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有機農業障礙大 台農團:需改變觀念及修法

梅姬颱風肆虐,東港鎮蓮霧園泡水,災後重建恐耗費時日(高雄區農改場/提供)

人氣: 564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6年10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徐翠玲台灣台北報導)台灣地狹人稠,從事有機農業,5~10公尺的隔離帶是問題,而認證費用偏高也阻礙慣行農民轉作有機。台東縣有機農業發展協會理事長何介臣表示,有機農業政策很重要,需要改變,讓每個農民想做有機,可以很放心去做。台灣農村陣線副祕書長陳平軒則認為,現行有機法規針對學識性、規格性做規範,並不符合有機精神,應該回到農民行為,以有機農民與慣行農民耕作與管理的差異認證有機。

何介臣指出,有機推廣時法令是很大障礙,3分地可以做有機,但旁邊都是慣行農法、噴灑農藥。有機農要用5~10公尺做隔離帶,農地範圍縮小且容易受汙染,法令應該是汙染者要做防治,而不是沒有汙染者做防治。就像噪音,是發出噪音的人要做隔音,不能吵到鄰居,現在是本末倒置,有機農要用5~10公尺做隔離帶,小面積就不利推廣。

陳平軒說,有機應該回到根本去思考,才能對有機做出規範。慣行農民可能會使用農藥、化肥,有機農民不能使用農藥、化肥;慣行農民可能噴除草劑,有機農民則採用草生栽培;田間管理上,慣行農民只在意保護作物,有機農民要注意生態多樣性,這才是有機精神。

根據國際有機協會的定義,有機是耕作行為模式,陳平軒表示,重點在農民採取什麼心態及方式進行耕作,基於這些心態及方式,農民會採取措施改善耕作行為,例如:減少使用農藥、化肥,用草生帶等進行耕作及管理。而不是產品檢驗結果或綠籬有沒有做、隔離帶是否拉得夠遠。產品檢驗結果是食品檢驗的問題,不應該是有機耕作的問題。

隔離帶高門檻 不適合精耕細作

我國有機法隔離帶參考國外立法。歐美等國土廣大的國家,隔離帶要求高達30公尺。陳平軒表示,台灣國土狹小,而且農耕型態與歐美差異很大,不適合以距離作為標準的隔離帶立法機制。歐美耕地面積非常廣大,耕地利用上有核心地區,周邊比較沒有高度利用地區就可以做隔離帶。但台灣是精耕細作,每一塊耕地會用得非常確實,5~10公尺隔離帶與國外相比算寬鬆,可是在台灣耕作型態下,對於有心從事有機的農民,還是非常嚴格、門檻過高。

陳平軒說,農民為了符合台灣有機法規把隔離帶拉到5~10公尺,全區面積縮減非常嚴重,可能導致產量大減、有機產品賣得很貴,或種植時種得更密一點、投入更多有機資材,但投入更多有機資材不見得就符合有機定義或對環境友善。

有機認證 重點在耕作行為不是產品

關於有機認證的困難度,何介臣表示,有些有機農受環境限制,因為旁邊都是慣行農法,要去認證就不通過。應該對有心要做有機農的給予保護,而不是欺壓。

陳平軒認為,台灣把有機認證與食品檢驗混淆,有機關注的是農民耕作、管理行為,有機認證應該針對農民耕作行為與慣行農法有什麼不同進行認證,至於產品有沒有農藥殘留則是食品檢驗問題,在食品安全層次上,有機農產品檢驗可以給予更嚴格標準。

不過,不應該有錯誤想法,認為只要採用有機方式耕作,農產品就應當零農藥殘留、田園要有特殊狀況等,卻忽略農民在耕作上採取非常友善的態度。有機認證應該是田間耕作行為,耕作行為與食品安全兩者應該脫鉤。

「即使是慣行農民,也有辦法做到農藥零檢出。」陳平軒說,用農藥零檢出認證農耕行為是不是有機耕作,並沒有絕對的關聯性。如用藥時,農民噴除草劑比規定時間提早很多,等到檢驗時,農藥殘留量已經低到檢驗儀器驗不出來,這也是零殘留,但不會說這就是有機農法。有機要求的是耕作行為,例如:不用農藥、化肥,一定要用草生栽培。

陳平軒說,目前的有機認證不只要求田園要具一定形式的標準、耕作行為,還要求產品檢驗結果。產品或水、土的檢驗結果,只能作為土地適不適合農作參考,跟農民從事怎樣的耕作行為無關,有機農業法或條例應該做大幅度修正。

責任編輯:呂美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