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茶中修行

幾世作茶仙 陸羽之歌表心跡

作者:任采真
font print 人氣: 1384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今人敬奉陸羽(公元733~804年)為「茶神」,表彰他在唐時整理並且實地研究中華茶文化的成就,作成了《茶經》傳世,開導後人茶文化的風尚流傳至今。當今之人很少談及陸羽的文才和茶經以外的學術成就,因為他流傳後世的作品實在寥寥可數。

一生為墨客幾世作茶仙

《唐才子傳》卷三記載陸羽「有學,愧一事不盡其妙。」可見陸羽專研學問之精誠,窮究事理之專精,不見堂奧之妙不放心。又記載陸羽:「工古調歌詩,興極閑雅,著書甚多。」可見茶神陸羽是個多才多藝、多學多識之人。

陸羽的至交好友皇甫冉,稱讚其窮究事理的功夫:「君子究孔釋之名理,窮歌詩之麗則。」(《送陸鴻漸赴越序》)。*可見陸羽不只是長於茶事,也窮究詩歌的美學,又探究儒學、佛學,是個儒雅的尋道之人。

陸羽的好友,大曆十才子之一的耿湋稱陸羽「一生為墨客,幾世作茶仙」(見《連句多暇贈陸三山人》)。可見陸羽在以茶成名之前,已經是一身文學翰墨香;耿湋從陸羽的文才中洞見陸羽「茶之學」的專長深蘊,應是積累幾世的天賦根基。

陸羽之《歌》

陸羽雖然在當時有詩名,可是留下的作品卻非常少,寥寥可數。有二首收入《全唐詩.卷三〇八.張志和 張松齡 陸羽》,有一首題為句《歌》。後人以此歌中有六個「羨」字,因以名為歌《六羨歌》,不過卻不能彰其歌本意。

這首《歌》恰恰是陸羽生命之歌、心跡表露:世間榮華、富貴、高官、權勢皆不羨,就醉心於茶世界的表白,同時也映襯了陸羽不羨凡俗名利的高潔性格。

《歌》:

不羨黃金罍,
不羨白玉杯,
不羨朝入省,
不羨暮入台;
千羨萬羨西江水,
曾向竟凌城下來。

《全唐詩》在《歌》題下有一注:「太和中,復州(按:可能是複州之誤,據唐代《元和郡縣圖志》記載「複州,竟陵」)有一老僧,云是陸僧弟子,常諷此歌。」復州老僧就是智積禪師弟子。可見此《歌》和智積禪師有淵源。

其水其鄉 鴻羽落竟陵

竟陵城就在今天湖北天門,清乾隆朝的《天門縣誌》記載,天門縣有一段約三里長的河道稱西江,就在姜家河至截河口這一段。陸羽自號「竟陵子」,表白自己愛故土懷西江之情,引水思土,飲水思源。西江水流向竟陵城,就是西江開啟了陸羽的世界;就是西江「水」漾蕩著陸羽出生身世與禪寺煎茶的一段少年歲月。

陸羽是何許人?至今也沒人知道他的出身。竟陵城龍興寺的住持和尚智積禪師在一水邊橋畔發現了一個小小孩,據說當時有大雁用羽翼覆蓋、保護著他。智積禪師庇護了這個查不到父母、一個被遺棄的孩娃。

陸羽的幼年到少年期間,在禪寺度過了一段歲月。也有一說,智積禪師將陸羽交與城裡學館儒師,昔日的府官李儒公收養,他的季疵一名就是李家給他取的,疵來自陸羽臉上瑕疵。到了七、八歲,李儒公一家要返省,陸羽不願添其麻煩,又回到龍興寺。

陸羽小時候是跟著禪師學會煎茶的方法。禪僧的修行,茶是不可或缺的。陸羽給智積禪師侍茶,煎茶非常專長,禪師也最愛喝他煎的茶。

一個孤苦伶仃的孩子長在禪院中,禪師讓他出家是很自然的事情,陸羽卻是不肯,恥於削髮為僧。禪師就讓他從事「枷藍役」,當寺院雜役,做很多重活、牧牛等等。陸羽九歲屬文,陸羽牧牛時,還在牛背上學寫字。

陸羽雖然身在僧院身在儒,到了十二、三歲心跡仍然堅定,少年陸羽於是離開了禪院,進入戲班中。陸羽貌醜、口吃,可是卻很風趣幽默又機智,在戲班中耍得很好,而且很敬業、很專業,研究的精神也在此發揮。《唐才子傳》卷三中記載陸羽「性詼諧,少年匿優人中,撰《談笑》萬言。」

奇人奇遇 塵埃陸羽仙

天寶五年(公元746年),竟陵太守李齊物在一次聚會中看到陸羽演戲,愛惜其材,助其離開戲班,到竟陵城外火門山從鄒氏夫子讀書。陸羽在那苦學儒家學問幾年,進步神速。

不久,禮部員外郎崔國輔調任竟陵司馬,他也非常愛惜、賞識陸羽的才華,兩人因而成了莫逆。崔國輔幫助陸羽開展了踏訪茶鄉、名水之行。公元760年,青年陸羽一面避安祿山之亂,一面到江南茶鄉湖州,從事茶的調查研究,從此之後,他就定居湖州。

唐代宗時曾經詔拜陸羽為太子文學、太常寺太祝等官職,陸羽都未就職。陸羽終於飄若絕塵之仙。

《歌》寄懷師之情

陸羽就好像絕塵的神仙,足跡迢遞遍及名山好水,天下第一泉並不在家鄉,然而為何他千羨萬羨家鄉竟陵的西江水?

唐李肇 《唐國史補》卷中記有陸羽作《歌》*的因緣情境:「羽少事竟陵禪師智積,異日在他處聞禪師去世,哭之甚哀,乃作詩寄情。…」陸羽聽聞智積禪師逝世消息,哭了許久,於是作了此《歌》。

《歌》是陸羽生命之歌、心跡表露,從世間榮華、富貴、高官、權勢中解鎖,潛心專注於自己生命的追求,一心投入茶香世界。

然而,陸羽在聽聞智積禪師逝世之後作此《歌》,只是表白自己不羨凡俗的心跡嗎?誰能無考妣而自生?誰能無親師而自成?智積禪師去世,正是陸羽之《歌》作成的時間,可是反映了陸羽這一點心跡?

智積禪師逝世,那也是陸羽離開龍興寺多年之後了。十來歲的少年郎,揮別了救命恩師、揮別了故鄉土,此後一去經年。「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再回首,竟陵故鄉城依舊,恩師身跡著何處?

西江水流到竟陵城下,是偶然嗎?是天作的自然;陸羽身在竟陵城水濱被智積禪師找到,是偶然嗎?是命運的必然。然而,陸羽早飛離了巢、揮離了禪寺,不是投向功名利祿,而是去尋找茶的原鄉、生命的真鄉。永別了禪師!陸羽之《歌》不就是陸羽的「引」水思源,不就是再次對恩師的表白和感銘嗎?!

據新唐書隱逸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隱逸)記載,當時人們把不循俗的陸羽「比接輿」*,描述他「與人期,雨雪虎狼不避也」。可見陸羽的「狂」一貫他的生命,展現在對事理、物理的究根專注、表現在對人道的敬重堅持。

陸羽對茶學的痴心窮究的成果,就是他超脫凡俗的拘束,精行究道,儉德一以貫之的一個實證結果。

陸羽與智積禪師,他倆在塵世中狀似不期然的結緣。一個未來的茶聖、一個有名的和尚,他們的結緣就是為了「茶」嗎?人生聚散如短暫茶花的隱去,他們偶然相遇、自然地分離,一個未問歸期,一個也沒說歸期。他倆這一生的永訣就是一首《歌》!陸羽《歌》裡不說聚散,也不說別離,《歌》裡淡墨說志趣,輕描銘心意!@*

參考註釋︰

◎皇甫冉,字茂政。天寶中進士,授無錫尉。王縉帥河南,表掌書記,累遷右補闕。皇甫冉作〈送陸羽之越序〉,時鮑尚書防在越,陸羽往依之際,皇甫冉送以序曰:「君子究孔、釋之名理,窮歌詩之麗則。遠野孤島,通舟 必行;魚梁釣磯,隨意而往。夫越地稱山水之鄉,轅門當節鉞之重。鮑侯知子愛子者,將解衣推食,豈徒嘗鏡水之魚,宿耶溪之月而已。」。

◎陸羽列於《新唐書.卷二百十九.列傳第一百二十一.隱逸》之篇。其中描述陸羽「扁舟往來山寺,唯紗巾藤鞋,短褐犢鼻,擊林木,弄流水。或行曠野中,誦古詩,裴回至月黑,興盡慟哭而返。當時以比接輿也」。

◎太子文學、太常寺太祝:唐太子文學,分知經籍,侍奉文章,位正六品下。太常寺管宗廟禮樂祭祀之事宜,太常寺官職都是屬於士人擔任的清要官。太常寺長官為太常卿,正三品,副官少卿,正四品上。太常太祝管祝禱。

◎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中記載陸羽,云:「羽少事竟陵禪師智積,異日在他處聞禪師去世,哭之甚哀,乃作詩寄情,其略云:『不羨白玉盞,不羨黃金罍。亦不羨朝入省,亦不羨暮入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由此鑑之,今人見到新唐書載錄的陸羽之《歌》,或恐不是全篇。@*

-點閱【茶中修行】系列—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這茶詩中有茶味,茶味中有人間的寓意,茶詩中有深厚的人間情誼,全部都濃縮入55個字的「寶塔」中。《茶.一言至七言詩》玩了寶塔的形狀,是一種高妙奇智的文人雅趣,是誰為誰作了這首奇趣的寶塔詩?內容說了什麼呢?
  • 讀過回文茶詩嗎?人說回文茶詩奇趣無窮,與好茶同為一絕。宋代的大文豪蘇軾(號東坡)對茶情有獨鍾,他的回文詩《記夢回文二首並敘》詩史上少見,吟之頌之,回還往復,餘味迴盪,好像好茶滋味口中回甘,久久不絕。
  • 日本「煎茶」之祖的「茶神」賣茶翁以大唐「盧㒰正流」自喻,把喫茶風尚從日本貴族、權貴階層普及到庶民大眾和文人雅士之間。
  • 茶道之美、茶道之境都可以在泡茶、奉茶、品茗之間求得的,除了人、茶、器外,無需茶席的佈置、無需服飾的搭配、無需佐以什麼音樂。茶的沖泡與供奉已表現了看得到的美感與境界,茶的品飲已表現了看不到的香、味與茶性的美感與境界。
  • 茶人除了要具備茶學的基本功底,對繪畫、音樂、舞蹈、戲劇、文學、宗教、哲學諸方面都要有一定的修養,尤其是抽象藝術,這樣才能融合泡茶、奉茶、喝茶、品茗環境成一件新的藝術作品,並從中創作出讓自己與參與者都能享用的茶湯境界與茶道氛圍。
  • 唐、宋、明三代都是中華飲茶文化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茶之神、茶之韻、茶之趣的影響直至今日。你知道唐宋明各代的古人是怎麼做茶、飲茶的嗎?體現了中華茶道的哪些特質特色呢?
  • 「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陸羽之《歌》展現了什麼生命之道?陸羽一生中探索學問、窮究事理如何實踐「精行儉德」的茶精神?才子耿湋讚美陸羽「一生為墨客,幾世作茶仙」!陸羽一生興趣閑雅著作許多種類的書,為何只留下一本《茶經》?
  • 「三篇陸羽經,七度盧仝碗」--「茶仙」盧仝和「茶聖」陸羽並現合一對兒,盧仝的《七碗茶歌》,怎麼能成為一種茶家標竿的文化經典?怎麼能在多種文化範疇與人生層面中,成了一種不朽的範式?
  • 拈花微笑,喝茶悟道。酒越喝越糊塗,茶越喝越清醒。品至清至潔的茶,悟至靈至靜的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