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文化】蚵仔三大料理之一 傳與鄭成功有關

人氣 1670

【大紀元2016年11月22日訊】牡蠣,又稱蠔、生蠔、海蠣,台灣等閩南語地區叫做「蚵仔」。台灣四面環海,在西部的沿海地區發展出特有的「養殖業」大批養殖蚵仔,台灣西岸嘉義地區的東石,有最大的海上養蚵場,有著「蚵之鄉」的美稱。在台灣幾乎隨處可以吃到又肥又大的蚵仔,在各大夜市中尤其如此,幾乎每個夜市都有烤生蠔、蚵仔煎、炸蚵捲、炸蚵嗲、蚵仔麵線可以供你任意選擇。

其中,蚵嗲是外形有點像是橄欖球的一種炸物,蚵仔和豬肉絲在最中心,周圍填充高麗菜與韭菜等佐料,增加份量,最後在表層裹上一層麵粉漿,接著下去油炸。

台灣夜市裡的小吃攤。(視頻截圖)
台灣夜市裡的小吃攤。(視頻截圖)

等待的過程可能要不少時間,但是美食是經得起等待的,因為必須要確定中心的蚵仔與豬肉絲熟透,要是在享用美食的過程吃壞肚子或吃半生不熟可是非常掃興的事情。另外也不能炸得太爛,不然食材的鮮度會有所下降,更有可能讓整個蚵嗲在油鍋中散開,所以對於時間的掌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老闆淋上特製醬汁。(視頻截圖)
老闆淋上特製醬汁。(視頻截圖)

接過老闆淋上特製醬汁的蚵嗲,咬下金黃色又酥脆的表皮,裡面韭菜的香味撲鼻而來,搭配上蚵仔的鮮嫩與豬肉絲的嚼勁,真是爽口又美味呀!

【美食百科小補充】:「蚵」就是牡蠣,「嗲」未能考究原意,閩南話讀音為De。

蚵嗲在台灣小吃中,與蚵仔煎和蚵捲並稱蚵仔三大料理,這三種料理都有類似的起源傳說,也都與鄭成功相關。1661年,來自福建的鄭成功軍隊,依計畫從臺南安平北方的鹿耳門溪口攻入台南,之後也採取圍城政策,逼使據地的荷蘭軍投降。因為當時軍糧米食甚為缺乏,在情非得已之下,使用蕃薯粉、水及現成撈獲蚵仔,進行裹粉油炸。這就是最常見的蚵嗲起源傳說。不過,也有資料指出,該菜餚小吃做法,實由福建移民攜至台灣。

新唐人電視臺舉辦的「食文化」視頻大賽面向所有人徵集美食影片。不論是街頭小吃、傳統佳餚,或是家傳秘方,只要錄下瞬間的驚歎,都有機會「上電視 贏大獎」! 頭獎獎金高達2000美金!

徵件時間從美東時間2016年11月18日起,至2017年2月2日截止。來自不同國家地區、各具特色的美食影片就在「食文化」視頻大賽!歡迎分享您喜歡的優質影片/文章!

活動資訊請點閱: events.ntdtv.com

責任編輯:陳宜容

相關新聞
筷子進食文化 中日韓哪裡不一樣?
豆腐正流行 美國飲食文化中的亞洲元素
臺灣客家古宅與美食文化 
你喜歡啥味?「南甜北鹹」的飲食文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