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人:上市公司紛紛購買理財尷尬了誰?

人氣 234

【大紀元2016年11月01日訊】近日中共各大媒體報導了A股上市公司紛紛購買理財產品的消息。截至10月末,今年以來已有663家上市公司先後發布公告購買理財產品,共計涉及理財產品個數達到6,540個,累計認購金額已超過5,400億元。現在中國一邊是數百家公司因「缺錢」而排隊等待上市融資,一邊是數百家上市公司持有大量現金購買理財。在這種矛盾現象的背後,中共管理層仍以每月發行28只新股的速度讓「缺錢」企業進行融資圈錢,故意無視上市公司「脫實向虛」這到底是誰的無知?又是誰的無恥?

現在中國經濟很多傳統產業都面臨產能過剩,鋼鐵、石化、煤炭、電力、有色金屬、水泥、建材等行業更是被迫的進行供給側改革,通過集中整合的方式壓縮大量過剩產能,目的是想提高行業集中度,進而提高商品價格,確保中共的國有企業不過多的破產倒閉。而目前很多新興產業由於中共政策的大力扶持,資產泡沫現象也非常嚴重。以軟件類上市公司為例,一個年營業收入不到5億的企業,其現在的總市值可以達到90億至110億,高偉達、辰安科技、久遠銀海等就屬這類。很多人對這些新興產業公司的未來抱有幻想,殊不知這類公司的股價早已嚴重透支了未來,只要挺過三年,解禁期一到大股東便可以減持套現,他們減持套現獲得的收益遠遠超過了苦心經營實業幾十年的收益。四川長虹、浙江鳳凰、中科創業哪一個不是當年的高科技股?它們殘酷的現實卻給很多人帶來了永久的傷害。

其實中國大多數上市公司的大股東都是急功近利的,他們很多人並沒有長期經營實業的打算,減持套現是他們經營公司的唯一動力。現在市場環境不好,各行業產能過剩,實業利潤率持續下滑,利用現金購買理財產品獲取穩定的收益,也就成了這類大股東平穩度過三年解禁期的必然選擇。現在為了圈錢套現而上市,為了順利解禁套現而買理財,早已成為中國大多數上市公司大股東的一致心聲。是誰給這些大股東提供了一個可以任意圈錢的條件?是誰讓大股東的解禁股套現變得毫無實質性約束?又是誰完全不顧中小投資的利益毫無節制的大量發行新股批量造富?

現在663家上市公司大都以「資產荒」為由選擇購買理財產品,這種策略不經意間透露出了上市公司大股東不想繼續經營實業的真實想法,大股東為了能熬到解禁期到期時公司業績不至於太差,所以他們都選擇了購買理財產品這種方式來確保上市公司的業績穩定。

試想很多剛IPO成功的上市公司大股東都有這樣的舉動,這樣的上市融資能對中國實體經濟起到促進作用?中國在沒有改變這一現狀的情況,繼續加大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力度無疑不會有任何正面作用,相反只能繼續吹大資產泡沫,鼓勵更多的中共權貴上市圈錢,最終受害的是中國經濟和廣大中國普通投資者。

數據顯示,2014年A股上市公司共有434家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認購金額為3,500億元。

2015年A股上市公司購買理財增至573家,認購金額達到4,400億元。2016年1月至10月末,A股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高達663家,認購資金高達5,400億元。每年遞增的上市公司與遞增的資金規模參與購買理財產品,正反映出當前很多上市公司都不願意投資實業。數據還顯示,2016年至今A股IPO首發上市募集資金共3,501億元,定向增發融資金額1.67萬億元,而同期認購理財產品的資金卻高達5,400億元,佔IPO募集資金的154.24%,佔定向增發融資金額的32.33%。不僅如此,市場還出現了一種奇特的現象,即上市公司一邊定增募資,一邊購買理財產品。上述數據清晰的反映出:當前的上市公司(或擬上市公司)大都不缺錢,但他們仍編造各種理由肆意圈錢融資,圈來的錢花不完後寧可拿去購買理財產品,也不肯錯過多圈錢的機會。

這種畸形的現象存在於中國資本市場已經數年了,中共不但沒有主動去解決這一問題,反而還想以擬上市公司「缺錢」為藉口強行推出註冊制,中共及其證監會這種無恥的行為正被上市公司紛紛購買理財產品的行為所曝光。中國資本市場開設近30年了,「融資第一,牛短熊長,股災頻繁,浮虧普遍」是中國資本市場四大顯著特徵,中共及其證監會一直都刻意迴避導致這四大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它們把這些問題的原因簡單歸結於「制度不完善,法律不健全」。其實中國資本市場四大尖銳問題的根源就是中共故意把中國資本市場當成了中共及其權貴的「提款機」,中共抱著「提款機」的觀念來管理中國資本市場,它出台的任何改革措施都只是為了保證這「提款機」的使用壽命更長一點,往「提款機」裡存錢的人的感受完全不在中共考慮之列。

現在上市公司紛紛購買理財產品讓中共證監會感到無比的尷尬,它們為了緩解輿論壓力,用再融資反饋意見的形式向存在上述問題的上市公司表達了「關注」,然而「關注」之後並沒有任何針對性的措施出台,上市公司的再融資與購買理財仍在瘋狂的繼續。中共證監會這種故意瀆職的行為再一次說明了證監會保護的永遠都是中共特權者的根本利益,詐騙的都是普通投資者的真金白銀。上市公司紛紛購買理財尷尬了中共及其證監會,但這種尷尬卻是中共一手造成的,所以我們堅信只要中共存在,上市公司與中共權貴給中國資本市場監管者的尷尬都會一直繼續下去。

責任編輯:方凡

相關新聞
中共黨校教授承認中國經濟將衰退20年
人大教授高峰論壇談中國經濟的最大風險
央行承認中國經濟金融風險暴露逐漸增多
金融人士:中國經濟困於「貸」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