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蔣介石

【千古英雄人物】蔣介石(6) 兵征天下

千古英雄人物蔣介石(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5993
【字號】    
   標籤: tags: , ,

五、兵征天下

各個擊破

辛亥後,國父面臨的難題,是剷除軍閥殘餘,完成「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從一九一七到一九二四年,孫中山發動三次北伐未果。他執意要蔣介石辦軍校,繼承自己未竟之使命。

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國民黨總理孫中山在北京溘然長逝。汪精衛事後告訴蔣介石:「孫先生臨終前,曾一再呼喚介石,介石……」

621px-sun_yat-sen_1924_guangzhou
1924年,孫中山先生晚年照。(公有領域)

總理去世時,蔣介石正在東征前線討伐陳炯明,他聽聞噩耗,發表了《為大元帥逝世哀告全軍》,並立即趕回廣州主持追悼會。他的悼詞曰:「二十年相從,朝夕唯依,一旦棄置,何樂生為?憶自侍從以來,患難多而歡樂少。每於出生入死之間,悲歌慷慨,唏噓淒愴,相對終日,以心傳心之情景,誰復知之?黃埔一役,吾師以民國文天祥自待,而以陸秀夫視中正。去年臨別北上,以軍校既成,繼起有人,主義能行,雖死無憾之語語中正。」他還說:「我們總理為中華民國國父。」

當時國民黨資歷最老的是汪精衛、胡漢民、廖仲愷三人,而鮑羅廷儼然以太上皇自居,呼風喚雨。蔣介石掌軍事,遠政治,角色重要卻不與人爭鋒,與鮑、汪、胡、廖保持良好關係。七月,汪精衛當選國民政府及軍委會主席,蔣出任軍委會常委。八月廖仲愷遇刺身亡。鮑羅廷栽贓胡漢民,要許崇智槍決胡等數人,揚言「先處死這些人,他們的屍首便是證據」。(蔣緯國,《我的父親蔣中正》)胡躲到黃埔軍校,受蔣校長保護,後被迫出國。此時蔣介石離權力頂峰僅一步之遙。

一九二五年,國府建立了國民革命軍,由黃埔軍官及效忠國父的各地軍人組成五個軍,蔣介石任第一軍軍長。一年後,通過吸收湘、滇、粵、桂勢力,國軍擴大到八個軍,蔣介石任總司令。

chiang_kai-shek_1926
蔣介石,攝於1926年。(公有領域)

一九二六年一月四日,蔣介石在廣東國民政府公宴上首次公開講演,主張北伐。他說:「本黨今年再加努力,即可將軍閥一概打倒,收復北京,奉迎總理靈櫬到南京紫金山安葬。」

時來天地皆同力,蔣介石高舉北伐的旗幟,開始主導國府黨政軍大權。四月十六日,蔣介石取代汪精衛,任國民軍事委員會主席。五月,國民黨二大二中全會通過蔣介石等提出的「整理黨務案」,限制中共在國民黨內之活動。七月六日蔣當選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七月九日出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發表就職宣言:「革命戰爭之目的,在造成獨立自由之國家,以三民主義擁護國家及人民之利益,故必集中革命之勢力於三民主義之下,推倒軍閥與軍閥所賴以生存之帝國主義。」(《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對外宣言》,1926)革命軍金戈鐵馬,整裝待發。

一九一六年袁世凱死後,眾軍頭群龍無首,分裂為直、奉、皖三大派系,爭奪北洋政府之名器。十年間,段祺瑞、馮國璋、曹錕、張作霖等先後入主北京。

北伐前,段祺瑞為首的皖系已成歷史,北洋勢力一分為三:吳佩孚控制華中,包括兩湖;孫傳芳占據華東蘇浙滬贛;張作霖盤踞東北、華北並控制北洋政府。三軍頭久經沙場,總兵力七十萬,裝備精良,但他們是私家軍,胸無大志,從軍謀生而已。北伐軍僅十萬人,但他們是國父創立、蔣公統帥、有主義有信仰之義兵。孰優孰劣,不言而喻。黃埔軍校門上的對聯「陞官發財請往他處 貪生畏死勿入斯門」就是北伐軍精神最好的說明。

根據「各個擊破」的策略,蔣總司令決定:「打倒吳佩孚,聯絡孫傳芳,不理張作霖。」

7563418816
1926年7月9日,蔣介石就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在廣州東校場誓師北伐時留影。(公有領域)

一九二六年七月九日,國民革命軍在廣州誓師發兵,七月十一日攻占長沙,北伐出師與湖南之役首獲大勝。七月十二日凌晨三時,長沙五萬人秉燭夜迎蔣總司令和北伐軍進駐長沙。

武昌戰役,是北伐中的關鍵一仗。北伐軍取得初步勝利後,吳佩孚親抵賀勝橋,作背水一戰。他親手槍斃了臨陣逃脫的旅、團、營長九人,後派大刀隊督陣,向北伐軍反撲。激烈拉鋸,戰況慘烈。當汀泗橋戰鬥激烈進行時,蔣介石於二十八日抵蒲圻,親赴前線。當時有將領以犧牲過重為由請求暫停,蔣介石堅定地說:「北伐成敗關鍵,在此一戰,如果稍一洩氣,以後就再也沒有爭取勝利的機會。吳佩孚的軍隊,已經是孤注一擲,只要我們能堅決堅持到最後一分鐘,我們一定能獲得勝利。」最終於十月十日辛亥十五週年紀念日攻克武昌。吳佩孚日後讚蔣介石:「其用兵之妙和堅定撐持,我自愧不是對手。」(《紀念蔣公專輯》,台灣青山出版社)

北伐軍馬不停蹄,在蔣介石親自指揮下,於十一月九日進駐南昌。

在東南的第一軍,由軍長何應欽帶領,十二月十八日進占福州城。

一九二七年初,北伐軍東路、中央和西路三個方面軍,分沿長江兩岸進取南京;於三月二十一日連克淞江、蘇州、上海,三月二十三日克南京。至此,華南半壁江山平定,吳佩孚勢力基本上被消滅,殘餘部遁走四川。孫傳芳亦受重創,投靠張作霖。

北伐功成

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蔣介石在上海開始清黨後,鮑羅廷操縱汪精衛為首的武漢政府聯共反蔣。四月十七日,武漢國民黨中央宣布撤銷蔣介石總司令職位,並開除黨籍並予以通緝。同日,蔣介石、胡漢民等宣布在南京組國民政府,並通緝鮑羅廷及主要中共領袖。兩個國民政府形成「寧漢對立」。北伐嚴重受挫。一九二七年八月,為顧全大局,蔣介石辭職下野,促成「寧漢復合」,汪精衛遷都南京。

是時李宗仁的桂系暫時主導軍事,與汪精衛不睦。國軍失去主帥,北伐停步,敗將孫傳芳竟捲土重來,對北伐軍施以「南伐」,幾乎攻下南京,局勢嚴峻。

蔣介石的盟友和政敵這時認識到,領導北伐,統一中國,非蔣莫屬。在各方督促下,蔣介石於一九二八年一月五日復職,出任軍委主席兼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重整旗鼓,揮師渡江,繼續北伐,集中打擊張作霖。

四月,蔣總司令啟動二次北伐,迅速瓦解張宗昌、孫傳芳部,在北上途中避開日本阻截,直搗北京。張作霖眼看大勢已去,於六月四日撤出北京,在瀋陽皇姑屯車站被關東軍炸死。六月八日,北伐軍和平進入北京,北伐大功告成。十二月底,蔣介石勸降張學良,東北易幟,歸順民國。辛亥革命十七年後,中國大陸(除蒙古外)終於實現了統一,青天白日旗飄揚在東四省的天空。英、美、德、意、日、法、西班牙等世界大國紛紛承認國民政府為中國合法政府。

一九二八年七月六日,蔣介石偕眾將領在香山碧雲寺祭奠國父,強調要「以總理之精神,團結本黨之精神,以總理之思想,統一全國之思想」,「務使全國人民之思想,悉以三民主義為依歸,全國政治之設施,悉從本黨之指導,厲行總理以黨治國之主張」。「即遷國民政府於南京,而建立中華民國之國都。今北平舊都,已更名號,舊時建置,悉予接收,新京確立,更無疑問。」(《克復北平祭告總理文》,1928)建都南京,是依照國父遺願,也是實現三民主義的重要措施。從戰略角度看,面對日俄對我北方領土的覬覦,京城南移,或許也有國家安全的考量。

一九二八年十月十日,蔣介石就任國民政府主席。他在「告同胞書」中說:「北伐既告段落,革命尤待成功。……以今日而欲求中國之不亡,達其獨立自由之目的,惟有統一全國之革命思想,以排除階級鬥爭之邪說;團結國民之愛國精神,以杜絕國內武力之戰爭。」(《中華民國十七年國慶紀念告全國同胞書》,1928)

北伐後到抗日戰爭前,儘管經歷了中原大戰、東北淪陷、淞滬戰役,以及江西剿共等大小戰亂,中國畢竟開始恢復元氣,成就舉世矚目。一九五一年,前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魏德邁在美國國會演講說:「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七年之間,是許多在華很久的英美和各國僑民所公認的黃金十年。」「交通進步了,經濟穩定了,學校林立,教育推廣,而其他方面,也多有進步的建制。」統一後的民國,開始了從軍政走向訓政的過渡。

一千三百年前,隋朝步虛大師在其預言詩中寫下:「干戈起,逐鹿忙,草莽英雄將出山,多少枕戈豪傑士,風雲聚會到江南,金陵日月又重光。」明確點出了蔣公起兵北伐、建都南京的歷史宿命。

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組

點閱【千古英雄人物之蔣介石】系列文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久遠年代以前,黃河上下游不是連通的,距今一百萬年以前的「黃河運動」,使黃河上游切開積石峽流入臨夏——蘭州盆地,與下游貫通。距今十五萬年的「共和運動」,使黃河上游溯源侵蝕到龍羊峽以上,下游切開三門峽東流入海。
  • 按計劃治理徐州一帶,包括徐州、揚州和豫州的一部份。徐州東起大海,南至淮河北岸,北到泰山。河流有黃河、淮河及沂水;山系有蒙山、羽山。向東治理泗水、沂蒙水,向南治理淮水,從桐柏山開始疏導淮河,向東和泗水、沂水會合,東流入大海。沂蒙山、羽山可以種植了。
  • 戰國時期,各國文字、貨幣和度量衡各不相同。齊、燕等國發行刀幣,趙、魏、韓等國則通用鏟形布幣,秦和東周流通圓形方孔錢,楚國卻使用貝幣。秦始皇下令規定:在全國統一發行使用圓形方孔錢,禁止使用六國各自的龜、貝、玉等幣。規定全國統一使用金、銅兩種圓形貨幣,其中金為上幣,銅為下幣。這種銅錢沿用到兩千多年後的清朝。
  • 封禪是古代帝王祭告天地的一種儀式。《史記‧封禪書》《論衡》和《韓詩外傳》等典籍均記載了自炎帝以來七十二王封泰山的事實,伏羲、神農、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湯、周成王等, 都曾到泰山封禪。史載黃帝曾至泰山封禪。在大戰蚩尤於涿鹿之前,黃帝也是選在泰山腳下,大聚眾神。《史記‧封禪書》說,「每世之隆,則封禪答焉,及衰而息」。帝王當政期間要功勳卓著,使得天下太平、民生安康才可封禪、向天報功。
  • 在中國歷史上,同一時期誕生兩位神級名將是極其難得的,秦末卻出現這一盛況:一個是千古無二的霸王,一個是用兵如神的兵仙。戰場上雙方主帥一出場,不等交鋒,勝負即已決對出來,那就是誰的能量層次更高。對於韓信,他戰勝楚霸王證明了自己的天才智慧能力以及歷史地位,成為後世兵家稱道的兵仙;對於項羽,即使最終敗北,輸在韓信手下,也不算辱沒堂堂霸王之威名。
  • 韓信打下漢室天下,享受戰果卻詭計多端厚顏無恥的劉邦,將叱吒風雲功高蓋世的一代戰神蒙上「謀反」的罪名冤死在長樂宮中,留下一段千古遺恨。
  • 曹操外定武功,內修文學,統軍三十餘年,手不捨書。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橫槊賦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曹操詩篇亦多散佚,僅存樂府詩十八篇,共二十六首。李白對建安文學、尤其對曹操詩作可謂充分明瞭,以「蓬萊文章建安骨」來評價之。所謂「蓬萊文章」指其富含仙道內涵,是為建安文學風骨。
  • 魏武大帝曹操瑞應黃星,真人下世,撥亂治世,天下莫敵。曹操造就中國文學史上黃金時代之建安文學,使中國神傳文化在長期戰亂、社會殘破背景下得以承傳興盛。其武學巨著及用兵計謀為後世歷代兵家推崇傳揚,故後人稱「言兵無若孫武,用兵無若韓信、曹公」。曹操杜絕官民淫祀,剷除低靈亂鬼,扶持道教初生,致魏國上下習道成風,舉國清平。
  • 太宗征戰,並非只靠一己之勇。太宗治軍之嚴謹,布陣之精準,臨敵之應變,料敵之如神,用兵之出奇,戰術之多樣,戰略之高超,將將之貼切,更兼天意使然,遂使其百戰百勝,開創大唐王朝。太宗熟讀兵法,用乎於心,審時度勢,無往不勝,戰功卓著,然只留下極少兵法論著。成吉思汗所言之《唐宗兵法》即為後世所傳《唐太宗李衛公問對》。
  • 作為中國神傳文化鼎盛期的唐代,其繁榮文化就世界而言,可稱得上無與倫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