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忘在莒勒石雕刻家 一門六傑傳佳話

font print 人氣: 270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6年11月02日訊】有「金門石雕之父」美稱的張再興,16歲開始學石雕,他在五十歲之前多為生活而雕刻,50歲以後,才有餘力隨興創作。難得的是,5個兒子從小耳濡目染,有的得了承傳,有的在業餘時創出石雕小品,一門六傑傳為佳話。

據中央社報導,金門石雕家張再興最知名的作品就是太武山上的「毋忘在莒」勒石,不過從事雕刻半世紀的他,卻是第一次在金門辦展;特別的是,5個兒子與他聯展,一門6傑,傳為佳話。

人們讚譽張再興為「金門石雕之父」,16歲從姑父蔡清發學石雕,20歲與助手共同雕刻先總統蔣公所題的「毋忘在莒」,花了4個月的時間才完工。這塊勒石也成為金門的精神象徵。

為了家計,早年張再興多以墓碑和建築物雕刻為主,50歲以後,兒女長大成人,他才有餘力隨興創作;後來因罹患食道癌,已20年未雕刻。

張再興育有7名兒女,雖只讀過2年私塾,但他重視兒女教育,兒女在藝術、學術等領域都有傑出表現和成就;尤其5個兒子自幼在他身邊幫忙,在耳濡目染之下,各自練就一身石雕功夫。

其中,三子張國根和四子張國榮更接受高等學院教育訓練,具有深厚的中西美術修養;特別是張國榮留學義大利卡拉拉藝術學院,因擁有東方雕刻基礎,在校表現傑出,人稱「米開『張』基羅」。

長子張國英專攻水墨畫、二子張赫烜是通訊學博士、五子張國楨是地質學專家。3人雖未專研石雕,依然未忘情石雕,偶有作品自娛娛人。

這次是張再興首次在金門辦展,他找來5個兒子聯展,彰顯傳承精神。父子共展出65件作品,其中,張再興的作品以傳統吉祥圖樣和仙佛人物雕像為主,並以龜、兔、蛙、豚和禽鳥為題材,創作成「池邊龜影」、「雨後蛙鳴」等有趣味情境的作品。

張國根提供的10件作品以動物直觀主軸,用灰黑石材雕刻的歐亞水獺,栩栩如生;張國榮創作的大理石人,簡約洗鍊,他同時提供模型與未成的作品,相互對照,讓觀眾更清楚古典學院大理石雕刻工序。

長子張國英則是展示了高240公分、寬480公分的巨型山水畫,用灰黑色調,襯托石雕的材質美感,與整個展場契合。張赫烜和張國楨也展示了工作餘暇的小品。

此外,張再興父子也展示了的石雕工具,讓觀眾了解這個石雕之家是如何透過這些工具,創作出一尊尊令人嘆為觀止的作品。

在金門縣文化局展出的「刊石.藝匠」–張再興石雕藝術傳承展,已展出半個月,受到好評。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看到施工時所使用的各種工具齊下,像是圓鋸、切刀、鑿子、電動研磨、砂布等,這些都是我們在欣賞美麗的石雕作品時,所難以想像的。有人說,石雕是藝術界的重工業,這句話用在石雕上面,十分貼切。
  • 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戶外創作營邀集多國石雕家參賽,許多民眾興致勃勃趕來欣賞,卻看不懂門道。德國籍石雕家貝爾認為,石雕創作雖艱難,但過程有趣最重要。
  • 一件石雕作品,評價好不好,不在於作品的「事件性」或「個案性」,而在於這件作品是否刻劃得出一個普遍的「人性」。放眼望去,石雕藝術家王秀杞的作品,幾乎都表達了他想要呈現的「人性」。
  • 硬石雕刻師林建寬,今天起在嘉義市立博物館舉辦硬石雕刻展,展出水晶、玉石等硬礦材雕刻作品。
  • (大紀元記者馬天祥舊金山灣區報導)恩美關切的望著躺在病床上的80多歲的丈夫泰龍。泰龍命運多舛,先富後貧,她不希望孩子像自己一樣一生清貧。恩美與丈夫商量後,決定把一份從養父母留給自己作為嫁妝的收藏了60多年的一件「雄獅石雕」賣出去,好給孩子們一個交代。
  • 2014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今天開幕,以藝術向東為主題,希望召喚各地藝術家及民眾,一起到石頭故鄉花蓮,體驗石雕藝術。
  • 「皂石」顧名思義,它是石頭,然而材質好像肥皂一樣,又柔軟又滑溜。「皂石」是非洲國家肯亞的特產。這種柔軟又滑溜的石頭,很適合用來雕刻,尤其是雕刻贈禮用小紀念品,伴隨著它溫柔的觸覺,幸福感油然而生。
  • 筆者曾於國家圖書館查找抗日戰史資料,發現一本全新改版的《中國陸軍作戰各大戰役實錄》珍貴史料,然而此書在各大書局中卻未發現販售,因此只得聯絡作者,想購買此書。2009年,筆者與友人一同拜訪作者楊濬彥先生,因此發掘了這位已高齡九十九,一生反共的國民黨抗戰老兵的精采故事 ,他的一生彷彿是中國近代史的縮影......
  • 中國第一貪江澤民家族斂財萬億;嫡孫江志成躲貓貓起家坐擁5千億資產;江志成借毒生財,涉核酸收割;江澤民死失靠山,江志成榮登殺豬榜頭號追蹤目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