滅諸呂,欲迎立代王繼承帝位。代王不知虛實,母后薄太后也沒有了主張,畢竟這些年來,這對母子是如此安於這個遠離是非的邊國,並打算就在代地終老,「君臨天下」這個詞對他們而言,比天到地還要遙遠。

代王舉棋不定,決定一卜前途,敬聽天命。他虔心執禮,誠敬默禱後,卜人取過燒灼過的龜甲,見到其上裂開了一道深深的橫紋。卜詞有云「余為天王」,代王不解,問卜人:寡人已經是王了,怎麼又說要做王?卜人回答:所謂天王者,乃天子也。

天命使然,西元前180年的一個深秋之夕,代王的天子法駕駛入未央宮中,大漢朝進入了文帝元年。

漢文帝在聽取臣子袁盎的奏報。(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漢文帝在聽取臣子袁盎的奏報。(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漢文帝從小便接受母親薄太后的教誨,薄太后喜讀黃老之書,而漢文帝亦崇尚清靜無為。他駕坐未央宮中,眼前浮現的卻是從代地直到長安這一路所見的民生凋敝與城郭殘破。《道德經》有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文帝明白,所謂端拱垂衣的治國之道當先始於自我的修為。

在未央宮中,漢文帝常常穿著黑色粗綢的衣袍,而後宮嬪妃也都衣不曳地,帳無紋繡。至於宮室、苑囿、車騎、服御等一概無所增益。然而文帝的淳樸之風卻不掩其聖德的昭明。他將百姓的賦稅一減再減,到了文帝十三年時,徹底免除了田地的租稅,直至景帝繼位,其間整整十一年未收一粒百姓的田租,如此清儉之政在歷代帝王中實屬絕無僅有。

然而治國之道僅憑儉約節用,猶有不足。譬如《管子》論國之大禮,首要之務就是遠舉賢人。漢文帝以藩王入主中朝,比深居宮中的皇室子孫更了解民情。他嚮往堯舜之君廣開言路的聖治,為使民間疾苦能上達天聽,堯帝設進善之旌,舜帝設誹謗之木。而漢朝初年,律法中卻有誹謗妖言之罪,人皆畏罪而上下鉗口,又如何能招攬到極言直諫之士呢。於是文帝一方面下詔廢除誹謗罪,一方面訪求天下賢良之士。他聽說申公精於《詩》,即以申公為博士。聽說伏生精於《尚書》,即徵召伏生入朝。伏生年老不能行,於是派晁錯往伏生處受教。文帝還致力於人才之培養,廣立官學,為置博士。遂致朝堂之上,博士七十餘人朝服玄端而立,規模一如秦世。

文帝天性仁孝,薄太后晚年多病,他每每親自侍奉,不敢懈怠。如進湯藥,還要親口嚐過。並且文帝之孝非止於庭闈之間。在追跡上古、傚法先王的心路歷程中,舜帝孝感動天的故事令漢文帝最為神往,他悟出「孝悌,天下之大順」的道理。的確,治亂之道,人心而已。孝道之行,以誠以敬,心存仁孝,則上能敬天順道,下能尊禮守節。人心如此,何愁世風之不化。於是,文帝不僅要以孝道奉太后,還要推已及人,以孝道治天下。他屢次下詔,賜與老弱之民米肉布帛,又嘉獎天下孝敬父母、禮讓兄弟的賢人。

文帝即位十三年時,有民女緹縈上書天子。原來緹縈之父齊太倉令淳於公有罪當受肉刑,小女兒緹縈為父上書,表示願為官婢,以贖父刑罪。做了十三年的皇帝,閱奏章無數,而這一封民女的上書卻令文帝感慨不已。一來是感動於緹縈的孝行,此仁孝之心,難道不值得弘揚嗎。

文帝即位十三年時,有民女緹縈者上書天子。(素素/大紀元)
文帝即位十三年時,有民女緹縈者上書天子。(素素/大紀元)

二來,緹縈的上書也引起了漢文帝的另一個思考。文帝讀上古之書,知堯舜之世,並無肉刑,只有象刑,所謂象刑,畫衣冠、異章服以像懲治。譬如衣無領則相當於死罪。而像刑之法雖「輕」,卻可約束天下,民莫敢犯。而如今法令滋章,肉刑酷烈,卻奸惡不絕。這其中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天生厚德的漢文帝很快得到了答案——治國之道在於德化天下。

於是文帝下詔,不僅赦免了淳於公的肉刑,更推恩天下,廢除了自三王以來行之已久的肉刑。而除了約法減刑,文帝更以孝者所具有的誠敬之心去推行德政。譬如吳王劉濞曾詐病不朝,文帝卻賜他木屐與手杖,以示尊重。臣下張武受賂金錢,文帝反加賞賜,使其心知愧疚。所以然者,意在以德化民,使人覺悟自醒,改過自新。而文帝的以德化民之道,又由一國之治而及於天下:南越尉佗自立為帝,文帝召尉佗兄弟,以德安撫,於是尉佗臣服;匈奴攪擾,漢室武功不及匈奴,與之和親結盟,以中原文明德化之,遂保中原數十年無戰亂。

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後,景帝繼位。漢景帝遵業守成,其輕徭薄賦、約法減刑、與民休息諸多政舉一如文帝。後雖有七國之亂,景帝反借平亂之機,收回諸王行政之權,從而實現大漢朝真正意義上的一統之局。經過兩代帝王的清明之治,久罹亂世的中原終於元氣漸復,民風淳厚,禮樂再興,海內殷富。而那一段清世,至今想來,有如上古之世的昭明。#

讚曰:
文帝玄默,景帝守成。
刑措政簡,垂拱在庭。
賢良遠致,禮樂頌聲。
大行孝道,再鼓德風。
七國息亂,四海偃兵。
宇內肅靜,聖化昭明。

責任編輯:林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中華近兩千年曆史中僅出現過屈指可數的盛世,像「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他們所持續的都僅有幾十年而已。到底是甚麼樣的原因導致了這樣令後人景仰的盛世呢?是君王的原因嗎?在司馬遷的《史記.孝文本紀》裡所記載的漢文帝的賢德、仁愛和儉樸,以及「以德化民」,處處為百姓著想所施的種種仁政,讓人不得不承認,正是漢文帝的聖德開創了「文景之治」的盛世。以德治國才是正道。以下是從《史記.孝文本紀》選出的故事,讓我們一起體會一個盛世君王是如何臨危受命走上天子之位,在短短的二十三年裡,將他的國家治理為千古稱頌的太平盛世的。 歷史故事
  • 編者按:在中華近兩千年歷史中僅出現過屈指可數的盛世,像「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他們所持續的都僅有幾十年而已。到底是甚麼樣的原因導致了這樣令後人景仰的盛世呢?是君王的原因嗎?在司馬遷的《史記·孝文本紀》裡所記載的漢文帝的賢德、仁愛和儉樸,以及「以德化民」,處處為百姓著想所施的種種仁政,讓人不得不承認,正是漢文帝的聖德開創了「文景之治」的盛世。以德治國才是正道。 歷史故事
  • 廢除誹謗有罪的法令。歷史故事
  • 西漢的緹縈上書救父,漢文帝感之惠及天下,廢除了肉刑。今天的我們,可以用我們的支持,幫助當代緹縈完成她救父的心願。願每一個善良的人,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心,去幫助鍾愛,幫助鐘先生。每一份簽名、每一個聲音,都會讓 鐘先生回家的路近一點。幫助良善,就是抑制邪惡,就是幫助我們自己,給我們自己營造一個安全的社會。
  • 有一天,漢文帝乘著漂亮的宮車,在京城裡漫遊,路過郎署的時候,看見有個老人在迎接他,一問知道他是馮唐,兩人熱乎地說起話來。
  • 漢文帝元年,齊、楚兩地二十九座山同一天山崩,發大水。漢文帝命令各郡國,不必進獻貢品,施恩惠於天下,遠近都歡樂和洽…
  • 當初,漢文帝朝中,有個寵臣,叫做鄧通。出則隨輦,寢則同榻,恩幸無比。其時,有個神相許負,相那鄧通之面,有縱理紋入口,必當窮餓而死。
  • 古人認為,「道」生萬物而賦予萬物具備了「德」,故道尊而德貴,倡導「以德配天」、「以德治世」等。中國歷史上出現了許多有名的「治世」,「文景之治」就是其中之一。文景,就是漢文帝和漢景帝,文景時期,仁風德政,國家政治清明,社會繁榮,百姓祥和而太平。
  • 間者數年比不登(農產連年歉收),又有水旱疾疫之災,朕甚憂之。 愚而不明,未達其咎(我愚眛無知,不明白其過失原因)。
  • 幾千年來「緹縈救父」的孝義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公元前167年,緹縈的父親被有權勢之人誣陷告發,地方官吏判他有罪,要處肉刑,當時的肉刑有臉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形式。緹縈上書漢文帝,為父親求情,文章情辭懇切,打動了漢文帝,使其廢除了殘忍的肉刑,緹縈的父親因此得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