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國故事:橫渡恐懼之海(13)

作者:陳破空
font print 人氣: 139
【字號】    
   標籤: tags:

上海之戀 愛情與友誼的兩難

我與泓的戀情,發生在1986年上海學潮前夕。俏麗、生動、婀娜多姿的泓,是眾多男生心儀的目標。以至於,我與好友傑的友誼出現了裂痕。傑追求泓,卻未能如願,他那寡言少語的性格,與活潑開朗的泓,似乎並不合拍,傑因此陷入苦悶。

而那時的我,在結束幾段戀情之後,正處於厭倦期,並沒有打算再談戀愛。然而,不知不覺間,我與泓,卻墜入愛河。原來,彼此相識的這一群朋友,常常聚首,談天說地,四處遊歷。一群男研究生,一群女本科生,似乎是絕妙搭配的團隊,不僅相處得其樂融融,愛情故事也層出不窮,自然而然,如水到渠成。

或許是泓的美感與活力,漸漸吸引了我;或許是我愛說笑話的幽默天性,無意間吸引了泓。當我與泓陷入突發的熱戀而不能自拔時,傑卻因情感的挫折而陷入絕望的苦痛。於是,我與泓的這份戀情,從一開始,就帶著對傑的深深負疚感,心靈飽受煎熬。在愛情與友誼的取捨之間,情緒跌宕,劇情曲折。

為了保全我與傑的友誼,一度,我與泓嚐試放棄愛情。然而,談何容易,每當我們相見或相遇,哪怕目光交接的一瞬間,愛情的籐蔓就在彼此心田里生長、交織、攀昇。愈是克制,愛情的生命力愈是旺盛;長勢無可阻遏,直至根深葉茂,牢不可摧。

直到八六學潮之後,愛情才終於走出陰霾。我與傑、以及其他好友的友誼也逐漸得到修復。但好景不長,熱戀半年之後,我即畢業,須前往廣州工作,而泓的學業,還有三年。這意味著,我和泓,將遙遙地分離兩地。那時候,中國的交通,主要靠火車,從上海到廣州,車程近乎兩天一夜。而我們,一個有學業,一個有工作,相見時難別亦難。

苦戀 隔著空間與時間

空間與時間的阻隔,沒有阻斷我們的愛情,卻讓我們陷入無邊的傷感。我們的生活,從此淹沒在思念、等待與離情別愁的汪洋中。我至今不忍看到戀人在車站或機場吻別,總讓我聯想到當年,我與泓,在熱淚中吻別,淚濕衣衫。那種悲傷、絕望到生離死別的感受,至今,仍是心底的創痛。

後悔到廣州工作。而當時的國情,我既不能調動工作回上海,泓也不能轉學到廣州。所有調動與轉學的嚐試,屢試不爽,盡都歸於失敗。

我總是在學期的中途,趁學生複習、準備期中考試時,偷偷離開廣州,前往上海,與泓短期相會。而每逢寒暑假,則是我們難得團聚的幸福日子。然而,相會,彷彿就是為了分離,短暫的幸福,以更長久的分離為代價。在上海,在廣州,在成都,在重慶,在綿陽,到處灑下我們離別的淚水。綿綿情話,山盟海誓,無法挽留時間與空間的無情。火車啟動,我們淚眼相望,那一刻,我們,似乎只有我們,才是世界上最可憐的一對戀人!

有一回,在上海火車站,分別時,我忽然對泓說:我是多麼可憐啊!你看,我還不如這塊手錶,它可以握著你的手;我還不如這個書包,它可以陪伴你;我還不如這把傘,它可以為你遮陽擋雨……言未盡,兩人已泣不成聲。

深刻的痛苦,使我們的愛情更為深刻。在煎熬了兩年之後,1989年5月,因為民主運動,全國大學罷課,泓來到廣州,終於,我們可以幸福而自由地團聚在一起。忙碌和激情,持續了兩個多月,直到我被捕下獄。泓踏破衙門,也無法探知我的下落,更無法與我相見,哪怕彼此望上一眼!

看啊!這份愛情,沒有因為與友誼的衝突而夭折,也沒有因為空間與時間的阻隔而中斷,反而愈益熱烈、堅韌、刻骨銘心。於是,連老天爺也嫉妒了,他大發雷霆,讓神州大地來了場狂風暴雨——八九民運、六四屠城,終於,將我與泓,生生隔離,隔絕於高牆內外!

(選自 香港開放出版社《不受歡迎的中國人》附錄:我的中國故事)@

責任編輯:謝秀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韓國與中國先後發生客輪翻沉事故,中韓客輪載客均達四百多人,均釀成重大死亡慘禍。兩起事件相距一年,但諸多的相似與不同之處。對照之下,發人深省。
  • 船長與船員。韓國「世越號」,第一時間報警求救,但69歲的船長與其他三名船員率先跳上救生艇逃生。而22歲的女船員朴智英卻將救生衣讓給學生,並堅守崗位,營救乘客直至海水漲及腰部,最後不幸喪生。事後,韓國法院以殺人罪,判處「世越號」船長李俊錫無期徒刑;以遺棄致人死亡罪,判處另外14名船員1年6個月至12年的有期徒刑。韓國政府追認朴智英、楊大弘(「世越號」事務長)、及兩名高中教師、兩名高中學生共六人為「永放光芒」的烈士。
  • 這一切,構成我最早的記憶。三歲,開始模糊記事的年齡。捆綁,批鬥,毒打,這就是毛澤東為他的「文化大革命」所設計的場景。毛澤東發動文革,原本出自他與劉少奇的權力鬥爭,卻演變成一場全國範圍內的階級鬥爭。
  • 出獄後,發現父親變了。再也沒有了迷信「毛主席」的痕跡。父親完全看穿了共產黨的本質。他理解兒子,理解民主,對我的所思所為,不僅沒有半點責備,而且毫無猶疑地,予以贊同和支持。
  • 的中國故事:橫渡恐懼之海(3)
  • 「政治體制改革」這六個字,在今日中國,隨處可見,其涵義甚至被扭曲。但在1985年,這六個簡單的中文字,尚從未在中國的媒體或書籍上出現過。上書胡耀邦,我成為最早提出這六個字的人之一。
  • 1986年,校園空氣愈加活躍,多元化思潮衝擊著年輕學子們充滿理想與渴望的心。我和好友頻繁舉辦各種形式的聚會。經春夏兩季播種,到了秋天,推動研究生會和學生會聯合舉辦「同濟大學文化潮」活動。項目之一,是邀請方勵之、劉賓雁等文化名人來校演講。
  • 天安門事件」,國際上流行的這一定義,指1989年的中國民主運動、及其被中國政府鎮壓的結局。在中國民間,包括海外華人中,這一事件,被稱為「八九民運」;又稱「六四事件」或「六四屠殺」。中國官方,最先稱這一事件為「反革命暴亂」,後來又淡化地稱之為「發生在1989年的政治風波」。
  • 天大火,連環大爆炸,爆炸威力相當於至少24噸TNT、53枚戰斧式巡航導彈;蘑菇云,衝擊波,地震;不僅現場留下巨大坑洞,周圍區域,包括停車場、高速公路、輕軌車站等,盡都遭到嚴重毀損;附近居民樓,門窗震裂、震毀、震塌。大災難的場景,甚至在外太空的美國科研鏡頭下,都清晰可見。這就是天津大爆炸,發生在8月12日夜間。
  • 5月間達到高潮。每天遊行人數,少則數千,多則十幾萬,有時達到數十萬。珠江兩岸,風雲激盪;白雲山下,旌旗招展。由廣東省與香港民運界合作展示的一次大示威,稱為「省港大遊行」,那日,走上廣州街頭的遊行人數達四十多萬。遊行隊伍像潮水一般,淹沒並席捲了廣州的主要大街。行進在這樣的洪流中,我欣慰地感歎:廣州人並非商業動物,他們也渴望民主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