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正述】導論之一:歷史正義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正述(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12317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訊】中國的歷史,深遠而浩大。對歷史的書敘與界說,也是紛繁而龐雜。我們在此努力要做的,乃是應天時所之,盡綿薄之力,正述中國歷史,即用神傳文化史觀,光明、正面地書述華夏五千年輝煌歷史與傳統文化的概觀。

一、歷史正義

何為歷史,按《說文解字》,歷者,「過也,傳也」;史者,「記事者也」。所以,歷史當是對所經歷過往的記述與傳承。那麼,甚麼才是人類不僅要經歷且要傳承的呢?換言之,歷史的記錄對象是甚麼?按《禮記‧玉藻》所載,黃帝「動則左史記之,言則右史記之」。乃知歷史的傳承最初是由史官對帝王的言論、作為及當時重大事件進行記錄。整理過的文字記錄,我們稱之為史書。歷朝歷代都有官方或私家記述歷史,於是歷史得以傳承。

由此,則又引出另一個我們必須明晰的問題,那就是帝王在中國歷史中的特殊地位與意義。

中國傳統史書均以帝王之言、之事為主軸而書述。蓋因天子奉天命而治世,承天道而立言,所以上天賦予帝王在人間的至尊之位,如《詩經》所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反過來,帝王的言行亦代表並影響這一朝歷史與文明的總體氣象。所以,中國古代,君王稱為天子,即天命之子,是上天選擇的治理天下的君王。

由於帝王有如此特殊的地位與意義,故而帝王的言行能治世,亦能亂世。

凡有道之君,其所言者(詔令),是治理天下的訓導與規範;其所行者,則法天知命,順道敬佛,應時愛民。而末世之君,所言多逆天叛道,背神謗佛;所事多享樂敗德,悖亂不經。無論治世亂世,都是天道循環的不同演繹,旨在完成文化的積澱和傳承,並給後世留下榜樣或教訓。「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帝王的言行是歷史記錄的主軸主線,而帝王言行中,最為重要的內容,則是解悟天象、領悟天道。

在不同歷史時期,上蒼會以不同方式、不同角度對君王和世間進行點悟、開導乃至警示。所以歷代史官,還兼任觀測天象、占卜神諭、協定曆法和禮法等重大職責。這方面的記載,從甲骨文卜辭,先秦諸經、諸子,到後世歷朝史籍,不絕於書。歷史的足跡,始終與天命安排與教化同步,歷史的鋪排,正是天道在人世間正與負的演繹。

歷史史實之記載,大略分為三類:傳說、文字記載和文物。

對於傳說,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神話。無論是中國,還是大家熟知的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文明,或是此輪西方文明源頭的古希臘,無不是以神話傳說為開端——創世、造人、人神同在,成為人類歷史共同的源頭。至於歷代後世,有關神、神言、神蹟、有志之士通過修煉得道回天的傳說與記載,史不絕書。

對於神話,歷代史學家為之秉筆直書,代代流傳,到了近代,人們卻因為現代觀念的影響,常常陷於史實、傳說、信史等概念的糾纏中,止步不前。

其實,我們今天所說的「信史」,無論《國語》、《左傳》,還是「二十五史」等,基本上是隔代史官對前代文獻與傳說進行整理彙編而成,而傳說一直占有很大的比重。如《左傳》對「武王伐紂」的生動記述、《史記》對楚漢爭霸的逼真描寫,仔細推究起來,都是史家根據先人傳說編撰成文。而後世稱之為「信史」,其實質含義是:德信古人。

雖然各代史官在觀史、採信的角度與傾向等方面各有不同,或曲,或直,或有偏重甚至偏頗,但基於上天賜予著述者以深厚良知,德信古人的精神傳承不輟,基本史實的記載仍然包含於歷代書述之中。這也是為甚麼即使在無神論、進化論和現代變異觀念猖獗的當今,嚴肅的文史學者仍然還要援引上古與歷代神話傳說的根本原因。

人類,與人類的歷史,始於神的造化,而人,終將只能皈依於上蒼的恩賜。

這不是一個可信不可信的問題,也不是我們今天想當然地按照某種現代觀念去解讀的問題。這是一個人類來源的共同史實,是我們的祖先歷經千萬年滄桑與創痛,一代一代用生命守護的史實。對於我們神聖、高貴的來源,對於這一恆古不變的史實,我們唯有用生命中最深刻的理性去珍視她,用生命中最精誠的虔敬去守護她。

今天,多少人囿於唯物論、無神論、進化論的思維,甚至囿於黨文化的污染,而對歷史的源頭漸至淡忘。然而,我們知道,千古以來有一種情緒可以打動所有人的心,這種情緒叫做鄉愁,甚至是坐擁人間繁華之時,依然偶有一縷思歸的愁緒縈繞心頭。想來,在我們生命的長河中,有過太久遠的積澱,對上蒼的感恩,對回歸的渴望,早已成為生命中最刻骨的鄉愁,被造就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記憶深處。中國人為何如此崇尚天人合一,因為那至高無上的天,才是我們的歸宿。

對此,我們會在後面各代各篇中,嚴謹地從歷史、文化之各層面採信而述,與大家分享。#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研究組

點閱中國歷史正述】系列文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縱覽中華數千年歷史,創世主通過聖皇、真人、名臣、戰神、詩仙等為華夏子民開創生存環境,規範道德標準,豐富思想內涵,奠定正統文化,欽置立國體制,並通過朝朝代代天國眾生下世結緣實踐,帶來不同的天國文化,於中華大地融入、演繹、充實中華神傳文化。
  • 久遠年代以前,黃河上下游不是連通的,距今一百萬年以前的「黃河運動」,使黃河上游切開積石峽流入臨夏——蘭州盆地,與下游貫通。距今十五萬年的「共和運動」,使黃河上游溯源侵蝕到龍羊峽以上,下游切開三門峽東流入海。
  • 按計劃治理徐州一帶,包括徐州、揚州和豫州的一部份。徐州東起大海,南至淮河北岸,北到泰山。河流有黃河、淮河及沂水;山系有蒙山、羽山。向東治理泗水、沂蒙水,向南治理淮水,從桐柏山開始疏導淮河,向東和泗水、沂水會合,東流入大海。沂蒙山、羽山可以種植了。
  • 封禪是古代帝王祭告天地的一種儀式。《史記‧封禪書》《論衡》和《韓詩外傳》等典籍均記載了自炎帝以來七十二王封泰山的事實,伏羲、神農、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湯、周成王等, 都曾到泰山封禪。史載黃帝曾至泰山封禪。在大戰蚩尤於涿鹿之前,黃帝也是選在泰山腳下,大聚眾神。《史記‧封禪書》說,「每世之隆,則封禪答焉,及衰而息」。帝王當政期間要功勳卓著,使得天下太平、民生安康才可封禪、向天報功。
  • 後世很多人一提及秦始皇,便想到「焚書坑儒」,並將其當作秦始皇殘暴,毀壞歷史、文化之所謂依據,不知真正準確史實。為正視聽,還原歷史真貌,本節將細述「焚書坑儒」史實、原委及意義。
  • 在中國歷史上,同一時期誕生兩位神級名將是極其難得的,秦末卻出現這一盛況:一個是千古無二的霸王,一個是用兵如神的兵仙。戰場上雙方主帥一出場,不等交鋒,勝負即已決對出來,那就是誰的能量層次更高。對於韓信,他戰勝楚霸王證明了自己的天才智慧能力以及歷史地位,成為後世兵家稱道的兵仙;對於項羽,即使最終敗北,輸在韓信手下,也不算辱沒堂堂霸王之威名。
  • 韓信打下漢室天下,享受戰果卻詭計多端厚顏無恥的劉邦,將叱吒風雲功高蓋世的一代戰神蒙上「謀反」的罪名冤死在長樂宮中,留下一段千古遺恨。
  • 曹操外定武功,內修文學,統軍三十餘年,手不捨書。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橫槊賦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曹操詩篇亦多散佚,僅存樂府詩十八篇,共二十六首。李白對建安文學、尤其對曹操詩作可謂充分明瞭,以「蓬萊文章建安骨」來評價之。所謂「蓬萊文章」指其富含仙道內涵,是為建安文學風骨。
  • 魏武大帝曹操瑞應黃星,真人下世,撥亂治世,天下莫敵。曹操造就中國文學史上黃金時代之建安文學,使中國神傳文化在長期戰亂、社會殘破背景下得以承傳興盛。其武學巨著及用兵計謀為後世歷代兵家推崇傳揚,故後人稱「言兵無若孫武,用兵無若韓信、曹公」。曹操杜絕官民淫祀,剷除低靈亂鬼,扶持道教初生,致魏國上下習道成風,舉國清平。
  • 主辦本次大賽的新唐人電視台香港分站總經理朱長民介紹,中國古典舞是五千年中華神傳文化的承傳和延續方式之一,是建立在深厚的傳統美學基礎上的舞蹈藝術,「動作難度高,技巧豐富,而且有超強的表現力,是不同於芭蕾舞的世界上最完整的舞蹈體系之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