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公孫度善治遼東郡

作者:陸真

酌古鑒今。(曉韻/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163
【字號】    
   標籤: tags: , ,

東漢末年,中原大亂,在北方卻出現了兩片樂土,成為士民百姓嚮往的地方。這就是公孫度所管轄的遼東郡,和田疇所治理的徐無山。

公孫度善治遼東

遼東郡太守公孫度看到董卓專橫跋扈,就跟自己的部屬說:「漢朝快要完了,我們應該團結一心,把本地治理好,保護百姓安居樂業,留下一塊淨土。」他下定了決心要這樣做。

首先他和周圍的郡、國聯絡感情。遼東郡的治所,在今天的遼陽市,東邊鄰接樂浪郡,是現在的朝鮮平壤一帶;東北是高句麗國;西方有烏桓部落。公孫度派出使者帶上禮物,向他們表示友好,互通有無。至於郡內的豪家大姓,誰要違法就誅殺,為平民百姓撐腰。漸漸他的地盤擴大了,威信提高了,於是自稱為遼東侯、平州牧,建立漢天子的祖廟,出入都用漢朝的儀仗隊。這裡地方偏遠,中原的文臣武將正在內戰,誰也顧不上它。逃難的人士不斷湧入,很快就變得興旺發達起來了。

那時北海郡的三位名士同時來到這裡,增添了遼東郡的光彩。王烈是頭一位,他受不住戰亂騷擾,和管寧、邴原一起渡過渤海來到遼東,極受公孫度的尊重,公孫度請他當長史。王烈怕推託不掉,便到各地去做生意,表面上給人好利貪財的印象。這樣才把官位擺脫,繼續自由自在地過日子。

王烈的道德學問都很高,在鄉里教化百姓,很有威信。有個偷牛的人被抓住了,向縣令求情: 「殺死我我也甘願,只是不要讓王烈先生曉得這件事!」王烈得知情況後,託人找到偷牛的人,送他一匹布。旁人問及原因,他說:「強盜怕我聽到他的事,是有羞恥之心;知道羞恥就會改惡向善。我送布去,是鼓勵他以後多做好事。」

過了些天,附近有位老人,在路上丟失一把寶劍,好久才發覺,急忙返回去找,天挨黑時,碰到一位農民守著寶劍,很熱情地交還給他了。老人很驚訝:竟有這樣耿介的好人!後來把事情告訴王烈,經過調查,原來那位農民就是先前那個偷牛的漢子。

鄉里的群眾受到王烈的感化,凡有訴訟爭執都想求他排解。有兩個人互相爭持不下要找王烈評理。走到半路,遠遠望見王烈家的住房,二人馬上就想通了,心平氣和地轉身回去,變得互相和睦,友愛起來。

至於管寧,他為人清高耿介,年輕時曾和華歆同堂讀書。一天兩人共同平整菜地,挖著挖著一塊黃澄澄的金片翻出土來,管寧一心在挖地,以為是塊瓦片。華歆稍稍注意一看,認得是金子,撿起來丟得老遠。世人根據兩人不同的態度,更為尊重管寧,說他對財物視而不見,認為這樣的人對名利淡泊,品格更高。

邴原則很有毅力,他去外地求學,老師和朋友知道他不飲酒,送來米和肉,聚會送別。 邴原笑道:「今天和諸位告別,應該痛飲一番才是啊!」大家都很奇怪:「從沒見你飲酒呀?」

邴原說:「我的酒量很大呢,只是怕荒廢學業,把酒戒了,才滴酒不沾的。」於是大家傳杯遞盞喝了一整天,他沒有絲毫醉意。朋友們都很佩服他的克制力。

邴原見公孫度,經常批評他們的政治失誤,弄得官吏們很不安神。管寧提醒他:「正人君子,不靠公開評議來表現自己。說話不看地點和時間,便是招災惹禍的根源。 」勸他趕快離開。公孫度知道了,沒有留難。

公孫度請管寧住進最好的賓館。管寧不願住,找到一處森林中的山溝,搭起茅棚安頓下來。當時逃難來的人都住郡城南邊,他卻住北邊。仰慕他的人從南邊紛紛搬過來,很快又聚成村落了。

管寧每次和公孫度談天,只談儒家經典,不提當前時事。回到山裡,也專講《詩》、《書》,學習典章制度。公孫度非常敬重他,老百姓也受到他的教化,民風變得格外淳厚。

——就這樣,有了名士的榜樣,又有郡太守的提倡,遼東郡又怎能不變成一塊樂土呢?

田疇安民敬主

再說田疇的情況,幽州牧劉虞想和長安的漢獻帝聯繫,找田疇作使者 。田疇當時二十二歲,才華很高,他告訴劉虞說:「當今天下大亂,盜賊橫行,要是打著使者的大旗向朝廷送貢品,搞不好會人財兩空。我看還是不聲不響,保證送到就行了。」劉虞贊成了他的意見。

田疇從自家門客中挑選出二十位騎士,先出居庸關,傍著陰山南麓到達朔方,再從南下的小路直抵長安,向朝廷傳達了幽州的信息。

朝廷要封田疇為騎都尉,將他留在長安。田疇說:「天子也不得安生,蒙受風塵兵戈之苦 ,我怎能安心享受榮耀呢?」堅決拒絕留下。等到返回幽州,劉虞已被武將公孫瓚殺死了。田疇把皇帝的覆信放在劉虞的墳頭上,宣讀完畢,才痛哭著離開。

公孫瓚很生氣,抓住田疇質問,為什麼不把回信交給他。田疇說:「漢朝夠衰敗的了!只有幽州牧(劉虞)心裡忠誠,堅持氣節。現在幾個人沒有野心?我怕將軍看到回信不愉快,才不送來的。你已經殺了無罪的長官,還想迫害我這個講信義的臣子嗎?那樣我怕北方的有志之士,寧可跳進東海裡,也不會追隨將軍的!」公孫瓚只好把他放了。

田疇回到家裡,聚合宗族親友飲酒發誓:「劉主公(劉虞)的大仇不報,我們就不再立於世間!」於是一起進入徐無山(在今河北玉田縣東北),找到一片平陽之地,周圍都是山峰險阻。大家隱居於此,開荒種地共同生活。山外的百姓紛紛逃來,幾年之後發展到五千多戶。

田疇和父老們商量:「人口多了,分成一個個的村鎮,號令不統一沒法管理,日子久了會出事的。我想了些辦法,想請大家參詳。」接著,他拿出十條法令:殺人、傷人、偷盜、爭鬥,都要論罪處罰。還有婚姻、禮儀制度,制定學校的規矩,以及保證實行的辦法等等。要大家共同維護遵守。大家都講仁義禮儀,團結友愛。

過了幾年,這個山中成了幸福的自由王國,道不拾遺,豐衣足食,文明禮儀超過了山外所有的地方。名聲傳揚開去,遠近的人都來參觀,連北方的烏桓、鮮卑等遊牧部落,也送禮物來表示友好。田疇對所有懷著善意來訪的人都熱情款待,厚禮相答。即使那些只想劫掠的遊民,最後也都帶著友好的心情離開了。

田疇實踐了自己的諾言,袁紹幾次派遣使者來請他,他都拒絕了。袁紹死後,他的兒子袁尚又來徵召,田疇始終沒有去。

(事據《資治通鑑》)@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向敏中作為一名法官,對罪犯已然供認不諱的罪行,不予採信。而是講求證據,並能夠做到盡心竭力探求事實真相,耐心細緻地為僧人平冤洗辱,真是功德無量,不愧為斷獄官的楷模!
  • 李世民一再強調說:「人死了就不可能再生,用法一定要寬簡。」「若刑罰不當,殺錯了人,怎樣追悔都不能使人再活過來。」
  • 當時,官場積弊頗多,地方官以土特產「孝敬」上司,幾乎成了約定俗成的規矩。有一次郡守下帖讓合州送魚。于成龍很不以為然,慨嘆上書,講:「民脂膏竭矣!無憐而問者,顧反乃樂魚,且安所得魚乎?」
  • 若夫聞譽而喜,聞毀而戚,則將惶惶於外,惟日之不足矣,其何以為君子?
  • 杜佑花費了三十多年時間,編纂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記載歷代典章制度的專書《通典》。《通典》共二百卷,體大思精,包羅宏富。寫作方式和結構開創了我國史書編纂的新體制,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杜根說:我當時的確是九死一生啊!附近的朋友我也想到過,可是一旦暴露,災禍就要臨頭,連累他人。我寧可死,也不願意連累別人。宜城山中人煙稀少,牽扯不上任何人,忍耐十五年,是從長遠打算啊!
  • 楚文王重病將死,對大臣們說:管饒動不動就頂撞我,抗拒我,跟他在一 起非常不舒服,不見面也不會想念他,但我知道他真的是治國的人才,你們要趕緊找他入朝來,我要將政事交給他。
  • 有人讓我們不費氣力就能得到一座城,論起功勞是不是應該嘉賞他?不賞賜,是失信的行為;但若賞賜,豈不是嘉許一種不忠的行為。這樣的賞賜絕對是錯誤的!不管是失信或是賞賜錯誤,對人民都有很壞的影響,假如這樣做了,我們將來又能拿什麼來教導人民呢?
  • 在荀灌一再詢問下,荀崧只好坦白告知:「女兒,可惜你不是男子!如今城池快要被攻破了,我想派人突圍到襄城去求援。可軍士們都有氣無力不敢出城, 看來只有坐待滅亡了。爹爹能不著急嗎?」
  • 耿恭為將士拜井祈禱,泉水湧出;鄭國為秦國修築渠道,造福萬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