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大師羅森鮑姆訪談之三

鋼琴大師羅森鮑姆:貝多芬奏鳴曲之絕響(1)

font print 人氣: 542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16年10月05日訊】(大紀元特約記者蘭青、張小清紐約採訪報導)按:新唐人電視台舉辦的國際鋼琴大賽於9月30日至10月2日在紐約巴魯克大學英格門音樂廳舉行。本屆比賽邀請到教授古典鋼琴五十年的維克多‧羅森鮑姆(Victor Rosenbaum)先生舉辦大師班。比賽前夕羅森鮑姆接受專訪,摯誠分享了他對古典音樂演奏與欣賞、特別是比賽指定的貝多芬、舒伯特和肖邦等大師經典曲目的精到理解,無論是專業音樂家還是業餘聽眾,都會深受啟發。茲分節刊登,以饗讀者。

(續前文

1. 貝多芬第三十號鋼琴奏鳴曲,作品109

Beethoven Sonata No. 30 in E major Op. 109

(1)第一樂章

比如說作品109,聽眾聽到第一樂章,會覺得像一首幻想曲,由最初的音符開始,就在變幻波動著。那不是個傳統主題,而是音程起起落落的流動的織體(texture),左手的音符似在呼應著右手,有點像在看萬花筒,瞬息萬變。

在起始幾秒鐘後,是戲劇性的爆發。速度由快變慢,充溢著強烈的激情。當後面段落以不同音區再現起始素材時,這種處理也再次出現,如同英雄史詩般地達致高潮。

這些元素似乎有點彼此對立,開頭是疾速迸濺的元素,之後是非常戲劇性、激昂富於旋律的緩慢部分,這在奏鳴曲中並不常見,特別是這樣早、這樣快就出現,輪廓這樣分明。這是第一樂章。

點擊聆聽:【阿勞(Claudio Arrau)演奏之第一樂章】

(2)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狂放激昂、節奏強勁,這是毫無疑問的,非常快,也非常流暢動聽,可說是堅韌有力。中間一段有種安靜的布基(boogie)風格,最後又重歸響亮強勁。

點擊聆聽:【內田光子演奏之第二樂章】

貝多芬從非常年輕時就開始寫主題變奏曲。圖為1803年的貝多芬像。(公有領域)
貝多芬從非常年輕時就開始寫主題變奏曲。圖為1803年的貝多芬像。(公有領域)

(3)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是主題變奏曲。變奏在貝多芬的創作生涯中一直居於核心位置。他從非常年輕時起就開始寫主題變奏曲,終其一生寫了很多只是一個主題加變奏的樂曲。他的不少奏鳴曲都是主題加變奏的搭配,作品109就是其中之一,主題加變奏出現在結尾部分的第三樂章。

你會覺得,主題非常的抒發內心,抒情,溫暖,帶著莊嚴靜謐,但也帶著嚮往,並不總是那麼平靜,有時敞開自己,好似在接近著什麼。這個主題那麼深情,好像包含了一切元素,預告著後面變奏的出現。

和主題比起來,第一個變奏更像是傾瀉而出的詠嘆調,幾乎是歌劇風格。緊接著的一個變奏則好像將主題撕扯開來——構成主題的音符及轉位和弦被拆散,成為支離的單音,那些元素彷彿飄在空間中,等待著從新組織在一起。

我不會描述所有的變奏。這之後是個非常快而有生機的變奏,之後是個很柔和的,再之後是一個簡短變奏,有點像賦格曲,意思是說主題(theme)被簡省成一個「賦格主題」(fugue subject):原主題中的一些音符被組合成另一主題,這在賦格曲中叫做「賦格主題」。這個「賦格主題」不斷以不同音調再現,幾乎就像一次行旅,以那樣的旋律延續了一小會兒。

最後主題又以與開頭稍微不同的版本再現,伴著越來越快的一個重複的樂音,直到這個樂音變成顫音,感覺彷彿天門敞開了,那是如此恢弘壯麗的體驗,你感覺在一個樂章中經歷了全部人生。

結尾處,幾乎又回到主題的原初樣貌,彷彿走完了一個輪迴,一輪人生:從起始,歷經人生所有的蛻變,再回到源頭。樂曲非常安靜、簡單地結束,動人心弦,彷彿你藉由返回本原而找到了寧靜。非凡的體驗。

點擊聆聽:【內田光子演奏之第三樂章】

大紀元:我們知道,人們總是很讚賞貝多芬英雄史詩般的精神,感覺他在表現某種抗爭。

羅森鮑姆
不總是抗爭,他描繪生活,人生在世共通的體驗、為人所意味的一切:渴求,鄉思,追求,嚮往,成就,激情,喜慶……很多東西。

大紀元:似乎我們只有返回本原的時候才能找到內心的寧靜。

羅森鮑姆:是的,或者說當我們接受命運,不管它是什麼。

點擊聆聽:【古德(Richard Goode)演奏之全曲】

(待續)

點閱鋼琴大師羅森鮑姆訪談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國家表演藝術聯盟(National League of Performing Arts)將邀請任教於波斯頓新英格蘭音樂學院(New England Conservatory)及紐約曼尼斯音樂學院(Mannes College of Music)的鋼琴家與鋼琴教育家維特爾•羅森鮑姆(Victor Rosenbaum)舉辦鋼琴大師課。
  • 新唐人電視台舉辦的國際鋼琴大賽,週五(9月30日)在紐約巴魯克大學英格門音樂廳將開始初賽,本屆比賽還邀請到教授古典鋼琴五十年的維克多.羅森巴姆(Victor Rosenbaum)先生舉辦大師班。
  • 10月1日,在紐約巴魯克大學(Baruch College)的英格門音樂廳(Engelman Hall)內,2016年新唐人國際鋼琴大賽舉行了複賽。來自9個國家的20名鋼琴家參加了比賽。比賽的曲目是貝多芬、蕭邦或舒伯特的一首奏鳴曲,以及大賽指定曲目《真音》
  • 新唐人電視台舉辦的國際鋼琴大賽於9月30日至10月2日在紐約巴魯克大學英格門音樂廳舉行。本屆比賽邀請到教授古典鋼琴五十年的維克多‧羅森巴姆先生舉辦大師班。期間羅森巴姆接受專訪,摯誠分享了他對古典音樂演奏與欣賞、特別是貝多芬、舒伯特和肖邦等大師經典曲目的精到理解,對音樂家和聽眾深具啟發。特分節刊登,以饗讀者。
  • 作為業餘聽眾,要欣賞古典音樂,最大的障礙就是擔心自己理解得不夠、還需要了解更多——更多的技巧。但我覺得如果你只是聽,只是接收音樂的情感訊息,多數人都能回應它,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是理解它,如果「理解」這個詞的意思是感到音樂向你訴說了些什麼、感到音樂傳達出的東西你捕捉到了。……僅敞開心胸去聆聽就是了。
  • 對我們許多人來說,童年代表著一段充滿夢想和希望的單純時光。過去幾個世紀中,許多藝術家都試圖重現這種心境,但沒有人能比浪漫派作曲家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年)在《兒時情景》(作品15,Kinderszenen Op.15,又譯:童年即景)中更好地捕捉到它,這是由13首勾起童年回憶的鋼琴短曲組成的套曲。
  • 在柴可夫斯基很小的時候,靈感就不請自來了。布朗教授在書中寫道,柴可夫斯基的家庭教師芬妮‧杜爾巴赫(Fanny Dürbach)有一晚看到柴可夫斯基在育兒室裡,眼睛閃爍著淚光。「當問他發生了什麼事情,他只回答:『噢,那個音樂!』但那時候周圍並沒有任何音樂。『把祂移走!祂在這兒,這兒』,小柴可夫斯基一邊啜泣一邊指著自己的腦袋,『祂不讓我有一絲安寧!』」
  • 舒伯特
    小舒伯特(Franz Schubert,弗朗茨‧舒伯特)是奧地利作曲家、古典音樂的巨匠。他身高不足5英尺,身量瘦小,長相普通,而且只活了短短的31年。然而,從他去世後留下的幾封書信中,人們卻能窺見他溫柔而善良的靈魂,沒有怨恨,沒有奸猾。
  • 巴赫的音樂像穩固對稱、雄偉壯觀的建築;又像環環相扣、精密轉動的齒輪;那由嚴謹規範構成的賦格,多聲部和聲此起彼伏,錯落有致,變幻多姿,氣象萬千。
  • 經過多年的錘鍊,沒出國的巴赫已成功地把歐洲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渾然溶為一體,他萃集意大利、法國、英國和德國傳統音樂中的精華,曲盡其妙,珠聯璧合,天衣無縫。創造力正處於巔峰狀態的他,隱隱聽到神的召喚,只想把精力貫注到創作理想的教堂音樂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