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番茄炒蛋說起

作者:舒國治

從來沒做過某道異國菜的廚子,只要他有做菜的敏銳概念,往往亦可有驚人之筆。(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1268
【字號】    
   標籤: tags: , ,

在京都一家日本料理店吃飯,服務生是來自大陸的留學生,上菜時她皆能以中文解說各是些什麼菜。吃至尾聲,閒聊間問她:「你們伙房開飯,都吃些什麼飯菜?都吃得慣嗎?」

「吃得很慣,只是有時會很想吃家鄉菜,像番茄炒蛋之類的,結果跟大廚說,他就做了。」

「做得怎樣?」「哇,很好,蛋炒得嫩極了!」

原來這日本大廚原本就每天做玉子燒(煎蛋捲),對於蛋的質地與油的多寡、火候的掌控早就深諳,再試著對番茄有他做廚子的透徹洞悉力,像番茄的含茄沙程度、溼滑性之處理等,馬上便能將兩者結合得非常好。

也就是,從來沒做過某道異國菜的廚子,只要他有做菜的敏銳概念,往往亦可有驚人之筆。

反觀我們坊間的番茄炒蛋:炒得疙瘩肥鈍坨坨塊塊的有之,炒得番茄生脆脆的有之,炒得整盤油兮兮的亦有之,而自助餐店自作聰明勾芡又擱些微糖的,更是教人啼笑皆非。

老實說,一盤恰如其分的番茄炒蛋還不見得好找呢!

許多食物是可以跨國界的。倘一個日本老陶藝家或老匠師在他的工作室接待訪客,恰好到了午飯時間,而他常在中午自己做漢堡吃,於是便以漢堡饗客,搞不好這漢堡比太多的名店還好吃呢。

意大利有一小鎮,叫Reggio Emilia,夾在Parma和Modena這兩個名鎮之間,鎮上有一中型旅館叫Notarie,旅館樓下的餐廳,菜燒得極好極靈巧,有一次中午吃它的簡餐,是炒飯,售8塊5毛歐元,以小小幾片火腿(prosciutto),幾片襯托式的芝麻葉,用橄欖油淺淺炒成,便是一盤好飯。

他炒得不像中式炒飯,也沒有弄成他們製燉飯的稀糊半生那種風味,就只是一盤既不油、又不過乾、過脆、且完全是天生理解飯與油與食材相處於一道的靈性作品。

蓋房子亦如此理。

陪著幾個西洋來的建築師逛看蘇州園林,像網師園啦、獅子林啦、拙政園啦、留園啦等等,看完閒聊,我問他們,如果在現代蓋類似明清這種意趣的房子卻一點也不管它們的雕琢、不管宗法制度下的形制格式,甚至不管工匠的高難度技藝的木作,只恪守簡單本質之原則,還能夠蓋出教中國人與西方人同樣讚嘆的優質房子嗎?

大夥意見各有不同,最後皆指向一個觀念:好的又簡單的房子,不論是東方人蓋或西方人蓋,蓋好了各國人一看咸道「這就是所謂的好房子」時,便即成矣。

東方人無意學維多利亞式房屋,亦學不像。西方人無意學明清式房屋,亦學不像。倘在更細緻的層面,像西方人學書法,很難習臻中國人的那種靈動精妙。於是,何不化繁就簡?就像是日本人習中國拳法,極妍巧極繁瑣之動作很不易普遍習得盡像,然改成合氣道簡化版,卻心法步法等原則不變,亦能極有效果。

民初的營造學社,即使建西式樓宇,亦加上中式簡易框、頂、架勢,照樣不錯。如北京的協和醫院等。日本近代化廣建西式樓房,卻在東方形式之和融上做得極好,不只辰野金吾等幾個人而已也。

武漢大學的校舍,是西洋結構之上覆以中式圖案頂飾極成功的例子,尤其自遠處望去,特別呈現巍峨卻又不失文雅氣勢。

廈門的集美,有愛國華僑陳嘉庚(1874-1961)自1913年起出資糾工陸續蓋成的小學、中學、大學等一大批樓房,這批校舍固也是西洋結構加上中式肩頂眉宇,然它們甚有「邊做邊調」的素人情致,流露出深富生命動線的筆觸,人在遊觀時會不自禁的被某些轉折處吸引,而多停在那兒琢磨一陣,甚而生「陳嘉庚何許人也」之讚,這是很美趣的經驗。

竊想有一種情形,陳嘉庚的器識塑形了他想蓋出房子的格調。

怎麼說呢?陳氏顯然不是建築師,卻見過西洋的真房真樓,亦在其中過過佳美日子,又一意深愛自己中國的屋舍格律,真要下手建築他心中覺得合於長久時宜的房子時,終會流溢出他胸中沉吟良久的好模樣。

可見器識與胸懷,才真正是建築最緊要的東西。

孫中山在翠亨村的故居,也同樣透露這股味況,雖然他只是後來返鄉稍稍增建了一小部分,同時設計添建燒柴火的洗澡熱水器而已。

孫中山周遊極廣,十九世紀各國的佳相常在心中縈繞低徊,不只是蓋房子、吃飯等閱歷而已;若說設計中西人皆宜穿的衣服、中西人皆適合展閱的書籍裝幀、甚至中西人皆適合安坐的椅子,搞不好他皆能有過人的見解。只不過他的主業是革命,是救國。

器識,或說眼光,真是很重要的能耐。

當然,器識並不全然在於出國,更在於對身邊諸事之隨時寄情、因地觀照,與自己援引之取捨。◇

——節錄自《雜寫》/皇冠文化出版公司

責任編輯:方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或許因為曾經投入兒童繪畫教學工作的緣故,林美智的作品,在強烈的色彩與線條之間的造型和律動,帶著對人的深厚情感。多年的兒童教學經驗,使林美智的繪畫保持赤子之心及細密的構思,早期的作品用色特別大膽鮮豔,呈現生命的活力。其近期內的作品,色彩更加濃重、筆力更加成熟穩重,對於本土人文風情或事物的描繪,總是蘊藏幾許神祕和潛意識的思維,有些則更直接地表達對生命與死亡的觀照。
  • 在「八卦風」充斥的台灣雜誌界中,一份帶領民眾多元思考的刊物─「人籟文化論辨月刊」彷彿空谷足音;雖曲高但不和寡,有愈來愈多的人認同它。如今出刊已滿一年。但很多人都不知道這樣的刊物是出自法國人魏明德的構想。
  • 范仲淹用人,主要取人的氣節,不計小毛病,他擔任駐守邊關的主帥時,招聘幕僚,大都選擇那些被貶謫流放,而沒有恢復原職原籍的人。
  • 中國自古以來一直都是讀書人的天下。自上古三代,貫穿帝王時代,無不如此。坐天下者是天子,而治天下者,則由讀書人,或曰士大夫,輔佐天子共同完成之。此不同於今人所理解之參政或民主之概念,而完全是上古文明之治的體現。
  • 北宋的錢若水,為人有器識能斷大事,司馬光在《涑水紀聞》中記載了他在任同州推官(即知州的僚屬和助手)時,頂著上司的壓力平息冤案的事情。
  • 有位父親把他雙耳全聾的女兒培養成中國第一位聾人少年大學生,留美博士;在歷經愛情婚姻的酸甜苦辣後,他立誓要做一位好丈夫,體悟到夫妻恩愛賞識的重要性。他就是賞識教育法創始人——周弘。
  • 我是一名高二女生,本身非常注重課業,總是期許並要求自己要考上好大學。然而我有一個前男友,我跟他曾交往過一年多幾天,高一的時候我們同班,感情一直很好,升上高二分組後我們不同班了。還在高一的時候,他對我可說是無微不至的照顧和疼愛,讓我覺得我和他之間的感情很堅定,能夠克服所有的困難。
  • 然而,誰會想到,這也許照樣重複睡眠中的一場可笑的春夢呢?因為,流浪者的步伐前行著流浪,而不是前行自我的神聖昇華。
  • 科考取士在中國由來已久。承襲千年的科舉考試中,古人所面對的可以說只有一種題目:作文。在這一隅天地間,他們又是如何以一支筆、一縷才思,揮灑為國為民的仁人志氣,綿延神傳文明的千年輝煌?
  • 日月星辰、山光水色、蟲魚鳥獸、圓顱方趾……,構成大千世界。正因為世間萬象五花八門、千奇百怪,所以才各具特色、妙趣橫生。而差異,不是為了彼此比較和排擠,而是為了豐富生命。因此,「氣味」不相投,又有何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