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冬至

【文史】今日一陽生 冬至節氣到

文:容乃加

冬雪冰。(林南/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2414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杜甫〈小至〉摘句)

冬至節 一陽生

「冬至」這一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對北半球的居民來說,冬至是一年中日最短、夜最長的一日,在北極圈則是永夜日。從陰陽五行理論來看,冬至這一天也是陰消陽長的轉折關鍵日,在北半球「陰」達到了極至點轉而消退、陽氣開始萌生,於是有「今日一陽生」的說法;在南半球則恰恰相反。

二十四節氣中,當太陽到達黃經270°時,為「冬至」節氣的開始。冬至節氣每年起始點落在陽曆1221日到23日區間,一直延續到下個節氣「小寒」前的這半個月期間。

冬至是陰陽轉換的時刻,歷代養生家都很重視這個節氣的養生。(Szasz-Fabian Jozsef / Iosif Szasz-Fabian - Fotolia)
冬至是陰陽轉換的時刻,歷代養生家都很重視這個節氣的養生。(Fotolia)

冬至俗稱初歲」

在民間, 冬至又俗稱初歲」,古代以「冬至」代表一年之始,僅次於新年的重要節日。中國《史記.天官書》記載:「歲始或冬至日,產氣始萌。臘明日,人眾卒歲,一會飲食,發陽氣,故曰初歲。」有些地方就說:「吃了冬至湯圓就長一歲了」,乃是這種古代文化流布而成的習俗。

古來中華文化中以干支紀年,十二地支之首支「子」冠於冬至,反映冬至「一陽生」為一年之始的意涵。冬至落在黃曆十一月中,故而十一月稱為「建子之月」。

冬至節俗

中國歷代流傳著一些冬至的節俗,反應了當時生民的生活現象。這裡略舉一二。

南北朝冬至節俗

南朝時代的《荊楚歲時記》記錄:「冬至日,量日影,作赤豆粥以禳疫。按共工氏有不才之子,以冬至死,為疫鬼,畏赤豆。故冬至日作赤豆粥以禳之。」當時流傳著吃紅豆粥攘除疾疫的習俗。

12月21日是「冬至」,韓國人有喝紅豆粥的習俗。首爾觀光景點「韓屋村」當天為遊客免費熬製紅豆粥。(攝影:全宇/大紀元)
「冬至」喝紅豆粥。(全宇/大紀元)

韓國的冬至節到今天還保留這種習俗。現代人也有在冬至湯圓中加入紅豆的吃法。

2016年12月21日是「冬至」,韓國人有喝紅豆粥的習俗。首爾觀光景點「韓屋村」當天為遊客免費熬製紅豆粥。(攝影:全宇/大紀元)
韓國人有冬至喝紅豆粥的習俗。首爾觀光景點「韓屋村」當天為遊客免費熬製紅豆粥。(全宇/大紀元)

北宋冬至節俗

北宋時代,最重視冬至這個節日,不論貧富累積一年的積蓄備辦新衣、餐點飲品、祭拜祖先,和過年的年節沒有兩樣。貧窮人家甚至是借貸來過節。

北宋遺老孟元老所著《東京夢華錄》記載:「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賀往來,一如年節。」

古來中國朝廷在冬至和夏至測驗刻漏,這也是君權順天應時的重要展現。《東京夢華錄》載有北宋京城冬至節慶隆重景象,並且詳記「鐘鼓樓」雞唱鳴鼓「報時」的做法:「冬至前三日,駕宿大慶殿。殿庭廣闊,可容數萬人。盡列法駕儀仗於庭,不能周遍。有樓對峙,謂之『鐘鼓樓』。上有太史局生,測驗刻漏。每時刻作雞唱鳴鼓一下,則一官皆服法服,其頭冠各有品從。」

《東京夢華錄》又記載,冬至夜,數萬軍隊全副武裝圍繞大內,應時吹號角、擂鼓:「……殿門內外及御街,遠近禁衛、全裝鐵騎,數萬圍繞大內。……日晡時、三更時,各奏嚴也。每奏先鳴角,角罷,一軍校執一長軟藤條,上繫朱拂子,擂鼓者觀拂子,隨其高低,以鼓聲應其高下也。」這節記載顯現,北宋的冬至夜也是逢歲初,展現威武齊心軍容的時節。

當代冬至節俗

冬至大過年,部份人視冬至如過小年,一家大小聚在一起食飯聯誼,家庭主婦也會應節的買已包紮好的「榨年」芹菜(喻勤勤力力)、蔥(喻聰明)、生菜(喻生生猛猛有生氣)等。(攝影:梁路思/大紀元)
香港視冬至如過小年,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吃飯聯誼,家庭主婦也會應節的買已包紮好的芹菜(喻勤勤力力)、蔥(喻聰明)、生菜(喻生生猛猛有生氣)等。(梁路思/大紀元)

在今天,有些地區過冬至節有如小過年;在各地則普遍則有敬神祭祖 和「補冬」的習俗,展現崇天敬神、慎終追遠和養生的文化:

敬神祭祖:冬至一早,先在大廳敬神明、拜祖先。煮甜湯圓、或加鹹的「菜粿」,並配上其它豐盛的菜餚。

補冬:傳統中人們習慣在夜最長的冬至夜進補,稱之為「補冬」,配合「一陽生」之日提昇陽氣健身。常見以雞、鴨和漢方燉補,有的用桂圓(龍眼乾)和糯米,煮成甜的米糕養心神。不過每個人的身體狀況虛實冷熱各不相同,所以「進補」的配方也不一而足,尤其現代人飲食營養過剩者多,進補前也要先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

冬季進補為的是能調整身體素質以抵禦寒冬,因此選對食物效果會加倍。(鄧玫玲/大紀元)
冬季進補為的是能調整身體素質以抵禦寒冬,因此選對食物效果會加倍。(鄧玫玲/大紀元)
團聚吃湯圓「添歲」:祭拜之後,全家團聚吃湯圓,稱作「添歲」。以前民間在冬至前一兩天,家家戶戶就開始磨糯米粉,冬至夜裡,全家大小一起搓湯圓,喜氣的紅湯圓在白湯圓中特別醒目。除了甜湯圓之外,也有加上豐富的配料如蝦米、香菇、茼蒿、瘦豬肉,配上蔥、蒜、芹菜或香菜屑等等的鹹湯圓口味。「吃了湯圓長一歲」這種民間的說法,是吃湯圓迎「初歲」的體現,也應合了天地間陰陽消長循環的節氣。

製作湯圓(龔安妮/大紀元)
鹹湯圓在客家庄可是婆婆媽媽的「基本功」,準備材料大致有蒜頭、五花肉、香菇、蝦米、蔥、芹菜、香菜、茼蒿或韭菜,以及紅、白小湯圓。(邱夏雲提供)
鹹湯圓在台灣的客家庄可是媽媽們的「基本功」,準備材料大致有蒜頭、五花肉、香菇、蝦米、蔥、芹菜、香菜、茼蒿或韭菜,以及紅、白小湯圓。(邱夏雲提供)

門環上黏湯圓:在中國南方,流傳冬至搓兩個又大又圓的糯米圓黏在門環上的習俗。伴隨這習俗有個傳說:

某年的冬至寒夜裡,一對乞丐夫婦和女兒流浪到了閩南某城裡,饑寒交迫的妻子不幸一病不起。乞丐為了籌錢埋葬妻子,只能忍痛把女兒賣給人家作婢。一想到要離開相依為命的父親,女兒傷心得暈了過去。

好心人給了一碗米湯,還留有幾個糯米圓給他們充飢。父女兩人誰也捨不得先吃。老乞丐就對女兒說:「今日離別,就像這些糯米圓分成兩半,咱們團圓的時候再吃圓子好嗎?」說完,兩人含淚吃完分成兩半的幾個圓子,依依不捨各自西東。

三年過去了,老乞丐一直毫無音訊。每到冬至,女兒就更加的思念父親,是不是父親找不到她不能和她見面?於是她想出了個辦法,對主人說:「今天是冬至,家家都吃圓子,那也該敬敬門神。」主人同意了。她就搓了兩個又大又圓的糯米圓黏在門環上,她想這樣若父親到這裡來,看到門環上的湯圓,一定不會找錯門。

第二年冬至,女兒又把湯圓黏在門環、門窗、豬舍、牛舍上,表達思父之情。一年年過去,左鄰右舍也照樣去做,寄託團圓、吉利的含意,於是中國南方一帶便流傳了這樣的習俗。

「冬至」物候

中國的先秦時代,對「冬至」的節氣天候和生物反應現象已經有觀察記載。當時先民的生活範圍圍繞黃河流域,《逸周書.時訓解》記載了冬至三物候:

冬至之日,蚯蚓結,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動。蚯蚓不結,君政不行,麋角不解,兵甲不藏,水泉不動,陰不承陽。

由此記載可見,中國先哲不僅僅是記載節氣的物候,而是觀天象、察人事,並作為生活行動的依據。可見這種觀天、地之象順時而動的「天人合一」的哲學,自古即反應在中國的施政之道與先民的生活中。

冬至日水泉動,陰承陽,陽氣萌動。《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從冬至日開始,天地間一陽生,年中的陰陽循環變化周而復始。

地方風采‧歷史留影──紫禁城太和殿冬至陽光耀

明清的皇宮紫禁城的建築設計有一絕,在一年中冬至、「初歲」這一天象徵九五君權至尊的「太和殿」大殿正中迎進了一元之始的耀眼陽光。

冬至一陽生,年中第一道曙光反射在太和殿大殿正中的匾額上,刻記著「初歲」的來臨,形成新歲勝景。

太和殿 (Fotolia)
太和殿 (Fotolia)

「九九消寒圖」過冬雅趣遊戲

從清代開始,在冬至日寒天裡,皇宮中流行一種「寫九」、「數九」的「消寒圖」雅致藝韻遊戲,並傳到百姓家。冬至這一日晝短夜長,陰極而生陽,從這一天開始「數九」,珍重待春風;數完九個九,經八十一日,從冬至歷經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等節氣,「春分」日就來臨,冰消河開,放眼能見春色深深染大地的景象。

消寒詩圖每年逢冬至前,便在宮廷的居室中掛起,是一種用文字、圖畫來記時消遣的娛樂之作。徐珂《清稗類鈔.時令類》記載「消寒圖」的典故:

宣宗御製詞,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一句,各句九言,言各九畫,其後雙鉤之,裝潢成幅,日九九消寒圖……自冬至始,日填一劃,凡八十一日而畢事。

當時人選九筆之字九個字作成一詩句構成「消寒圖」的主幹,組成字畫,展現作者的巧思,也是一種啟蒙教育,在敬慎的畫字、畫圖遊戲中,寄寓春風又臨的期望,形成一種生活美學。「消寒圖」的主體九字詩句如前述「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之外,常見有「春前庭柏風送香盈室」、「幸保幽姿珍重春風面」、「雁南飛柳芽茂便是春」等等。

後來人,作成了圖畫版「消寒圖」,代代相傳,增添趣味。無論字版或畫版,皆稱「消寒圖」。「數九」畫字劃或塗畫染色時,人們以顏色表示當日天氣,例如紅色是晴日、藍色是陰天、綠色是雨天、黃色表颳風日、白色是下雪日。一般而言在九九消寒圖的一側還附有〈數九歌〉,又稱〈九九歌〉。

圖畫版的九九消寒圖

圖畫版的九九消寒圖又被稱作「雅圖」。例如:

塗圓版消寒圖:以八十一個圓形代替八十一筆劃;圖外並配有「九九歌」。《帝京景物略》卷二記載:「有直排圈九叢,叢九圈者,刻而市之,附以九九之歌,迷其寒燠之候。」

染梅版消寒圖:以梅花八十一朵代替八十一筆劃。也有一枝寒梅著花九朵,每朵含九花辮的消寒圖。人們習誦:「日染一瓣,瓣後而九九出」。在寒梅圖的一側常見寫有「試看圖中梅黑黑,自然窗外草青青」的文句,表示梅花畫完,也就是春深草色青的時節。《帝京景物略》卷二記載:「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辮,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

葫蘆型消寒圖:葫蘆型的消寒圖構圖曲折、內涵豐富。圖中間有「雁南飛哉柳芽待春來」九個大字,圍繞著九個大字的是押韻的「九九歌」,從頭開始順序排列成葫蘆的形狀,從起至終蜿蜒曲折。將葫蘆消寒圖「九九歌」通誦了,既瞭解了中國歷史,從三皇治世直到清朝入關定鼎中原的重要歷史大事,也豐富了中華文化中的節氣知識。

九九歌 觀節氣學歷史

頭九初寒才是冬,三皇治世萬物生,堯湯舜禹傳桀事,武王伐紂列國分。
二九朔風冷難當,臨潼鬥寶各逞強,王翦一恕平六國,一統江山秦始皇。
三九紛紛降雪霜,斬蛇起義漢劉邦,霸王力舉千斤鼎,棄職歸山張子房。
四九滴水凍成冰,青梅煮酒論英雄,孫權獨佔江南地,鼎足三分屬晉公。
五九迎春地氣通,紅拂私奔出深宮,英雄奇遇張忠儉,李淵出現太原城。
六九春分天漸長,咬金聚會在瓦崗,茂公又把江山定,秦瓊敬德保唐王。
七九南來雁北飛,探母回令是彥輝,夤夜母子得相會,相會不該轉回歸。
八九河開綠水流,洪武永樂南北遊,伯溫辭朝歸山去,崇禎無福天下丟。
九九八十一日完,闖王造反到順天,三桂令兵下南去,我國大清坐金鑾。

這首清朝的〈九九歌〉涵蓋中國歷史悠久的文明,許多著名歷史人物的是非成敗再度躍然紙上,葫蘆圖中乾坤大,構藏中國悠悠蕩蕩五千年的歷史長河。

從立冬數到春分的〈九九歌〉,各地各朝各有流行,內涵也不同,反映一時一地的物候,例如二十世紀流行於北京地區有一首〈九九歌〉這樣唸: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九九加一九」那不就是十個九了嗎?耕牛遍地走,也就是過了春分接近清明時節的景象了。九九歌通俗押韻,使人便於記憶,各時各地的內容有相通處也有變化處,讀來朗朗上口,顯現中華文化涵容博大的民俗智慧。

註*:四郎楊彥輝,今日的戲曲中多名以「楊延輝」。雙紅堂文庫藏民初北京排印本唱本目錄,戲曲·190:第二紮之3〈四郎探母坐官盜令1-7〉[事略]記載的四郎名為「楊彥輝」。原文:[事略]四郎楊彥輝。沙灘赴會。被簫邦擄去。更名木易。匹配鐵鏡公主為妻。夫倡婦隨。

雙紅堂·戲曲此輯所收主要為民初1920-1929年北京中華印刷局、泰山堂排印本,並含致文堂、老酉堂等書坊的部分排印本及少量石印本。本文所錄之清末民初「葫蘆型消寒圖」及箇中所記「九九歌」,當是應和了當時的俗民戲曲文化,而以楊彥輝為探母的四郎之名。

* #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人很早就有夏至節俗,夏至的至有三義,夏至這節氣在中國起源甚早,周朝天子已經在夏至祭地,〈夏至九九歌〉描寫夏天的氣候與景象演變。夏至,今日一陰生。天地運行帶來了季節的循環變化,夏至天地陽消陰長步入轉折起點。 夏至,中國人講「天人合一」,表現在節俗生活、自然和民諺中。
  • 立秋每年約在陽曆8月7-8日間到來。立秋在二十四節氣中是表示寒來暑往變化的一種節氣。梧桐是立秋的代表植物,一葉知秋,南宋宮中有報立秋來的儀式,少不了梧桐。唐宋立秋應時風物詩婦女童子剪戴楸葉,表秋意。一場秋雨一場寒,立秋來了,物候中少不了寒蟬,;立秋俗諺,看雷、雨、熱度的臉色。
  • 「秋分」日夜均分寒暑平,中國先秦時代效天地之理,在這天校正齊一度量權準器正人間公道。「秋分」意味著秋天過半,蘆花千里秋月。彼岸花「曼珠沙華」盛開在秋分,陰陽兩隔生死兩茫茫。秋氣肅殺,摧敗萬物,…古人從天地肅秋之節氣中體悟了爭逐功名利祿、懷憂動心搖情,更甚於秋氣之傷。
  • 寒露節氣反映氣溫下降的過程,寒露到新雁南飛,寒露應秋杪,清光澄曙空。古書記載寒露三個物候為何?寒露百草枯!此外還有這節氣還有什麼俗諺?台灣新竹有名的九降風在此時降臨,造就了名產,柿餅柿乾還有……菊花黃盛。節氣觀天宇,寒露不棄衰草,善德長固永生…
  • 二十四節氣霜降由來有何民俗和俗諺?霜降內含中華文化,生命面對霜寒時情有什麼省悟?「風卷清雲盡,空天萬里霜;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陽。秋色悲疏木,鴻鳴憶故鄉;誰知一罇酒,能使百秋亡。」唐元稹〈詠廿四氣詩 霜降…〉,上下看遍霜降時情:天空萬里霜降寒、風落疏林木歸山、鴻雁南渡思故鄉、豺狼獵獸藏冬糧、重陽賞菊酒一嶟。
  • 長年積壓的工作渣滓像廚餘,也在這個時候滿溢,開始尋找傾倒出口,否則一不小心,就讓自己鯁住氣塞。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中年人的尷尬在於,你既不年輕無知,又不年老霸氣,你同時面對和處理的方式很難有標準流程。
  •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四立」的一個,中國曆法中是以「四立」作為四季的開始,立冬就是冬天的開始。「立冬」的俗諺、「立冬」的地方采風、歷史留影、詩人陸游「隨處一欣然」的詩情胸懷,看這裡…
  • 「小雪」二十四節氣第二十一個,在陽曆11月22日前後一日到下個節氣「大雪」前的這半個月期間。小雪反應降水狀況。「小雪」古物候,「小雪」俗諺、習俗、地方風采、歷史留影、生活美學、詩人俯仰天地詩情…
  • 「大雪」二十四節氣第二十一個,每年在陽曆12月7日前後一日到下個節氣「冬至」前的這半個月期間。「大雪」古物候,「大雪」俗諺、習俗、地方風采、歷史留影、生活美學,詩人俯仰天地詩情…
  • 今年 11月7日是立冬日。立冬是冬季的第一節氣, 太陽到達黃經225度。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氣,也是人們進補的最佳時期。不過,今年立冬日,多個地區出現反常氣候,中醫師提醒,市民進補應做相應調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