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名寺

【文史】戒台寺 歷代佛家帝王禮佛之地

周慧心
font print 人氣: 1073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5年09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周慧心綜合報導)戒台寺,原名「慧聚寺」,又稱「戒壇寺」,位於北京門頭溝區的馬鞍山上,始建於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戒台寺既有北方寺廟巍峨宏偉的氣勢,又有江南園林清幽秀雅的意境。其戒壇居「全國三大戒壇」之首,故有「天下第一壇」之稱。在歷史上受到遼、金、元、明、清等朝皇帝的尊崇。其中乾隆皇帝曾4次來到戒台寺。

歷經滄桑 歷代高僧重建

唐高祖武德五年,此寺名為「慧聚寺」,是當時以戒行見稱的智周禪師隱居之地。到了遼代鹹雍年間,高僧法均到這裡開壇傳戒。法均於遼鹹雍五年(公元1069年)於寺左創建了一座菩薩戒壇,廣度四眾,日度數千人,當時不僅遼國管轄下的民眾來此,南方宋土之人來此受戒的也很多。

元代此寺高僧是月泉長老。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立碑《大都馬鞍山慧聚寺月泉新公長老塔並序》,文中對月泉重新修葺該寺的情況有這樣記載「因茲雲山改色,鐘鼓樓新音,內外雍容,遐邇善末,三五載增修產業,開拓山林,破垣頹屋,無非濟楚」。元末,寺內殿堂及戒壇毀於兵燹。

明代宣德年間,司禮太監阮簡等以皇帝所賜金幣「僦工購材,做正殿奉三世佛,左右列十六大阿羅漢,外做四天王殿,左做迦藍殿,右做祖師殿,東西有廡,外廡做演論之堂,居僧之齋、庖、庫廩,糜不具備,外建三門,環以垣。」這次重修工程,是由知幻大師親自主掌的,始自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完工於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竣工後由司禮太監王振奏請更名,英宗皇帝賜額「萬壽禪寺」。

清代此寺著名高僧是紫哲公,從康熙年起住此寺四十餘年。清代是戒台寺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康熙、乾隆皇帝多次來此進香禮佛。乾隆皇帝曾先後四次來到戒台寺。乾隆十六年(公元1753 年),乾隆皇帝第一次來到戒台寺,即寫下了《初至戒台六韻》的詩篇。乾隆皇帝金口玉言,以詩賜名,因而就有了戒台寺之稱,並且一直延用至今。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恭親王出資將羅漢堂、千佛閣及北宮(牡丹院)加以修葺。

戒台寺海拔300多米,向東可眺望北京城,寺院坐西朝東,依山而建,占地4.4公頃,建築高峻宏偉,主要有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千佛閣、九仙殿、戒壇殿等。正殿是大雄寶殿,其匾額「蓮界香林」為乾隆親筆。寺的西北部是久富盛名的戒壇,高約3米,分三層,釋迦牟尼佛坐像在上層的蓮花寶座上,壇基由精美的漢白玉雕成。戒壇周圍還塑有113個戒神像。

戒壇大殿

戒壇大殿是戒台寺的標誌,也是寺內最主要的建築。戒壇大殿平面呈正方形,長寬各26米,建築面積676平方米,共有自然間數25間。殿高20餘米,為重簷盝頂與四角攢尖式相結合的木結構建築。

大殿頂部四面呈坡形,正中部分是一個正方形的小平台,台上安有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由僧人德秀捐贈的銅質鍍金五塔形寶頂,造型渾厚莊嚴,具有藏傳佛教的風格。殿頂上的上下簷之間有風廊環繞,簷角皆掛有風鈴,上層為圓形,下層為方形,象徵著「天圓地方」。

大殿的正門上方高懸著一塊上寫有「選佛場」三個漆金大字的橫匾,原匾為民國初年的大總統袁世凱手書。門內的橫枋上掛有清代乾隆皇帝手書「樹精進幢」的金字橫匾,內側掛有康熙皇帝手書「清戒」二字的匾額。原來楹柱上還有一幅乾隆帝手書「遍灑醍醐成雨露,長留華藏閉山林」的對聯,可惜今已不存。

大殿內的戒壇是一座用青石砌築的高台,全高3.25米,平面呈正方形,台分三層,下大上小,呈品字形。上層有蓮花寶座,塑有釋迦牟尼佛坐像。每層台均為須彌座造形,上下枋雕有流雲藩草,束腰處雕有佛龕,每個佛龕內均有泥塑彩繪的有戒神。

戒壇是佛教寺院向信徒傳授戒律的地方,始建於遼代鹹雍五年(公元1069年),為遼代高僧法均在此修建,當時四方僧眾多來受戒。

據傳說,戒台寺在唐代武德五年初創時,隱居於此的智周禪師便以戒行而著稱。到遼代鹹雍年間(1065-1074年),高僧法均在此正式創立戒壇,「開壇演戒」以來,更是盛況空前,轟動一時。當時盛傳,不論何人,只要到戒台寺聽法均和尚「說戒」後,聾啞人都不治而癒,手足拘攣的人會變得「伸屈自如」。為此,前來求戒、聽戒的人絡繹不絕,一時間成了萬人嚮往的佛教聖地。

天然溶洞

戒台寺的後山為石灰岩構造,在千百年的雨水侵蝕下,形成了許多神秘幽深的天然溶洞,洞中的石鐘乳和石筍的造型千奇百怪,美不勝收:「有龍躍、有魚游、有獅坐,石乳所凝也」。

最著名的是太古洞、觀音洞、化陽洞、龐涓洞、孫臏洞。太古、觀音洞外有八角形十一層小塔;化陽洞右,直下百米處有一石龜,如浮於波浪之中;龐涓洞極深邃,兩壁皆是石乳,並有一眼深井,投以瓦礫,宛轉錚錚之聲不知所終,傳說此井與渾河相通。

這裡的部分山洞在古時就曾經過修整,而建成石窟寺,這是當年寺內高僧靜修的地方。而這樣密集的石窟寺巖洞群,在北京地區也只有戒台寺一處。

戒台以松聞名

戒台寺的古樹甚多,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古松。這些古松經過了千百年磨礪,形成了各種奇特的造形,為歷代文人雅士詠讚。明清時期,戒台寺「十大奇松」就已聞名天下,其中最著名的有「九龍松」、「抱塔松」、「活動松」、「自在松」、「臥龍松」。

「九龍松」 在唐武德年間種植,是一棵體形巨大的白皮鬆,它高達18米,有九條粗壯的樹幹,猶如九條騰空而起的白龍,守護著戒壇。

「抱塔松」為金代所植,其樹幹屈曲扭轉,緊緊摟抱著一座墓塔。據傳,這棵松樹原是一條天上的神龍,被玉皇大帝派下來守護遼代高僧法均的墓塔。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龍松怕墓塔被雷電擊中,便伸出兩個大枝,像人的雙臂一樣抱住古塔,形成古松抱塔的奇觀。

罕見的「活動松」是一棵高達25米的油松,隨意拉動它的任何一個個松枝,整棵樹的枝葉都會跟著搖動。相傳它是元代住持月泉高僧親手種植的。乾隆皇帝在此留下了一座「題活動松詩」的石碑。傳說,清乾隆皇帝每次到戒台寺,都喜歡去搖動活動松,並為這棵奇松起名「活動松」,且先後三次為它題詩。

「自在松」高達25米,也是遼代所植。它矗立在大雄寶殿前,姿態舒展有緻,顯得逍遙自在。一個大枝向著大殿方向延伸,彷彿是在虔誠地守衛著佛祖。田樹藩在其詩作《西山名勝記》中寫道:「松名自在任欹斜,隨意生來最足誇。世態炎涼渾不管,逍遙自在樂天涯。」詩中以松讚譽無意功名、自由自在的平靜心態。

「臥龍松」猶如一條粗壯的巨龍,彷彿欲騰雲駕霧而去,它粗干的橫長達10米,周長達2.8米,為遼代所植。晚清時,恭親王奕訢在戒台寺隱居,所住的牡丹院恰好與「臥龍松」相對。奕訢時常以臥龍自比,期待再次騰飛。他在石碑上寫下「臥龍松」三字,並把它支撐在樹幹下方。一位高僧看見連連搖頭:「這石碑好比斬龍劍,六爺把劍插在自己的肚子上,恐怕是氣數將盡。」果然,後來奕訢雖被召回朝廷,卻很快就病逝了。

牡丹園

晚清時期,道光皇帝的第六子恭親王奕訢當年在此居住了十年。牡丹院位於千佛閣北側,坐北朝南,分內外兩重院落,中間以垂花門相連。其建築風格是北京傳統的四合院與江南園林藝術的巧妙結合,既有北方四合院的古樸又有南方園林的秀美。迎門是一座用太湖石疊砌而成的花壇影壁。因院內種植很多牡丹花,所以人們俗稱「牡丹院」。這些牡丹中有百年花齡的各類名貴珍品,如黑牡丹、雙色牡丹,這在古代宮廷花園中都不多見。

牡丹園房屋皆有迴廊相連,雕樑畫棟,文采風流。院子四周,用太湖石和花木建成的花壇各自成景。因其景色怡人,由古至今,有許多文人豪客,居住於此,修身養性,除恭親王外還有現代藝術家梅蘭芳老先生,也是此間常客。牡丹院也由此聞名,每逢牡丹花期之時,牡丹院也成為了戒台寺最美的風景。#

責任編輯:林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北京向西偏南40多公里處的山巒之中,有一座馳名中外的古剎——潭柘寺。在寺外的一片塔林中,有一座藏式古塔尤其引人注目,那就是座落在下塔院之外的“虎塔”。
  • 戒台寺又稱「戒壇寺」,位於距京城35公里,門頭溝區馬鞍山麓上。這座建於唐代的古寺,以擁有中國寺院中最大的戒台(寺院中傳授戒律的地方)而聞名,同泉州開元寺戒壇、杭州昭慶寺戒壇並稱為「中國三大戒壇」,寺院規模宏大。 文化旅遊
  • 法源寺位於北京宣武門外教子胡同南端,是北京最古老的名剎。原名憫忠寺,始建於唐代,歷經遼、金、元、明、清數代, 至今一千三百多年。清雍正時重修並改名為法源寺。 古寺
  • 北京的臥佛寺,位於西山餘脈壽安山下,是一座著名的古剎,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公元七世紀,即唐代貞觀年間,臥佛寺始建,最初名為兜率寺。當時寺內就有檀木雕成的臥佛,但現在已不存。
  • 素有「京都第一寺」之稱的潭柘寺,位於北京西郊潭柘山的寶珠峰的南麓,距阜成門41公里,周圍由九座高大的、宛如巨龍的山峰呈馬蹄狀環護著,環境雅致,風景優美。它寺內佔地2.5公頃,寺外佔地11.2公頃。
  • (shown)虎感念恩師慈悲救度,竟臥在因亮法師墓前泣血而亡。寺眾僧感其誠,經方丈特許,在下塔院旁建造了一座“虎塔”。
  • 戒台寺,位於北京門頭溝的馬鞍山麓,原名「慧聚寺」,又稱「戒壇寺」,始建於隋代開皇年間(西元581~600年),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
  • 北京最早的一座寺廟,是建於西晉永嘉元年(西元307年)的潭柘寺。因為年代久遠,因此先後有「嘉福寺」、「龍泉寺」、「大萬壽寺」以及康熙皇帝所賜的「岫雲寺」等寺名,但民間從古至今只稱其為「潭柘寺」。
  • 誰建造了北美魔鬼塔,它真是外星人的基地?《山海經》中的通天神樹真的存在,三星堆裡挖到寶?
  • 古人的智慧你想不到。福建甘露寺一根柱子支撐一個建築群?恆山懸空寺有夠「玄」,「三教合一」有何內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