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誕與臍帶傳奇

font print 人氣: 954
【字號】    
   標籤: tags: , , , ,

耶誕佳節即將到來,教堂裡、市街上應景的圖案、裝飾或商品中,總少不了表現耶穌誕生、天使報佳音、聖母子等節日相關題材,這些圖像美好、溫馨,傳遞著慈愛、神聖與希望的信息。

歷代的西方繪畫中,描寫耶誕夜的作品也數不勝數。然而我們在此要介紹的一幅文藝復興威尼斯畫家婁托(Lorenzo Lotto,1480-1556)的《耶穌誕生》,雖然不是作者的精彩名作,卻是這類題材中獨一無二的。為什麼呢?

《耶穌誕生》,1527年作。 56 x 46 cm,油畫於木板。(維基百科)
《耶穌誕生》,1527年作。 56 x 46 cm,油畫於木板。(維基百科)

這幅尺寸不大的木板畫中,我們看到聖母瑪利亞和一位婦女正小心翼翼地俯身為出生不久的聖嬰沐浴,聖母的慈愛的臉龐和聖嬰身上的光芒互相輝映著;後方剛剛闖入的聖約瑟似乎立即收斂動作,生怕驚擾了這神聖安詳的時刻。其實這些情節在宗教教義中並不重要,表現夜景的手法也不足為奇。那麼特殊在哪裡呢?細心的讀者們可能已經注意到了聖嬰耶穌的腹部:一小截臍帶被特意的描繪出來!這可是藝術史上絕無僅有的事!為什麼要把臍帶畫在這麼顯眼的、被光芒籠罩的主要位置呢?難道是因為畫家喜歡忠實地描繪自然的每個小細節嗎?

《耶穌誕生》局部,1527年作。油畫於木板。(維基百科)
《耶穌誕生》局部,1527年作。油畫於木板。(維基百科)

其實並不是!

原來在文藝復興時期,有一個基督教旁支廣為流傳,叫「聖臍教派」。據稱耶穌出生時的臍帶被保存了下來(有點令人難以相信),後來被奉為神聖遺物,並被賦予了宗教的象徵內涵。信徒們十分重視供奉、敬拜這個聖物。這段臍帶一直被珍藏在羅馬的拉特蘭聖約翰教堂。然而,在1527年查理五世的僱傭兵入侵羅馬大肆掠劫的時候,珍貴的聖臍帶竟然被一個士兵給偷走了!教宗克里門七世知道後,立刻下令追查聖臍帶的下落。

畫家羅倫佐·婁托,於是創作了這幅《耶穌誕生》,有史以來第一次畫出了嬰孩耶穌的臍帶,作為聖物缺席時的代替品。如此,信徒們仍然可以在面對畫作時默想所謂的「聖物」,虔誠地祈禱……直到30年以後,聖臍帶被找回來為止!

《耶穌誕生》1523年作,油畫於木板。(維基百科)
《耶穌誕生》1523年作,油畫於木板。(維基百科)

婁托還有另一幅《耶穌誕生》,但並未突出嬰兒的肚臍;另外也有十分出色的相關作品如《聖母子、天使與聖人(聖凱瑟琳、聖托馬斯)》,充分表現出人物甜美、風光明媚,色彩鮮麗的威尼斯畫派特色與畫家本人的才華。

《有聖凱瑟琳、聖湯馬斯與天使的聖母子》1523年作。113 × 152 cm (44.5 × 59.8 in),油畫於帆布。(維基百科)
《聖母子、天使與聖人(聖凱瑟琳、聖托馬斯)》,1523年作。113 × 152 cm (44.5 × 59.8 in),油畫於帆布。(維基百科)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耶穌誕生》是西方宗教繪畫中重要的主題。畫家將傳說中,耶穌誕生於伯利恒旅店馬廄中、天使報佳音等情節,以豐富的想像描繪出許多祥和、優美而神聖的傑作。... 今天人們慶祝耶誕節,幾乎已經成為全世界的文化活動,即使沒有信仰這個宗教的人們也藉著這個節日或放假、團聚,或送禮或祝賀,不一定瞭解耶穌誕生的意義。當然即使不在特定宗教角度,也同樣可以感受到藝術家在表現神聖宗教故事時,那種追求善與美的虔誠,與這些藝術帶給人們的淨化與昇華。
  • 班牙畫家約翰•保羅•布蘭奇(Juan Pablo Blanch Ribó)出身於繪畫世家,是家族中第十二代畫家。他的父親和意大利畫家達芬奇對他影響至深。
  • 在信仰題材之外,藝術家們也常藉夢境來表現寓言與神話,或進行自由敘事,特別是浪漫派藝術家,他們在捕捉無形的夢時,常常青睞噩夢題材……無論表現形式如何,這些藝術作品往往像夢本身一樣打動和啟發觀眾。
  • 隨著股市像皮球一樣彈來彈去、房價持續走低、儲蓄利率跌至谷底,很多人都轉向藝術投資,寄望其成為更穩定的投資形式。藝術自身就是國際化貨幣,可以避免紙幣貶值帶來的財產損失。此外,藝術品是可因其美學和文化意義獲得欣賞的有形物品。人們可以魚和熊掌兼得。不過,在進入這一回報豐厚的領域前,還是有許多方面需要留意。
  • 一位寫實畫家鼓勵我去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布勞耶新館看一個展覽「未完成:可見的思維」(Unfinished: Thoughts Left Visible)。由於特別渴望對古代大師們有更多瞭解,我聆聽了美術館的講解。意猶未盡的我,決定邀請寫實藝術家們來談談他們對大師未竟作品的想法,以及這些畫作對其創作會有怎樣的影響。
  • 19世紀的歐洲學院派繪畫,在上個世紀很長時間裡都是保守的同義詞,只能以幾百美元的賤價賣掉;近年來,學院派繪畫重獲藝術市場肯定,屢屢拍出數百萬美元的高價。如果不瞭解學院派,就不能真正理解19世紀西方藝術。學院派藝術家們並不像後世人那樣看待自己的作品,且其內部也有流派之分,這正是本系列文章將要討論的話題。
  • 回溯19世紀法國藝術,就不能不審視「國家科學與藝術研究院」(Institut Nationale des Sciences et des Arts,簡稱研究院)及其下屬美術學院(Ecole des Beaux Arts,通常稱為法國美術學院)的歷史。
  • 羅斯認為,現代派的興起、其對寫實藝術的巧言批駁,以及藝術鑑賞的總體萎縮,要歸因於「貪婪」。可以說,在拜金的作用下,對藝術的摯愛被拋棄了。「那些大藝術家作品的經銷商們一邊咬著指甲等著每一幅畫畫完,一邊想著如果畫作源源不斷能掙多少錢。……」
  • 文藝復興繪畫中出現的Cangiante(換色法)、Chiaroscuro(明暗對照法)、Sfumato(暈塗法)和Unione(統合法)這四種風格迥異的繪畫技法被後世廣為流傳,許多藝術巨匠都曾經出神入化地運用它們創造出輝煌而美麗的藝術珍品。
  • 如果把古代的油畫作品與近一百多年來的各類現代派油畫比較一下,可以看到它們最直觀的區別就是在畫面效果上的巨大差異。通過歷代留下的典籍和文獻,或現代的一些科學檢測技術,美術界早已認識到這種差異來自於繪畫技法的不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