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中注定的錢財

作者:李如心
font print 人氣: 2119
【字號】    
   標籤: tags: ,

山東鄒平縣的張華東公,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去祭拜南嶽。走到半路時,眼看就要天黑了,便準備在附近的驛亭住一晚。可是領隊的士兵告訴張公:「聽說這個驛亭常有怪事發生,如果在這過夜可能會遇到麻煩。」

張公不怕,嗤之以鼻。到了半夜,他整齊穿戴官服,握劍正坐屋內。突然聽到一陣腳步聲,從門外走進一個頭髮花白的老叟,一身赤黑色的穿著。張公覺得很奇怪,問他是誰。

老叟跪在地上叩頭說:「我是此地監守府庫財銀的『庫官』,為大人典藏金銀已有一段時日了。今夜幸逢您大駕光臨,請立即盤點取走,下官也好藉此放下這重責大任了!」

「我庫存銀兩有多少?」張公問他。

「二萬三千五百兩黃金。」老叟回答。

張公想到自己還要去南嶽祭拜,一路帶這麼多黃金,危險又不方便,不如返回時再來點收。於是和老叟相約回程再取,老叟唯唯諾諾答應後,隨即退下不見。

張公到了南嶽替皇上拜祭天地、山神,勞苦功高,獲得了很多賞賜饋贈。等到一行人馬再回到驛亭住宿時,這老叟又現身拜謁。張公問他原先庫存的財物,打算點收取回,老叟卻回答他:「那筆黃金已經撥發到遼東,當兵餉發放了。」

張公大惑不解,這老叟說話怎麼前後不一致?前些日子才說那庫銀是我的,怎麼現在又撥到遼東當軍餉了?

張公追究原因,老叟回答:「人生在世的福祿、壽命,皆有天定的額數,絲毫不能增加、減少或改動!大人南嶽此行,所獲得的朝廷饋贈,就是您命中應得之數,現在您已經得到了,還要多求什麼呢?」說完掉頭就走。

於是,張華東仔細核對自己此行所獲,總計結果與庫官所言的庫數:二萬三千五百兩黃金,分文不差。於是感慨人的一生該有多少財物,皆是命定,不能貪求。@*

責任編輯:王書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宰相宋璟的孫子宋沇對音律學很有造詣,唐德宗貞元年間,宋沇進獻樂書二卷,唐德宗讀後十分讚賞,又得知宋沇即是宋璟的孫子,於是詔見宋沇進宮。德宗與宋沇兩人對面而坐,談論音律談得非常高興。
  • 幾頭馿被圈養在圍欄裡,怎麼也出不來。可是有一頭馿竟然用嘴將欄杆搬開,很從容地出來了。
  • 古人都很重視誓言,所以丈夫聽接生婆發了這樣的毒誓,就不再懷疑她了,反而懷疑.....
  • 古人遵守諾言,言行一致,對於一句交託的話,能做到終身不忘,而真正成為良知、正義、感恩的人。踐約守信是誠實做人的核心,是為人處世道德標準的要求,是對自己良心的忠誠和對他人的負責。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 明朝時期,浙江嘉興府李定在人們眼中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卻不順利,十幾年屢考不中,就在他已經慢慢放下了對功名的執著時,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轉!他是怎麼積的陰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導子貢向前走——「貧而樂,富而好禮」。「貧而樂」,樂什麼?樂道。孔門弟子中有個典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既然顏回做到了,說明「貧而樂」的目標不是高不可攀、虛無縹緲的,這是勉勵子貢。
  • 震區有個小山村,愛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窯內排戲,場面分外熱鬧,有個三四歲的小男孩,非纏著爺爺領他去看戲,爺爺背著孫子剛擠入窯內,還沒看清演的是啥戲,孫子卻又說害怕,鬧著要回家。爺爺拗不過孫子,帶著孫子轉身剛出了窯洞,地面就突然抖動,崖窯瞬間垮塌,演戲看戲的幾十人無一生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