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蔣介石

【千古英雄人物】蔣介石(9) 日本野心

千古英雄人物蔣介石(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3334
【字號】    
   標籤: tags: , ,

獨霸東亞的野心

明朝時期,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企圖通過征服朝鮮,入主中國,稱霸亞洲。豐臣秀吉早年曾對天王說:「圖朝鮮,窺視中華,這是臣一生的志向。」豐臣秀吉兩次出兵朝鮮,史稱萬曆朝鮮之役。日軍開始勝利,在朝鮮半島展開「日本化」,向朝鮮輸出日本文化。後期明日各有勝負,豐臣秀吉病逝,日本軍隊遂全部撤出朝鮮。德川家康繼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建立德川幕府(江戶幕府)。

日本從德川幕府開始禁西方傳教,閉關鎖國,於一六三三年頒布第一次鎖國令,直到一八五四年美國海軍軍官培里帶黑船打開日本國門為止。日本隨後發生內戰,結束幕府統治。

日本明治維新前風雨飄搖:「前三十載,我日本之國事,遭若何等之辛酸,厥能免於垂危者,度閣下之所深悉也。當此之時,我國實以急去舊治,因時制宜,更張新政,以為國可存立之一大要圖。」(《伊東佑亨致丁汝昌勸降書》)

明治維新後,日本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脫亞入歐,國力日強。日王睦仁取《易經》中的「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為年號「明治」。維新是來自《詩經》(《詩‧大雅‧文王》)的「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日王睦仁頒布《御筆信》(《宸翰》)明示「繼承列祖列宗之偉業,不問一身艱難辛苦,經營四方,安撫億兆,冀終開拓萬里之波濤,布國威於四方」。

孫中山概括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之關鍵源於中國的哲學:「第一件是日本的舊文明皆由中國輸入。五十年前,維新諸豪傑沉醉於中國哲學大家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學說,故皆具有獨立尚武的精神,以成此拯救四千五百萬人於水火中之大功。」(《救中國應改革舊制實行共和》,在東京中國留學生歡迎大會的演說,一九零五年八月十三日)

14319777314223
1935年,蔣介石在南京軍官學校演講。(公有領域)

蔣介石亦指出,日本所以致強的原因是得力於中國的哲學:「日本人除了現代科學同槍炮以外,他們國內所有的東西,完全是學中國的,尤其在精神方面,更是完全學我們中國的。須知他們用來侵略中國消滅中國的最大武器,並不是有形的槍炮,而乃是槍炮以外無形的精神。要知道日本所以致強的原因,不是得力於歐美的科學,而是得力於中國的哲學。他們日本自立國以來,舉國上下,普遍學我們中國的是甚麼?就是中國的儒道,而儒道中最得力的就是中國王陽明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哲學。他們竊取『致良知』哲學的唾余,便改造了衰弱萎靡的日本,統一了支離破碎的封建國家,竟成功了一個今日稱霸的民族。我們中國人自己忘了自己的立國,拋棄了自己固有最良的武器。」(《 自述研究革命哲學經過的階段》,一九三二)

在日本明治維新的同時代,清朝興起洋務運動。孫中山上書李鴻章:洋務運動追求堅船利炮,忽略了人才和教育,捨本逐末。「竊嘗深維歐洲富強之本,不盡在於船堅炮利,壘固兵強;而在於『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 。此四事者,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也。我國家欲恢擴宏圖,勤求遠略,仿行西法,以籌自強,而不急於此四者,徒惟堅船利炮之是務,是捨本而圖末也。所謂人能盡其才者,在教養有道,鼓勵以方,任使得法也。自古教養之道,莫備於中華;惜日久廢弛,庠序亦僅存其名而已。泰西諸邦,崛起近世,深得三代之遺風。」(《上李鴻章書》)

明治維新與洋務運動的結果體現於甲午戰爭。一八九四年,朝鮮東學黨起事,朝鮮高宗向清朝求救,引發了甲午戰爭,其中甲午海戰為第一次現代海戰。清朝陸海軍洋槍洋炮和鐵甲艦不輸日本,卻以大敗為結局。日本大勝,北洋艦隊覆滅,大清戰敗並簽訂《馬關條約》。中國失去朝鮮、台灣、澎湖。日本獲得遼東半島,此事威脅俄國遠東艦隊的戰略意圖,日俄後於一九零四年在中國東北開戰,日本取得陸戰和海戰的勝利,因此日本取得對中國東北南部的控制,「關東軍」駐紮進中國,日本躋身世界列強。俄國則因戰敗觸發第一次俄國革命,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員參與此役。

「本來當時就海軍而論,中國海軍的實力比日本要強大得多,結果黃海一戰,來遠、揚威、致遠、超勇、廣甲等艦,又均被轟沉,從此全軍覆沒。甲午之役,以我們這樣一個堂堂大國,為甚麼會一敗塗地,而屈服於小小的日本呢?第一就是由於內部不能團結一致。」「其次,甲午失敗是由於滿清政府的昏庸腐敗和人民之愚昧無知。再其次,甲午失敗的原因,是由於政府對敵情認識不清,缺乏適當的整個政略和戰略。由此可知甲午之役之所以失敗,並非中國武力不及日本,而是失敗於武力以外的種種原因,這種種失敗的原因,就是我們現在禦侮救國最寶貴最切實的教訓。」(節選自蔣介石《政府與人民共同救國之要道》,一九三六)

從清末開始,日本已經準備入主中原,「大和民族之欲步武於亞細亞大陸」。蔣介石對日本有十分清醒的認識。他說,日本「在九一八以前,即在第一次日俄戰爭以後,就做占領東北的準備工夫,所以他實在早已用了三十年的工夫了」(《抵禦外侮與復興民族》,一九三四)。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占下的瀋陽市區。(公有領域)

「近代日本侵略中國,並非從『九一八』起,更非從去年十二月華北事件起;遠在公曆一八七四年即亡清同治十三年,就侵略我們的台灣,到一八七九年即光緒五年又侵占我們的琉球,到一八九四年即甲午年再侵略我們的朝鮮;因此引起中日之戰,中國一敗塗地!於是台灣和澎湖列島,正式割與日本,到一九一零年,朝鮮也被他併吞。到現在再占領我們東四省,更進而侵略華北。推究日本一步步侵略中國的經過,都不是偶然發生的事件,自從明治以來,早就有一貫的政策,即所謂北進的大陸政策與南進的海洋政策。

「所以他要貫澈大陸政策,一定要侵占滿蒙,一方面驅逐蘇俄在遠東的勢力;一方面即以制中國的死命,然後可以長蛇封豕的姿勢,從大陸與海洋兩面來完成他獨霸東亞的野心。

「這種野心,我們只要看看田中內閣對滿蒙積極政策的奏章所說的幾段話,就可以完全明白。奏章有云:『歷代內閣之施政於滿蒙者,無不依明治大帝之遺訓,擴張其規模,完成新大陸政策』。『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我對滿蒙之權利如可真實的到手,則以滿蒙為根據,以貿易之假面具而風靡支那四百餘州。再以滿蒙之權利為司令塔,而攫取全支那之利源。以支那之富源而作征服印度及南洋各島以及中亞細亞及歐羅巴之用,我大和民族之欲步武於亞細亞大陸者,握執滿蒙利權,乃其第一大關鍵也』。由此可見日本之侵略滿蒙,並不是現在才發動的,已經早具決心,早有計劃。」(《政府與人民共同救國之要道》,一九三六)

孫中山對日本亦瞭解至深,他曾說:「最近可以亡中國的是日本。」「中國假若和日本絕交,日本在十天以內,便可以亡中國。」(《民族主義》第五講,一九二四)一九一二年,蔣介石在日本創辦《軍聲》月刊時就指出中國的最大威脅來自日、俄兩國,認為中國必須具備「自立自強的力量」。日本地狹人稠,資源貧乏,工業發達、強大的海軍,都是其擴張政策的動力。孫中山、蔣介石的擔憂是中國揮之不去的噩夢。

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組

點閱【千古英雄人物之蔣介石】系列文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按計劃治理徐州一帶,包括徐州、揚州和豫州的一部份。徐州東起大海,南至淮河北岸,北到泰山。河流有黃河、淮河及沂水;山系有蒙山、羽山。向東治理泗水、沂蒙水,向南治理淮水,從桐柏山開始疏導淮河,向東和泗水、沂水會合,東流入大海。沂蒙山、羽山可以種植了。
  • 後世很多人一提及秦始皇,便想到「焚書坑儒」,並將其當作秦始皇殘暴,毀壞歷史、文化之所謂依據,不知真正準確史實。為正視聽,還原歷史真貌,本節將細述「焚書坑儒」史實、原委及意義。
  • 韓信打下漢室天下,享受戰果卻詭計多端厚顏無恥的劉邦,將叱吒風雲功高蓋世的一代戰神蒙上「謀反」的罪名冤死在長樂宮中,留下一段千古遺恨。
  • 魏武大帝曹操瑞應黃星,真人下世,撥亂治世,天下莫敵。曹操造就中國文學史上黃金時代之建安文學,使中國神傳文化在長期戰亂、社會殘破背景下得以承傳興盛。其武學巨著及用兵計謀為後世歷代兵家推崇傳揚,故後人稱「言兵無若孫武,用兵無若韓信、曹公」。曹操杜絕官民淫祀,剷除低靈亂鬼,扶持道教初生,致魏國上下習道成風,舉國清平。
  • 作為中國神傳文化鼎盛期的唐代,其繁榮文化就世界而言,可稱得上無與倫比。
  • 在《古風》其七中李白寫出其與名道「千歲翁」安期公相見場景。《寄王屋山人孟大融》則描述李白在嶗山東海親嚐安期公所贈之棗。近千年前,千古一帝秦始皇東巡琅邪之中,在嶗山曾經召見過這位比彭祖還壽長200年的安期公,密談了三天三宿。安期公師從河上公。當年,安期公離開時,給秦始皇留書並留言,「千年之後,求我於蓬萊山下。」(漢劉向《列仙傳》,晉皇甫謐《高士傳》)但千年以後,卻是李白親嚐安期公所贈之棗,並和安期公一同暢遊天庭。莫非歷史深邃的時空中藏有更深的謎底?
  • 中土是神傳文化的故鄉,五千年文明的積澱,處處古風蕩漾。紅禍西來否定這輝煌歷史,文革更是焚燬數千年的文物古蹟,企圖阻斷眾生尋根回天之路。在這歷史最封閉的時刻,明吳承恩的《西遊記》在中國仍是家喻戶曉,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白龍馬護佑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百姓仍耳熟能詳,心靈深處歸真的靈犀被撥動迴響。
  •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即為各宗族共同的命運的記錄。此共同之記錄,構成了各宗族融合為中華民族,更由中華民族,為共禦外侮以保障其生存而造成中國國家悠久的歷史。這一部悠久的歷史,基於中華民族固有的德性,復發揚中華民族崇高的文化。」
  • 一八八七年十月三十一日,蔣介石出生在浙江東部奉化縣的溪口鎮,兒時名「瑞元」,又名周泰、志清、中正,字介石。據《左傳》:「凡蔣、邢、茅、祭,周公之後也。
  • 一九一二年元月十四日凌晨,上海法租界的廣慈醫院病人聽到幾聲槍響。一名三十四歲的男子身中數彈,當即殞命。他叫陶成章,死前是反清革命黨光復會的副會長、名噪一時的「革命鉅子」。誰殺了陶成章?為甚麼?隨著時光流逝,真相慢慢浮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