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當我們有能力了 是否記得曾經被幫助?

【大紀元2016年11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李熙報導)每個人生命中或多或少都會遇到貴人,也許只是一句話,或是一個行動,亦或是一個事件,讓我們的人生有了正向的轉折,甚至影響我們一輩子。台灣知名導演兼劇作家吳念真小時候遇到了一位人生的啟蒙者,他說:「沒有條春伯,就沒有現在的吳念真。在他身上,我看到真正的知識分子不只樂意奉獻,還願意幫助他人!」

吳念真從小在台北瑞芳猴硐大粗坑長大。民國40~50年代,識字的民眾還很少,許多小鎮村上都有專門為村民唸信、寫信的知識分子,吳念真的家鄉也有一位這樣的熱心人士,他就是條春伯。

被選中當知識分子接班人

「條春伯是我最早認識的知識分子。」吳念真說,他的啟蒙恩師條春伯,當年就是運用自己的知識來替村民唸信和寫信,每一位村民都很敬重他。所以後來,條春伯選中吳念真當接班人時,他的父母親非常高興。

現在他還經常想起條春伯的話:「如果有能力的話,你應該替旁邊的人做些什麼。」之後,他也開始幫村民們看信、寫信。而這期間發生了一件深深影響吳念真的往事。

知識的力量,原來是可以幫助別人!

當年的台灣,大家生活都很困苦,許多窮人家的女孩子不是背著弟弟妹妹去上學,就是很早就要到外地工作賺錢,幫忙負擔家中經濟。

「隔壁家的阿秀姊也是這樣,沒念什麼書就出外掙錢養家。有一次她帶個外省男人回來說要結婚,但阿秀姐的阿母卻私下拜託她再等等……」

幾天後阿秀姐的母親阿好嬸收到一封信,是那位外省男人寫來的。由於條春伯去礦坑工作不在家,阿好嬸就找吳念真唸信:「當他照著信一五一十念出來後,阿好嬸竟哭著用頭去撞牆……」大家亂成一團,每個人都說等條春伯回來再說吧!

吳念真心想,「等條春伯回來後,就可以幫我平反!」沒想到,條春伯向阿好嬸轉述的內容,與他看到的內容有所出入,吳念真覺得自己揹了黑鍋。

接下來好幾天他都以沉默抗議,直到條春伯主動來找他,告訴他:「同樣一句話,可以有不同的說法;如果看見『刺眼』的字,就要把它轉過來。」那一刻,他發現自己被當成大人看待,原來這就是知識的力量,可以用來幫助別人。

為台灣來一場以「幫助為名」的社會運動

吳念真語重心長地表示,知識不光是用來謀取利益,知識是可以用來奉獻、用來幫助別人的。「臺灣需要一場以『幫助為名』的社會運動。」他希望藉自己和條春伯的故事,來呼籲社會大眾重視幫助的力量,喚醒民眾的「助人之心」和「曾經被幫助過的記憶」。號召每一個人勇於分享自己的知識或人生價值觀,幫助他人並且傳承下去,讓臺灣每一個人不僅是Taker(拿取者),更能成為Giver(付出者)。

這個短片發布至今,在臉書上已有超過300萬觀看次數。有網友說,「手心向上是祈求;手心向下是奉獻。學習,手心向下,當一個有能力的奉獻者。」也有說,「很棒~換個角度詮釋會有不一樣的反應,有顆體貼別人的心。」、「希望能有共鳴,國家是自己的,自己人相互扶持,才會站的久。」

視頻:

責任編輯:陳宜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