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小提琴家寧峰柏林暢談音樂與人生

李旭生

人氣 4109

【大紀元2016年02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旭生美國聖地亞哥採訪報導)他是「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大賽」的第一名、他是英國王家音樂學院建校以來第一位滿分畢業生、他的演奏獲得小提琴大師梅紐因的盛讚、他22歲就成為「英國王家音樂學院會員」、他在多個小提琴大賽中拿獎拿到手軟、他年紀輕輕即獲邀成為「梅紐因小提琴大賽」的評委。他,就是著名的青年小提琴家寧峰,一個80後成都小伙子。

雖然總是被稱為「天才」,寧峰並沒有人們印象中「天才」的冷傲,反而更像鄰家的「暖男」,像身邊的朋友。認識他之後,你會發現他更是一位謙遜低調、個性內斂,同時又才華橫溢、妙語連珠的音樂家。

應拉荷亞音樂協會(La Jolla Music Society)之邀,寧峰將於近期來聖地亞哥,舉辦兩場音樂會。在音樂會之前,記者打電話到他在柏林的寓所,與其暢談他的成長經歷、對古典音樂、音樂家和小提琴的感悟、以及其目前的現狀和下一步的計畫。

天才少年「幸運」的拜師之路

寧峰1981年出生在成都一個非常普通的家庭,父親是司機,母親是醫生。寧峰4歲時,父親給他一把小提琴。父親讓他學琴,只是希望兒子以後工作之餘,能通過拉小提琴和音樂得以陶冶情操,而這是他們經歷了文革的一代人所錯失的。

在談到自己的成長經歷時,寧峰不斷地說自己是很幸運的,「在我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我都遇到了特別正確的老師。對我影響最深的,從小到大有四位老師,每位老師在不同的階段都給了我極其大的影響。缺少其中任何一位,我都不可能有現在的成績。」

這四位「伯樂」分別是:
(1)文有信。寧峰四歲時開始跟隨文有信老師學拉小提琴,他說沒有文老師就不會有後來的寧峰。
(2)胡惟民。寧峰11歲考入四川音樂學院附中,師從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胡惟民教授,打下了紮實的基本功。正是在這裡,讓寧峰真正愛上了小提琴和古典音樂。
(3)胡坤。1998年寧峰被英國王家音樂學院以全額獎學金錄取,跟胡坤教授繼續深造。在其指導下,寧峰開始參加各項國際大賽,並接連獲獎。2003年他以滿分成績畢業,成為王家音樂學院建校近二百年來首位滿分畢業生。有趣的是,胡坤是胡惟民的兒子,由父子兩代接力培養出一位傑出人才,在音樂界也屬罕見。
(4)安吉-懷特哈斯(Antje Weithaas)。2003年寧峰進入柏林音樂學院,師從安吉-懷特哈斯教授,使其演奏進入「藝術上的更高層次」。
從柏林音樂學院畢業之後,寧峰告別求學生涯,成為一名職業演奏家。

寧峰一次在談到四位老師時說,「以製琴比喻:文老師是砍下木材;胡惟民老師是把木材雕刻成琴型;胡坤老師是精雕細刻,把琴製作完;Antje Weithaas老師則為琴上了油漆,讓琴發出更漂亮的聲音。」

另外,寧峰跟小提琴大師梅紐因勳爵(Yehudi Menuhin)也有師承關係。梅紐因於1999年在英國王家音樂學院舉辦「巴赫作品大師班」,寧峰是六位學生之一。在聽完寧峰演奏巴赫的《恰空舞曲》之後,年邁的大師激動的上台擁抱寧峰,稱其演奏「幾乎和他想像的一樣完美」。而梅紐因在過世前寫的最後一封推薦信,正是寫給寧峰的,信中說「他(寧峰)的演奏深深地打動了我。他的音樂天賦與才能將使他的前途一片光明。」大師在幾天之後辭世。

國際大賽中頻頻獲獎

從1999年開始,寧峰積極參加各個小提琴比賽,並接連獲獎。
1999年末,在巴黎舉辦的「博蒂國際小提琴比賽」中獲得「弗朗茲-斯卡伯獎」。
2000年,在英國的「梅紐因國際青年小提琴大賽」中獲第二名。
2001年5月,在比利時「伊麗莎白女王國際音樂比賽」中獲第五名。
2001年7月,在倫敦「奧利多利國際小提琴比賽」中獲第一名。
2002年,在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比賽」中獲得現代作品演奏優秀獎。
2003年9月,在德國漢諾威「約阿希姆國際小提琴比賽」中獲第三名。
2005年6月,在新西蘭「麥克-希爾國際小提琴大賽」中獲第一名。
2006年10月,在意大利「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大賽」中獲金獎。

在所有比賽中,寧峰覺得難度最大的是「伊麗莎白女王國際音樂比賽」,因為該比賽要求曲目最多,時間長達五個星期,對比賽選手的體力和精神狀態都是極大的挑戰。不過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還是小提琴屆的頂級大賽「帕格尼尼比賽」。

在奪得帕格尼尼比賽大獎後,寧峰為自己的「比賽之旅」劃上圓滿的句號,並轉向職業演奏。

學琴是為了得到音樂的快樂

談起古典音樂,寧峰覺得自己特別幸運,因為「古典音樂既是我的愛好,又是我的工作。它能給我帶來很多樂趣,而我又能把這種樂趣傳達給別人。這是很俗的一句話,(音樂對於我)就像空氣、就像水一樣,真的就是這樣。」

他動情地說,「如果沒有古典音樂、沒有小提琴的話,我不知道我的人生的價值在哪兒。因為有了小提琴,有了音樂,我才有了我人生的價值。」

寧峰覺得對於學琴,興趣是最主要的。現在很多家長逼孩子練琴,以便比賽得獎,讓孩子苦不堪言,他認為不可取。「音樂應該給大家帶來歡樂。得獎也好,成名也好,成家也好,這些可以是學琴的方向,但這不是學琴的目的,目的應該是讓小孩子得到音樂的快樂,得到心靈上、精神上的一種健康的糧食,這些就足夠了。這也是我自己成長的經歷。」

當然他也承認,讓小朋友練琴也需要取「中庸」之道。「小朋友的學習是需要一點強制的,培養一個好習慣需要一定的強迫。而且每一個小朋友都不一樣,要因人而異。」

幾次印象深刻的音樂會

寧峰已經跟歐美亞澳四大洲的眾多樂團合作,舉辦過很多音樂會。我問他哪幾次音樂會讓他印象深刻,他舉了幾個例子。

一次是他第一次正式的音樂會,在他高三時,演奏的是柴可夫斯基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那場音樂會有三個獨奏和樂隊合作的曲目,另兩個曲目的獨奏都由音樂學院的老師擔任,而小提琴則找了寧峰擔任唯一的學生獨奏。寧峰初試啼聲即獲滿堂采,這次音樂會給他的印象非常深刻。

另一次則是「帕格尼尼比賽」後,寧峰受邀使用意大利國寶、帕格尼尼本人拉的瓜內利(Guarneri)名琴「加農砲」演奏的音樂會。他說,「這是一位傳奇的小提琴製作師,為一位傳奇的小提琴家、歷史上最偉大的小提琴家製作的小提琴。我用這把小提琴演奏過兩次,這兩次演奏都是我終生難忘的。」

再就是他近期在歐洲的幾次音樂會,能夠以一個外國人的身份,在古典音樂的發源地演奏當地作曲家的經典作品,讓他備感幸運。「我在德國的首都柏林,跟德國的樂團合作演奏貝多芬的作品。還有上週我在匈牙利的首都,跟匈牙利的樂團演奏巴托克(Bela Bartok,又稱巴爾托克,匈牙利最知名的作曲家)的作品。」

還有一次仍未發生,就是寧峰為自己設計的演奏生涯的最後一場音樂會。他認為自己還會拉20到30年小提琴,在最後一場音樂會,他希望主要曲目包括《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這也是他幾年來演奏次數最多的曲目。然後返場時將演奏巴赫的《恰空舞曲》,「作為返場曲目有點長,但是我的最後一場嘛,應該也可以了。」他笑了笑說。至於選擇它們的原因,寧峰說是因為在小提琴曲目中,這兩首曲目給他最多的精神上的享受和昇華。

有關琴的幾個話題

小提琴家都希望有一把稱心如意的提琴。寧峰有一把借給他的斯特拉底瓦里(Stradivari)1721年製作的名琴「麥克米倫」(MacMillan),價值約350萬歐元。他還有德國製琴家Stefan-Peter Greiner在2007年為其量身打造的一把琴。

寧峰覺得一把好琴也會選擇演奏者,一個好的演奏家和小提琴,是相輔相成的。「琴真的很神奇,比如帕格尼尼的這把琴(指他用過的瓜內利名琴「加農砲」),它真的好像有自己的靈魂一樣。」他把好琴比作名廚的菜刀,「一位大廚不會把廚房帶在身邊,但他會把刀隨身帶著。有這把趁手的刀,他才能做出最精緻的菜。而這把刀,換了一個廚師,也煮不出同樣口味的一道菜。」

對於小提琴的製作,他有自己的感悟。寧峰認為,琴的製作中肯定有些失傳的工藝。最好的小提琴的製作還是一種手工作坊的方式,有些技師發明了一些竅門,未必會傳授給別人。到現在為止,製作琴的工藝還處於不斷摸索的過程中,有很多問題仍然沒有辦法找到答案。

他舉例說,「一個琴是否真的需要這麼多年,它的音色才會這麼好?現在的名琴基本都是二三百年前製作的,(現在)沒有人知道當時這些琴是什麼樣的聲音。也沒有人能夠知道二三百年之後,現在做的這些琴會是什麼樣的聲音。這是一個根本找不到答案的問題。」

從小提琴,我們又聊到二胡。小提琴和二胡可謂東西方樂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弦樂器,它們二者又有何異同呢?寧峰說,「這兩個文化所產生的不同的弦樂器,代表了兩個不同的文化。就像中國的戲曲和歐洲的歌劇,嚴格地說沒有可比性。小提琴是意大利的,二胡是中國的。就好像中國有掛麵和餡餅,意大利有spaghetti和pizza,每個都有自己的特色,它代表了不同的人民從生活中繁衍出來的精神上的東西。」

而且不同的樂器又有其本身不可替代的特色,寧峰提了幾個曲目做例子,「就像《二泉映月》,你用別的樂器都達不到那樣的效果。同樣,大提琴上的(聖桑的名曲)《天鵝》也有小提琴的改編版,但大提琴那種音色是無法替代的。再有就像普羅柯菲耶夫的《彼得與狼》裡,用一種樂器代表一種動物,用黑管代表貓,用雙簧管代表鴨子。如果調換過來就不行了。」

但是不同樂器之間也會有借鑑,像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裡有很多模仿民族樂器的演奏技法,比如滑音。

寧峰心目中的小提琴大師

談到他最尊敬的兩位小提琴大師海菲茲(Heifetz)和前蘇聯的奧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kh),寧峰表示二者在性格上迥然不同,從其音樂中可以表現出來。「你聽海菲茲,你會覺得他是個高高在上、盛氣凌人的人,有一點曲高和寡的感覺,大家對他只能是膜拜。海菲茲在為人上、在生活中也是這樣的,他是一個很孤獨的人,幾乎沒有朋友。」反觀奧伊斯特拉赫,他覺得是一種平易近人的偉大,「你覺得他就在你身邊,但你又不得不覺得他是一個真正的偉人。」

不過寧峰說自己不會刻意模仿他們中的任何一位。「像海菲茲,你沒有辦法去模仿他,他太獨一無二。對於我,我非常喜歡奧伊斯特拉赫,但是我不會特意去模仿他,我也模仿不出來。我只能做到的是我自己。」他自己演奏一個作品時,先是要尊重作曲家和音樂本身,然後用他自己的方式進行演繹,「這是每一個人自己的individuality(個體特點)。」

對於「小提琴大師」,寧峰有自己嚴格的標準。首先,「大師」有年齡的因素,50歲以下可以是很優秀的小提琴家,50歲以上才可能成為大師。一個藝術家需要時間的積澱和人生的歷練,才能有更多更深刻的感受。其次,「大師」是由別人來評判的,而且不是你的親友。「要由你的同事、甚至競爭對手來評判,連你的競爭對手也不得不承認你的成就,把你當做一個榜樣。至少這兩個標準。」

在當今眾多的小提琴家中,寧峰覺得大概只有兩位堪稱大師,即帕爾曼(Itzhak Perlman)和拉脫維亞小提琴家克萊默(Gidon Kremer)。「這兩人的年齡都在70歲左右,一輩子舉行了無數的音樂會,錄了無數的唱片。如果沒有他們二人的這些唱片和音樂會,我們的音樂世界會少了很多色彩。」

寧峰的音樂家生活和「宏偉計劃」

寧峰目前的身份是定居柏林的職業演奏家。選擇柏林的理由很簡單,「柏林是我最後讀書的地方,(畢業後)水到渠成的留下來了。這裡確實是歐洲的文化中心之一,有四個交響樂團,三個歌劇院,兩個音樂學院。每天都有音樂會,藝術的活動非常多。」他的太太、大提琴家郭迎目前在柏林音樂廳交響樂團演奏。二人有一個近兩歲的兒子。

再優秀的音樂家也不能停止練習,寧峰說自己每天平均練習四個小時左右。在曲目的選擇方面,他會儘量拓寬自己的範圍。寧峰有一個「宏偉計劃」,在40歲之前把最著名、最經典的小提琴作品演奏完,包括50-60首奏鳴曲、和30-40首協奏曲。「其實最近幾年,(其中)古典派、浪漫派和巴洛克的作品基本演奏完了,現在主要是一些近現代的作品。」

而在沒有工作的日子裡,寧峰會選擇簡單的休息方式,「我會睡個自然醒,這是第一點。然後,我的兒子現在不到兩歲,我會陪一下兒子。然後有空的話,我會自己做飯,算是一種休息、放鬆。」

對於以後的藝術生涯,寧峰有三方面的規劃。「已經開始在柏林音樂學院教學,教書是我事業中重要的成分。40歲之後,有機會的話會嘗試指揮。另外,我會有計劃地去錄音,出唱片。作為演奏家,希望把自己的聲音留下來,就是錄音。」

目前寧峰已經跟多個唱片公司合作出版了多張唱片,其中著名的荷蘭Channel Classics公司就已經為其出版了三張,演奏的曲目範圍甚廣,包括帕格尼尼、布魯克、柴可夫斯基、拉威爾、普羅柯菲耶夫等的作品。

結語

對於只有35歲的寧峰,取得這些驕人的成就,離不開自己的才華和勤奮。但是謙遜的寧峰更感激那些幫助自己成功的人。「所有這些事情發生在我身生,作為一個學小提琴的琴童,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很幸運的人。學琴的人太多太多,但是能夠有這些機遇,讓這些事情發生在一個人身上,讓我覺得很感恩,真的。」

保持著這樣的心態,寧峰的藝術生涯還會走得很遠、很長。像梅紐因大師所言,「他的音樂天賦與才能將使他的前途一片光明。」我們期待寧峰更多、更高的藝術成就,我則滿心期待他於週日(2月21日)的音樂會。#

責任編輯:李在田

相關新聞
小提琴天才攜意大利名琴3/22波士頓演出
世界級華裔青年小提琴家新州獻技
華裔帕格尼尼大賽金獎得主來台秀琴藝
寧峰、陳薩11日音樂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