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詩醇:杜甫〈新安吏〉詩賞析

作者:唐蓮

(圖:志清 / 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1612
【字號】    
   標籤: tags: , , ,

杜甫〈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
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
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
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
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
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
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
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
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僕射如父兄。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三月,圍攻鄴城的九節度使官軍潰退,郭子儀退守洛陽。杜甫從洛陽到華州途中,經過新安縣(在今河南省),見到並聽到了許多關於徵兵的事,就寫了這首詩,與〈潼關吏〉、〈石壕吏〉是同時寫的,都是寫現實內容的樂府詩,被後人稱為「三吏」。

這首詩寫唐軍兵敗後,沒有壯丁補充兵員,便徵召「中男」入伍的情景。開始四句,寫杜甫途經新安,聽到那裡正在點兵(呼名查人數),「借問新安吏」,杜甫向正在抓兵的「吏」問詢情況:知道這小縣已經無丁可抓了,為甚麼還要硬抓?下面便是「新安吏」回答杜甫的話,說明他們怎樣完成抓丁「任務」。「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就是新安吏的回答。唐代實行府兵制,稱徵兵文書為府帖。當時規定:「……四歲為小,十六歲為中,二十有一為丁,六十為老。」(《唐文典》卷三)天寶年間則規定:「自今以後,百姓宜以十八已上為中男,二十三已上為成丁。」(《唐會要》卷八十五)成丁後才能服役。因為無丁可抽,就以「中男」頂替,所以說「次選中男行」。「中男」二句是詩人感嘆,「肥男」四句,是具體描寫當時的情景。

「莫自」句開始,到詩的結尾,是杜甫對被徵者和送行者說的同情和寬慰的話。「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是勸慰他們不要哭哭啼啼,要愛惜自己。「我軍取相州」等四句,是對鄴城戰爭情況的概述。相州即鄴城。「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是戰鬥情況的具體記述,史載:「郭子儀等九節度使,圍鄴城……城久不下,上下解體。(史)思明乃自魏州引兵赴鄴……三月壬申、官軍步騎六十萬,陳於安陽河北,史思明以將精兵五萬敵之。……大風忽起,吹沙拔木,天地晝晦,咫尺不相辨,(敵我)兩軍大驚,官軍潰而南,賊兵潰而北,棄甲仗、輜重,委積於路。郭子儀以朔方軍斷河陽橋,保東京。……諸節度使各潰歸本鎮。」賊難料,指史思明來援。歸軍星散,指諸節度使,各潰歸本鎮。」(《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一乾元二年二月)戰鬥情況,很難盡如人意,軍隊只好「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舊京,指東都洛陽。這兩句是說:這次新兵出發,距離家鄉並不太遠。緊接著說:「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以寬慰「中男」,說被徵者的工役並不太重。以下四句說,「王師」待遇尚好,送行的人不要哭哭泣泣,「僕射」是會像父兄對待子弟一樣對待士兵的。「僕射」,指郭子儀。

郭子儀在至德(757)五月任左僕射,這年九月,他領兵收復長安,十月攻克洛陽,以功加司徒,乾元元年(758)進位中書令。王嗣夷曰:「子儀時已進中書令,而稱其舊官,蓋功著於僕射時,且御士卒寬,郭僕射熟於人口,就其易曉者言之,俾無所懼。」(《杜臆》卷三)如父兄,言愛護士卒,能夠體恤他們。

本詩寫唐軍補充兵員,徵召沒有達到服役年齡的「中男」入伍的情況。詩中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表現了高度的仁厚德性;另一方面也表現了詩人在安史之亂中、鮮明的政治態度,對郭子儀等唐軍將領,寄以厚望。在表現手法上以敘述為主,真實感強,全詩委婉哀怨,深切感人。是史詩性質的作品。

【附錄今譯】
(杜甫說)我因事路過新安道,
聽到吵吵鬧在徵兵。
我問公差發生了甚麼事?
公差說:縣小無壯丁,
昨夜府裡文書到,
要選未成年男子去當兵。
未成年男子矮又小,
怎能送去守洛陽城?
長得胖一些的孩子,有母親送,
苦瘦的孩子,只好孤零零。
河裡流水唱哀歌,
青山為之放悲聲!
我勸眾鄉親,收起眼淚別難過,
即便哭死,天地也不知情。
我軍打相州(即鄴城,在今河南安陽),
原以為一天半日就完成。
哪知賊兵來援兵(賊兵指史思明),
節度使們潰敗各歸營。
新兵就近吃存糧,
留在京城附近不遠行。
掘壕很淺不到水,
放馬的活兒也很輕;
況且軍官很和藹,
對待新兵有感情。(以上六句都是杜甫安慰新兵的話)
送行的人,也別哭得太傷心,
(最後兩句是杜甫安慰家長們的話)
僕射待土兵像父兄一樣親!」
(僕射相當於宰相的官,指郭子儀)@*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全詩即景抒懷,寫山川聯繫著古往今來社會的變化,談人事又藉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滲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國家災難、個人情思為一體,語壯境闊,寄慨遙深,體現著詩人「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
  • 王梵志是唐初的詩僧。他的詩集失傳很久。一直到清朝末年,敦煌莫高窟的石室被發現,才使他的詩集重見天日。他的詩或宣傳儒家的倫理道德,或表現佛家的因果思想,或描摹世態人情。
  • 從表面上看,這四句詩互不相干,但一和李、房二人的關係,聯繫起來品味,就會體會到李世民對房玄齡的倚重和感謝,也就是一位君王對下屬、對識分子的真誠感人的態度。
  • 西施
    西施是春秋時代的越國人,家住浙江諸暨縣南的苧羅山。苧羅山下臨浣江,江中有浣紗石,傳說西施常在此浣紗。後來,越王勾踐為吳王夫差戰敗後,困於會稽,派大夫文種將寶器、美女(西施便是這批美女中的一位)賄通吳太宰伯嚭,准許越國求和。
  • 王冕是元代後期的大隱士。他是個寒門才子,自幼苦學而成通儒。但屢試進士不第,遂焚所為文,漫遊吳越。後見天下將亂,便與老母、妻子,隱居會稽之九里山,他的詩、畫,書法、篆刻都很好。
  •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 借問誰家子?幽并遊俠兒。 少小去鄉邑,揚名沙漠垂。
  • 王維不僅是詩人,也是個畫家和音樂家。在繪畫、音樂和書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詣。他的詩歌則古、律、絕句,眾體兼長。他的古詩往往從大處落墨;近體詩也不求辭藻華美,淡淡數筆,卻形象生動,意味深長。他的作品,多是寫山川壯麗、邊塞風光以及田園詩,著重於表現大自然的幽靜與恬適。
  • 魏徵所處的時代,宮體詩有著極大的勢力,而他的〈述懷〉等詩,都是屬於宮體詩。但是魏徵的宮體詩與別人寫的宮體詩,情調迥異。魏徵以雄健的筆力,抒發了為祖國的統一大業而願獻出自己的一切,突破了浮靡的詩風,表現了格調高昂的清正之音…
  • 王梵志也有一些形象生動的好詩。〈吾富有錢時〉一詩,是對世態人情的嘲笑,對那些趨炎附勢者進行了深刻的嘲諷。
  • 詠史詩的一個重要之處,就是要忠實於歷史,不能加上自己的感情色彩來歪曲史實。正如胡震亨在《唐音癸簽》中所說的:「詩人詠史最難,妙在不增一語,而情感自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