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麗‧流華-中國流行歌曲奠基到高峰

黎錦暉‧民間曲調開拓新章 引航流行歌曲(2)

緣起緣滅‧明月社和中國流行音樂
作者:曲典飛

1928年的上海外灘,圖右下角建築為歐戰紀念碑。(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383
【字號】    
   標籤: tags: , ,

「中國音樂應以民族音樂為主流,民族音樂應以民間音樂為重點。」這是黎錦暉創作流行音樂的理念。

黎錦暉的中國流行歌曲創作和「明月社」這個音樂團隊一直是緊密交織的。黎錦暉在他的《黎錦暉回憶錄‧我和明月社》前言中說到自己的音樂創作主張和結緣的梗概:「明月社的音樂活動,從1917年開始;但進入有組織的實驗時期,是從1922年到1936年,為期15年。我在北京,受了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的『兼容並包』的影響,主張『中西合璧、雅俗同堂』。1921年到上海後,為了反對全盤歐化,提倡大眾文藝,主張中國音樂應以民族音樂為主流,民族音樂應以民間音樂為重點。我的創作和明月社的活動,都是照這個主張進行的。」

黎錦暉將傳統民間音樂的精髓提煉成符合現代市民大眾口味的通俗音樂創作的過程,他在《我和明月社》中說這過程有四期、特色分別是:(註2)

1.萌芽期(西元1917—1921年):對民族音樂進行初步的調查研究

2.初期(西元1922—1926年):兒童音樂創作和實驗及其流行

3.中期(西元1927—1931年):利用技巧上的經驗大量製作並宣揚

4.後期(西元1932–1936年):編、導、表演,日趨時髦

黎錦暉的流行音樂生涯

一、萌芽期(西元1917—1921):對民族音樂進行初步的調查研究。

1917年,黎錦暉在北京任職眾議會秘書期間,業餘之際他和大哥黎錦熙一起研究皮黃和鼓書,他們聽戲就是上課,聽戲之前先從《戲考》上查出查好戲文作為講義。他請益京戲名伶,如梅蘭芳、程硯秋、言菊朋等許多京劇名角,有的和他還結了一世之誼。

梅蘭芳(左)與程硯秋。(公有領域)
同為京劇四大名旦的 梅蘭芳(左)與程硯秋。(公有領域)
1930年代四大鬚生之一 言菊朋。(公有領域)
1920~1930年代京劇四大鬚生之一 言菊朋。(公有領域)

他在《我和明月社》裡這樣描述:「晚上經常和我大哥黎錦熙觀摩京劇。我們聽京劇如同上課,我一早抄好戲碼,從《戲考》上查出『戲文』(劇本)。」

這期間因為他從事報紙編輯、論述的緣由結識了蔡元培先生。蔡元培的教育理念,有關道德教育、美育教育和「中西合璧、雅俗同堂 」等的主張也影響了黎錦暉往後的教育生涯和音樂創作。1919年黎錦暉受蔡元培邀請,參加「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北京大學附設音樂傳習所的前身,當時會長是蔡元培),任中樂部通樂類瀟湘樂組組長。此時,他一邊在北大學習,一邊搜集、整理、演奏民間絲竹音樂。並且試著演奏他作曲改編自民間小調《四季相思》的〈四時讀書樂〉等一些民間音樂,改篇曲得到兩極化的評價。

在試奏、和演出期間,黎錦暉看到民間俗曲受到平民大眾熱烈歡迎的狀況,因而增強他發展民族音樂的決心,益發燃起他讓民間小調走上大雅之堂的念頭,埋下了往後組織音樂團體推展平民音樂的種子。

在1920年,在一個明月當空的夜晚,知音朋友在黎錦暉北京住處的大院裡相聚,黎錦暉提出「我們高舉平民音樂的旗幟,猶如皓月當空,千里共嬋娟,人人能欣賞,就叫『明月音樂會』吧!」(註3)「明月音樂會」也告成立。明月音樂會後來擴大轉為明月音樂社,在他推展國語教育與發展流行音樂的生涯上,始終都是要角。在1919-1920兩年時間,他利用業餘時間編了兩種樂曲集,一為以器樂曲為主的《平民音樂新編》;一為以聲樂曲為主的《民間釆風錄》。

在1922年「明月音樂會」在上海奠基,往後十五中,隨著黎錦暉流行平民音樂,也就是流行歌曲,雖然名稱迭有更改,但是實質骨幹精神始終不變。黎錦暉回憶錄〈我和明月社〉中如是說道: 進行有關選材、記譜、配器、排練、編輯、出版,以及參加公開的器樂表演、歌舞伴奏、唱片收音、電台廣播和影片錄音等工作,都少不了這群(明月)會員的辛勤和協作。

二、初期(西元1922—1926):以音樂推展國語教學。

「學國歌最好從唱歌入手」,黎錦暉有這樣的理念。這時期,是他創作和實驗兒童音樂並推廣流行的階段。他創作了大量兒童歌舞劇和兒童歌舞表演曲,用意是在推展國語教學。

他藉由音調爽朗的民間音樂推廣國語教育,他不斷運用和改造民間音樂、利用民間音樂素材創作有民族風味的兒童音樂,並在明月音樂會積極配合下,通過多次實驗,最後變成舞台的演出節目。《麻雀與小孩》就是第一個中國的現代兒童歌舞劇。


黎白、張夢媛在《湘潭黎氏》裡這樣評述他的推廣新教育法的成績:「1921年至1925年這個歷史時期,錦暉在語言、教育、音樂等領域的奮鬥,特別是通過『語專』及附小的新教育法實驗,應當說是開中國教育之先河,是前人未曾有過的創舉。」

上海社會科學院資深研究員、史學家盛巽昌先生在《黎錦暉和兒童文學》裡以史學家的角度評價道:「五四以後形成的兒童文學文壇上,出現了許多有才華的作家。早期的黎錦暉就是創辦《小朋友》,創作大量兒童故事、童話和詩歌,特別是表演歌曲和歌舞劇而風行全國,在兒童文學領域獨領風騷的。」

1922年寫的《葡萄仙子》是他的第一部成熟的兒童歌舞劇並錄製了唱片,1925年美國費城世博會參展,獲文化類銀獎。

他在1921年離開北京,出任上海中華書局中華書局教科書部的編輯、國語文學部長。1922年創辦《小朋友》,成了中國發行最久的兒童教育雜誌。1922年1月,教育部「國語讀音統一會」辦理國語專修學校委任黎錦暉為校長。他為了實驗新編課本和新教法,設立國語專修學校附屬小學。同時,組織「國語宣傳隊」和「語專歌舞部」,到江、浙、上海等地的中小學校宣傳演講。黎錦暉講課之前,由大女兒黎明暉(當時是學校學生)用國語音調唱白話文歌曲,他自己操小提琴伴奏。(註4)

後來,他通過對白話文和注音字母的研究,發現樂律可以表現國語的音節輕重和四聲,音樂也成為他推廣白話文的有力又有趣的工具。推廣國語教學的創新方法得到賞識,使他在1923年兼任上海南方大學國語學教授,次年又兼任上海交通大學國語學講師,同時擔任了上海藝術大學校長。

從1920年創立明月音樂會後一直延伸到1929年,黎錦暉的創作主力都放在兒童表演曲舞和兒童歌劇,致力於用音樂、舞劇推展國語教育,成果也很豐碩,以開路先鋒精神開拓了許多新里程碑。這時期他的樂曲以舊曲新歌的形式較多,主要取材自中國民間音樂、曲藝加以改編創作,也涵融了一些外國的民謠。

三、中期(西元1927—1931):大量創作並巡演流行歌曲。

1927年2月起,黎錦暉決心將歌舞訓練專業化,他在上海創辦中國第一所專門訓練歌舞人才的「中華歌舞專修學校」。中華歌舞專修學校篳路藍縷開了二班,後來增為三班,提供學生吃、住,學費也不收。在當時的演出已經轟動上海。在1927年7月28日的《申報》中,打出了「中國歌舞大會」一個版面的廣告,這次的節目以黎所創辦的「歌專」學員為主體,是一次規模盛大的歌舞大會,初演四天,轟動全上海,同月23-26日,應觀眾要求又加演四場。

半年後,國內正是戰事、政治情勢糾結,因為社會風氣的壓力和有政治人物的刁難,加上經費短因素停辦了。黎錦暉還是堅持志業的理想,搬家換上「美美女校」的牌子,這是因應困難過渡期間的作法,學員也減少很多,教學主要還是以兒童歌舞為主。

1930年代當紅的電影明星王人美在1927年入了美美女校的學生,她在《我的成名與不幸》中,回憶她的成長說:

「我初中一年級中途輟學,在校期間又貪玩、好動,學的東西很少。我對花卉昆蟲的自然知識及詩詞歌賦的文學修養,大都來自黎錦暉的兒童歌舞。更重要的是我從中受到了做人要正直、善良,結伴要團結友愛等品德教育。」

為了勉力維持女校營運,黎錦暉開始創作適合市民口味的愛情歌曲,〈毛毛雨〉一曲在此時創出了,後續其他的流行歌曲也接著寫出。和以往一樣,這些歌曲首先在學員中傳唱,很快就唱遍上海,又唱遍全國。

1928年,他成立「中華歌舞團」,這是第一個專業歌舞團,並將中國的歌舞輸出海外,遠赴香港、泰國、印尼、馬來亞、新加坡等地巡迴,演出的主要節目有〈毛毛雨〉和其他兒童歌舞劇節目。但是因黎錦暉不善理財加上巡演9個月,後期學員意氣渙散,1929年中就在海外雅加達解散了。

在1929年海外巡演期間,因為因經費困難滯留在新加坡無法回國,於是他編寫了流行曲一百首寄回上海,由文明書局出版度難關,其中包含包括〈桃花江〉、〈特別快車〉等名歌。這個意外插曲,反應黎錦暉的音樂才能寫流行歌是個快手。

他也曾因歌舞團經費緊張而一度向米店賒賬,險些被米店老板告到警方。為了籌錢,黎錦暉曾只好到英商百代唱片公司求援,犧牲了一些自己創作的原則,按唱片公司老板要求寫了些「風花雪月」之歌,為演員籌飯菜錢。

南洋解散歌舞團回國後,黎錦暉發展平民音樂的理想並未受打擊,他在1930年再整明月歌舞團,到全國各地巡迴演出,演出得到空前成功,報刊大力報導。例如,《北洋畫報》在明月歌舞團巡演後期有一篇報導說:

在大連表演七日,輿論極佳,日本文藝界邀往東京大阪各都會公演,已約明春啟程。至瀋陽表演四日,深為觀眾嘉許,第五日為遼西水災義務表演,觀眾甚多。再次留長春演一日,座為之滿。繼而至哈爾濱,成績亦佳。

這期間是黎錦暉將歌舞訓練與演出專業化的實驗期間,他成了流行音樂歌舞專業化的開路先鋒,在當時的社會經歷風風雨雨的評論,也得到觀眾熱愛的反饋。在風雨中屢敗屢起的創業過程,反應了黎錦暉敢為時代先、堅持推廣平民音樂的意志,也反應了中國流行歌曲奠基期的情況。

期間出版了《明月歌曲128首》及《家庭愛情歌曲100首》等等歌冊,也是新舉,給當時社會帶來愉悅的漣漪,影響披廣久久持續。

四、後期(西元1932–1936):專業化發展流行歌曲

黎錦暉全心以發展流行歌曲經營生涯事業。他寫歌、編導表演歌舞,帶領明月歌舞團演出、培養新人、歌星等等。這時他同時用力於詞曲創作、歌譜出版、和灌錄唱片,都是中國流行歌曲萌芽時期最重要的奠基工作。他錄製的早期流行歌曲唱片共有數百多張。

黎錦暉有培養栽培人才、塑造歌星影星的理想和才能,當年的流行歌曲明星及電影明星,如:王人美、周璇、嚴華、黎錦光、黎明暉、黎莉莉、白虹、陳燕燕等等,都是明月歌舞團培養出來的,構成了上海流行夜空的「星圖」。1931-32年,明月歌舞團的光環受到聯華影業的注目,和明月全員簽了約,在旗下分設聯華歌舞班。之後明月的歌星不少成了電影明星,如周璇就是其中的耀眼明星。1932年,聯華受到戰爭的壓力解了約。黎錦暉再組成了明月歌劇團。

當時上海幾家外商經營的大唱片公司,都以能邀約到黎錦暉的作品為榮耀,甚至有的公司的大堂上高懸黎錦暉的巨幅畫像,即使以今人的成就影響力來看真還是盛況莫及。黎錦暉作曲寫歌、培養明星、塑造巨星,而受到尊崇,從當時的社會反應,可見他對近現代中國文化界的影響力。在此同時,他也承受了來自社會上不同價值觀的批評聲浪,但是,低俗、黃色歌曲等等的評價都動搖不了他發展平民音樂的決心和理想,他想讓歲月當試金石。

然而,善於培養人才、塑造歌星、作曲寫歌的黎錦暉有卻不善於歌舞團的商業經營,1936年,黎錦暉因為財政的壓力解散了明月歌劇團。此後,他的流行歌曲樂音嘎然而止,他留下受盡風侵雨刷的開路先鋒教父形象,屹立不搖,耐人回味。

對日抗戰期間他到了大後方重慶,1940年擔任中國電影製片廠編導委員。

開路先鋒教父  流行音樂明月

黎錦暉原本持著推行國語教育,提倡白話文統一國族語言的理想與行動,進而開啟了中國流行音樂之門,插柳成蔭。黎錦暉在中國流行音樂篇章,彈奏出源自於傳統民族歌謠、民間曲藝的元素與風格,這是他珍惜傳統中國民間藝術寶藏的慧悟,可貴的是他戮力繼承,在教育上、在大眾化流行歌舞表演上作了開路先鋒。

綜觀黎錦暉的一生,殫精竭慮於兒童國語教育及平民音樂歌舞的推展,他將民族舊曲新唱傳世,他創作了中國最早一批流行歌曲,在半個世紀前,名聞海內外,他的影像好像歌壇夜空的天狼星,令後來者追隨。他主持明月歌舞社時出版了《明月歌曲128首》及《家庭愛情歌曲100首》,在當時的中國掀起巨大影響,然而,這些都變成後來中共迫害他的「根據」。中共要他批判自己寫「黃色歌曲」、提出報告檢討批判。1949年大陸赤化後,他擔任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作曲。共產黨變臉無常,不久,黎錦暉被中共批判為「黃色音樂」和「靡靡之音」的代表人物。文革期間,他被整得很慘,在1967年去世。他的智慧結晶多在戰火中焚失。

坦蕩寬厚的愛國俊彥

黎錦暉是個多才多藝、坦蕩寬厚的愛國俊彥,抱負發揚民間藝術之志,而譜寫大眾化的愛情歌章,並非意在搬弄風月。民國十三年(1924年),聽到總理孫中心先生去世,他慟心感懷,疾書譜寫出〈總理紀念歌〉(即〈國父紀念歌〉,註5),紀念曲調莊重沉穩、樂音琅琅上口餘音迴繞耳際,歌詞平易懇切深入人心,足見黎氏的才華的多面性。雅樂,俗樂,「雅俗在人心」。黎錦暉在創作時掌握、活用雅俗的元素,有堅定的理念,他說:「雅樂和俗樂之間,並無絕對的分割線,雅俗只在心間。勤於向民間音樂、民族音樂學習,將使我們的音樂永遠有活力……」。(註6)

片羽記情‧歌詞附錄

〈特別快車〉

盛會綺筵開,賓客齊來,紅男綠女好不開懷!
賢主人殷殷介紹,這位某先生,英豪慷慨,這位某女士,博學多才,
倆人一見多親愛,坐在一排。情話早經念熟,背書一樣背了出來。
不出五分鐘外,大有可觀,當場出彩!訂婚戒指無須買,交換著就向指尖兒上戴,乖乖特別快!
即席把張開,高掛招牌,猜拳飲酒,好不開懷!
倆新人殷勤招待,故事講不完,稀奇古怪,笑話說不盡,笑得難挨,
猛聽得新娘大聲喊叫,淚灑胸懷。原來肚子疼痛,發痧一樣痛了起來。
不出百分鐘外,幸福無邊,當場出彩!
當時生下小孩,且是雙胞胎,一個叫真真,一個叫愛愛,乖乖特別快。

參註
註1:見黎遂:《民國風華——我的父親黎錦暉》。
註2:參見《黎錦暉回憶錄‧我和明月社》。中共要黎錦暉批判自己的「黃色音樂」,在此他委屈求生把自己的音樂按上中共「黃色音樂」的帽子。
註3:參見《黎錦暉回憶錄‧我和明月社》。
註4:參同註1。
註5:民國十三年(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病逝於北京,厝於香山碧雲寺。消息傳開,舉國悲傷。根據黎錦暉的兒子黎遂說,作為老同盟會員的黎錦暉悲痛萬分,連夜寫下〈總理紀念歌〉。歌曲寫好後,先在任職的中華書局中職工間傳唱,很快的他又把歌曲搬上了表演台。明月音樂會每次演出都唱〈總理紀念歌〉,很快就唱遍上海,接著又唱遍全中國。
黎遂說:「後來明月歌舞團出國到新加坡、吉隆坡、曼谷、雅加達等地巡演,每次演出,幕布拉開的第一首曲目也是〈總理紀念歌〉,廣大僑胞深受感動,甚至英國貴族也為之動容,肅然起立,行注目禮。當時沒有國歌,父親為了表達自己與全團演職員工以及南洋旅外僑胞的愛國心情,將〈總理紀念歌〉作為代國歌,按照國歌莊嚴隆重和至高無上的方式演奏,收到了很震撼的效果。」參見黎遂:《民國風華——我的父親黎錦暉》。
註6:見黎遂:《民國風華——我的父親黎錦暉》第二章「民主革命的才子」。

@*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加拿大多倫多記者站報導)神韻交響樂團2014年北美七城巡演,10月16日在加拿大首演。多倫多羅伊•湯姆森音樂廳(Roy Thomson Hall)上演的音樂會感動了滿場觀眾,神韻交響樂團首創的中西合璧交響樂,以其雄渾委婉豐富的表現力,再現東西文化的精髓,傾倒了現場觀眾。
  • 我一直以為,鄧麗君只是個外貌美麗頭腦簡單的歌星和藝人。但是,在一九八九六四天安門民主運動中,她的表現讓我刮目相看,感動不已。她站到了中國人民一邊, 支持大陸的自由民主運動。
  • 生活中許多看似簡單的現象其實並不簡單。就像廣為傳唱的流行歌曲可不是隨便唱唱、疏解一下情緒那麼單純。如果選唱不好的歌曲,對你的生活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影響。
  • (大紀元記者梁博加州硅谷報導)一件白色無袖旗袍,一頭經典復古的手推波紋髮,舞台燈光下的歌手梅楣彷彿站在巨大而古老的黑膠唱片上,隨著一曲曲華語老歌的旋律流轉,從美國科技重鎮硅谷回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上海。
  • 在舞台上光芒四射的鄧麗君,靠的是她靚麗的歌喉和天生的麗質,也靠的是強大的流行歌曲團隊的配合,但是最重要的,是她有一批為她量身定做歌曲的詞曲作家
  • 中國第一首流行歌曲,黎錦暉在1927年發表的〈毛毛雨〉,起源於中國傳統民間曲藝,而非移植自西方。另一首黎錦暉在1930年代前創作的頗有盛名的〈桃花江〉也是取用了中國民間曲藝的元素創了早期中國流行音樂的風格。
  • 今日一般人對1930、1940年代上海流行歌曲可能封存著鴛鴦蝴蝶、兒女情長的印象。的確,以愛情為主調的「桃花派」歌曲的情調符合當代上海都市常民的心理和情感需求,成了上海流行歌曲最大的一支,然而,如果打開上海流行歌曲的歌匣,就會發現它的內涵豐藏,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句鴛鴦蝴蝶、兒女情長所能涵蓋。
  • 「中國流行音樂之父」黎錦暉是中國近代國語教育學家,在推行國語教育中,運用了音樂、歌曲、戲劇的元素,自編教材並且組織團隊推廣演示。後來,因緣際會,推動平民音樂、歌舞表演又成了他青壯期的主要生涯。
  • 美國第一名嘴塔克·卡爾森因敢言遭封殺;前美國之音總監之子成保守派媒體鬥士;聯手川普馬斯克堅守媒體真相陣地。
  • 陳雲裳福慧雙全、進退自如的一生,既有雲霞蒸蔚的絢麗多姿,又有光風霽月的明淨清爽……是遠比娛樂圈的緋聞婚變更適宜年輕姑娘眺望的風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