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病沒人看 大陸兒科醫荒加劇

人氣 1622
標籤:

【大紀元2016年01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周慧心綜合報導)隨著二胎政策的實施,出生嬰兒將快速增加,而相對的兒科醫生卻在不斷減少。近期,中國大陸多個大中城市接連出現醫院兒科癱瘓的事件。業內人士表示,伴隨全面放開「二孩」政策後可能出現的一波生育高峰,如果不採取應對措施,兒科可能面臨「崩潰」。

據大陸媒體報導,今年入冬以來,多地醫院傳出了兒科停診、限診的消息。其中絕大多數是大城市的綜合性醫院。

廣東省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嶺南在醫院貼出了通知,2015年12月14日開始,除了危重症的患兒之外,對兒科普通門診、急診暫停服務。

江蘇南京一家三甲醫院,只有一名退休返聘的兒科醫生,由於該醫生生病請假,醫院的兒科就暫時關閉了。

上海黃浦區中心醫院最近發出公告稱兒科醫生人員不足,無法維持夜間急診。

上海新華醫院曾貼出通知,提示患者和家屬在高峰時期,兒科急診等候時間可能要超過6個小時,有發燒的患者請先服用退燒藥,降溫候診……

據《2015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鑑》的數據顯示,中國平均每2,300名兒童患者才配備1位兒科醫生。而河南更是「重災區」,這個數字甚至翻倍:4,810個兒童才有1名兒科醫生。兒科醫生短缺已是整個中國的現象,兒科醫生缺口達到20萬左右。

兒科醫生收入低、超時工作、風險大

在「以藥養醫」的潛規則下,兒科和其它科室相比收入相對較低。兒童的看病量很大,但大多數以呼吸道的疾病為主,門診上複雜的毛病並不多。而且用藥量也有所控制,一般來說兒科在醫院裡是「最不產生經濟效益」的一個部門。兒科醫生的收入比其它科的收入相比一般要低30%左右,因此也就有了「金眼科、銀外科、千萬別干小兒科」的調侃。

上海一家兒科專科醫院的心內科主任說,多年來,公立醫院面臨創收壓力,同樣是在心內科,一名兒童的用藥量可能只有成人的幾分之一或者十幾分之一。此外,因為兒童不善表達,誤診率也相對較高,醫患糾紛風險極大。

2006年,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共報告了全國831起嚴重的醫療暴力行為,319名醫護人員受到了攻擊,其中有幾位兒科醫師因患兒家屬的毆打致殘疾或死亡,中國兒科醫療暴力事件發生的幾率每年都以接近20%的速度在增長。

除收入少、風險大外,兒科醫生工作強度更大。2014年開始,中華醫師協會兒科分會在上海、天津、福建、江西等7個省市自治區開展兒科資源調查發現,兒科醫生的工作強度明顯比其它科室醫生大。

北京兒童醫院院長倪鑫說:「(門診)從早上七點半開始一直看到晚上十一點,然後急診是24小時不關門的,所以靠我們的員工加班加點,延長勞動時間,才能夠滿足現在到醫院來看病的病人。基本平均一天(門診量)都在1萬人。」

上海新華醫院院長孫錕表示:「通過綜合醫院裡面的兒科醫生承擔工作量,跟非兒科醫生的工作量比較,我們做了統計,大概是平均是在1.68倍。兒科醫生的收入只占非兒科醫生的46%。這就是現狀,工作量大得多,收入差不多一半不到。」

以藥養醫帶來的弊端

中國大陸「以藥養醫」的潛規則,一方面變相鼓勵醫院腐敗,一方面造成急需的專科醫生人才流失。一位退休的深圳公立醫院副院長表示,自從1985年醫改以來,當局對公立醫院的撥款逐年減少,現在只剩下10%,90%的經費要靠醫院自籌。他說:「這10%就像天秤上那最後一根稻草,把醫者父母心的傳統徹底破壞了,巔覆了很多東西,也引發了很多問題。」

他分析說:「政府放棄了自己的責任,落得一身輕鬆,但醫院更沒能力為公益買單了,得先求生存啊,於是就常見到醫院因患者無錢而見死不救的情況,社會上都罵醫院和醫生冷血,眼裡只有錢,可有多少人知道醫院和醫生的辛酸和難處呢?」

在烏魯木齊兩會上,市兒童醫院首席專家、分院大兒科主任王平道強烈呼籲:關注兒科醫生短缺問題。他說,兒科醫生工作強度大,但其待遇卻比其他醫生低很多,「現在國家對兒童醫院的投入只有30%,其它70%需要自己創收,這對兒童醫院的發展更加困難。」

據悉,2015年國家衛計委出台政策,降低兒科醫生錄取門檻,對此王平道呼籲:「降低錄取門檻只會造成惡性循環,最根本的措施還是加強財政投入。」 #

責任編輯:林銳

相關新聞
中國以藥養醫導致過多藥品被浪費
漳州醫療腐敗案彰顯「以藥養醫」弊端
朱鎔基之子罕見炮轟:看病難是體制錯了
海南醫療系統43官員被查 近3千人次騙醫保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