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羅馬帝國興衰記(12) 最強盛王朝

文宇
font print 人氣: 2358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訊】3哈德良(Hadrian)(117~138年)

根據史書記載,圖拉真雖然早就收遠親哈德良為養子,但並未宣布他為繼承人,後人猜測是因為皇后對其有好感,而在圖拉真病逝後宣布哈德良為繼承人,而元老院也認同哈德良的繼位。

哈德良皇帝被史學家稱為「智帝」。哈德良繼位後的第一件重要舉措就是停止圖拉真時代發起的東方戰爭,與帕提亞國王締結合約,放棄圖拉真所設立的亞述省和美索不達米亞省,並且讓亞美尼亞重新成為僅僅依附於羅馬的小王國,把羅馬帝國在東方的邊界縮回到幼發拉底河。

哈德良的大理石半身像,藏於羅馬卡比托利歐博物館。(Marie-Lan Nguyen/維基百科)

這一決定並非示弱,哈德良深刻認知到羅馬帝國如果要維持東部新加入行省的安定得需要多大的代價,征服不一定是佔領和移民。

哈德良注重防守,為穩固疆界,他在德意志南部修築長城,抵禦日耳曼人的入侵;在不列顛島修築橫貫東西的「哈德良長城」,以抵禦北部的「蠻族」入侵。哈德良的防禦策略使得帝國邊境度過很長一段時期的安定。

羅馬帝國君主哈德良在不列顛島修築橫貫東西的「哈德良長城」,標誌著羅馬帝國擴張的最北界。(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邊境安寧並非帝國無戰事,哈德良任內發生了一次很大規模的戰爭,造成的影響甚至延續至今。

公元132年,羅馬帝國猶太行省再次爆發起義,史稱「巴爾科赫巴起義」,哈德良出動6~12萬兵力鎮壓,歷經3年,於135年結束戰爭。此次戰爭致使58萬猶太人被殺,50個城鎮985座村莊被毀,也有眾多羅馬人陣亡。

其後,哈德良宣佈廢除猶太行省,與敘利亞行省合併,改為敘利亞-巴勒斯坦行省。猶太人被放逐,禁止進入耶路撒冷,原來被限制的猶太教被羅馬帝國徹底禁止,猶太人自此散居世界各地。

巴爾·科赫巴的四德拉克馬幣,一面是耶路撒冷聖殿正面,另一面是棗椰樹枝條及文字。(Classical Numismatic Group, Inc./維基百科)

據教會歷史記載,由於基督徒在這次戰爭中保持中立(未參與暴動),哈德良特許基督徒留居耶路撒冷。教會文件記載,公元123年,哈德良皇帝給行省總督的批復中說:「禁止匿名控告基督徒,誣告者應予嚴懲;基督徒犯罪,應予公開審訊按罪量刑,不能以群眾叫喊為依據。」這個文件被看作哈德良對基督徒的懷柔政策。

哈德良健全了帝國的官僚機構,由克勞狄烏斯時期形成雛形的官僚機構,在哈德良時期得到完善和加強,原本在官僚機構中占重要地位的被釋奴隸被騎士階級所代替。

為鞏固皇權,130年,哈德良頒布「永久敕令」,又稱「尤利安努斯敕令」,規定只有元首才能對羅馬法進行修改和補充,改變了共和時期立法基礎由「平民議會(公民議會)擁有完全的立法權」的規定。

此法案被看作是古羅馬行政體制由議會制向君主制轉變的標誌性法案。在哈德良統治時期,逐漸形成這樣一種法律規範,即皇帝的意志就是法律。

哈德良有兩個嗜好,一是巡遊,二是建築。據說哈德良的足跡遍布帝國各地,44個行省他遊歷了38個。埃及、希臘、西班牙、英國……哈德良不僅在龐大國土的各處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還留下不少由他親自設計的建築。僅如此,哈德良還把這些地區迥異獨特的建築精華帶回羅馬,親自設計建造著名的「哈德良別墅」。

哈德良晚年收50歲的元老安敦尼‧庇護為養子繼承人,條件是安敦尼必須收養馬可‧奧勒留及維魯斯為養子。

4安敦尼‧庇護(Antoninus Pius)(138年~161年)

安敦尼‧庇護是羅馬第一位來自高盧(今法國)的皇帝。史學家和教會歷史都承認他是一位敦厚溫和的帝王。他繼承了哈德良的統治理念,對內施以寬政,注重協調各方關係,對外採取防禦政策,保護治下百姓免遭外敵騷擾。

安敦尼‧庇護(Bibi Saint-Pol/維基百科)

安敦尼‧庇護家世殷實,卻從不揮霍,甚至把自己的私產捐入國庫。他善於理財勤儉治國,羅馬在他治下度過23年的安穩和平時期,死後國庫充盈,結存27億塞斯退斯。

安敦尼‧庇護終年74歲,統治羅馬23年。是五賢帝時期統治時間最長的皇帝,因此這個時期以他的名字命名,稱為安敦尼王朝。

史學家普遍認為,安敦尼王朝是自奧古斯都之後羅馬帝國最強盛時期。這個時期的羅馬帝國,法律、道路交通、度量衡、貨幣制度得到統一,並通行全國;疆域達到最大;官僚體制被健全完善,皇權穩固,經濟文化繁榮。

安敦尼‧庇護去世後,養子馬可‧奧勒留、維魯斯兩兄弟一同繼承皇位,是羅馬帝國歷史上第一次兩帝共治,但其實大多事物還是由馬可‧奧勒留定奪。@*

責任編輯:畢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數年前,我在一家學術刊物,讀到一篇題為《古羅馬興衰的道德因素之考察》的文章。文章指出,古羅馬國家從西元前753建城起,到西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歷經1200年。文章指出,羅馬帝國滅亡,有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但導致羅馬帝國滅亡的每一個因素,似乎都與社會道德密切相關。
  • 在古希臘和羅馬人眼中,遙遠的中國有一個好聽的名字「絲國」,直譯叫「塞里斯(Seres)」,意思就是「絲的」或者「絲來的地方」。Seres被認為是源於漢字「絲」,也是拉丁文中的「絲」(serica)一詞的來源。
  • 羅馬帝國全盛時版圖跨歐亞非三大洲,約5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君主制國家之一,當時世界上只有東方的大漢王朝可以與之匹敵。
  • 愷撒生前政績斐然,在疆土、政治體制、經濟司法、文化學術等各方面為其後到來的羅馬帝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生前雖未稱帝,但因其創下的輝煌功績及對羅馬帝國的深刻影響,被後世稱為「愷撒大帝」,成為羅馬帝國的無冕之王,被視為帝國真正的開創者。
  • 屋大維得知愷撒被刺的噩耗時正在阿波羅尼亞軍中,時年十八歲。史學家形容屋大維「外表異常英俊,也極其優美,雖然他從不在意其個人的打扮...
  • 1787年由藝術家繪製的《維吉爾對奧古斯都和屋大薇朗誦埃涅阿斯紀》,現藏倫敦國家美術館。描繪詩人維吉爾親自向皇帝奧古斯都朗誦詩作,皇帝的妹妹小屋大薇被詩歌的內容感動,抑制不住情感而昏倒。(公有領域)
    羅馬帝國雖被稱為帝國,但王位的承傳上卻並非世襲制,受幾百年共和制影響,羅馬帝國的元首之位原則上應該是選舉制,也就是說從法律上來講,任何一位德高望重且有能力之人都可成為元首候選人...
  • 正因為對正信者的迫害,羅馬帝國雖綿延百年,卻一直充斥著各種天災人禍,瘟疫、火災、政變、暴動、外敵入侵等等的動盪不安。
  • 一些史學家把羅馬帝國的衰亡歸結於獨裁帝制,殊不知歷史上有多少輝煌強大的帝國與王朝,而帶領國家民族走向強盛的帝王偉人也比比皆是。因此,君主制不是國家滅亡的根本原因,民主制也不是國家強盛的根本所在。「道德」才是一個國家民族興衰存亡的決定因素。
  • 克勞狄烏斯的統治在施政上還算可圈可點,但是家事管理不善,縱容家奴干政,最大的敗筆是娶了尼祿的母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