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小留學生需要「學業監護人」

人氣 256
標籤:

【大紀元2016年02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劉菲洛杉磯報導)2月17日,三名洛杉磯羅蘭崗小留學生因凌虐同學被正式判刑6到13年重刑,給那些小小年紀就隻身來美讀書的所謂「降落傘孩子」的家長們敲響了警鐘。對此,大紀元專訪了南加國際學生教育顧問曾暄敏。她認為,小留學生們除了需要可靠的生活監護人、學業監護人也很重要,可以幫助他們適應美國教育環境,減少在學校的挫折感和孤獨感,增加成就感,從而避免在外消磨時光、尋釁滋事。

刑期最重的翟雲瑤在法庭上通過律師宣讀懺悔信,說來美後不敢把生活的孤獨和壓力告訴父母,反而轉嫁到虐待他人身上。

對此,曾宣敏感慨:「心疼孩子和家長」,「孩子有空虛怎麼問都不知道。」

曾暄敏是美國獨立教育協會(IECA)的成員,南加州World Star Education教育輔導機構的創辦人,以輔導國際學生為專長。在過去十年的顧問生涯中,曾暄敏接觸了不少來自大陸的家長,看到他們對美國教育系統並不了解。

「學業適應」是第一大難關

她說「學業適應」是中國留學生一來美國就面臨的一大難關:「孩子在中國的學習習慣和美國學校期待孩子的學習表現不適應,令孩子有很大失落感。國內不錯的學生,在美國坐在課堂上什麼都聽不懂。其實他們是跟不上的,孤獨感就會產生。初來乍到的孩子是不想在中國人太多的環境下,但是社交就會出問題——想融入美國學生中會出現挫折感,混在中國學生小圈圈又跨不出去。因此出現很焦慮的狀況。」

她說美國學校其實提供很多免費資源,私立學校因教師業績和聘約相關,並不希望看到學生失敗。如果學生有問題,老師是非常願意交流的,還可以給學生配備「學伴」。國內沒有這樣的溝通交流,所以一般中國家長不知道——原來美國有這麼多教育資源。

有問題要主動尋求幫助

她強調:「美國中學教育是為培養到大學讀書的能力,要有批判性思維,自己找資源、自己找答案。在中國的教育裡從來沒有要孩子批判性思維,抱著『學校要主動告訴我』的想法。但是美國教育文化是:你有問題你要來找我。如果把這缺口溝通起來,經過交流後孩子會變得很有信心。通過和老師交流後,學生在學校忙起來就不會在外面消磨時間。美國高中生很忙,要參加課外活動,積累個人簡歷……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需要很好的指導。」

曾暄敏認為,三名被判刑的小留學生所在的牛津中學問題很單純,主要是「沒有教育顧問在身邊做準備,陪伴孩子度過尷尬的狀態。每個孩子來的最初三星期,如果有很密切的溝通和規劃,這種狀況就不會發生。」

據悉,判刑的小留學生一開始是入教會學校,後自行轉學聚集到以中國留學生多而聞名的牛津中學。

曾暄敏說,不喜歡宗教課轉學是藉口。美國教會學校並不是讓學生信教,其宗教課可以作為歷史課來念,不理解還可以在作業裡提出自己的觀點,仍然可以拿高分。

與寄宿家庭的溝通

同時,和寄宿家庭溝通也很重要。曾暄敏舉例:他們機構曾經幫一個中國孩子安排在新罕布什爾州的寄宿家庭,主人是某大公司的CEO,住的是豪宅,招外國孩子寄宿不是為了賺錢,是為了體驗。但是孩子住一個學期被踢出來,雖然英文還不錯,但是寄宿家長抱怨:中國孩子對他們家沒有興趣。小留學生卻說:「我一直在適應,怎麼說沒有興趣?」

曾暄敏說,其實美國家庭希望小留學生多參與,但是中國的孩子喜歡躲在房間裡讀書。加上語言障礙沒有跨越,全家一起講笑話聽不懂,產生無法融入的感覺。美國家庭認為,你懂英文,就應該了解我們在說什麼,不去做就是故意的,就產生了溝通障礙。

內向外向的孩子都能適應

但是並非性格內向的宅男宅女就不適合來美國發展。曾暄敏說:「美國寄宿家庭很開明,他們自己也有孩子,有的外向有的內向,在美國都可以發展。對很多內向孩子來說,內心仍然希望好好表現。我們就安排他們參與比較靜態的社交活動,如設計、藝術、寫作……這種社團,學校可以安排,幫他們接洽起來。」

最後她叮囑中國家長:把孩子送到美國不能只考慮學校是否提供I20(入學證明)、寄宿家庭是否安全,最好要有一個引導人來幫孩子適應美國生活。◇

責任編輯:方平

相關新聞
張志遠:勿輕易說「仇華」
在美中國小留學生太任性 是缺乏父母陪伴造成?
小留學生凌虐同學案 受害者或索賠百萬
小留學生如何學好英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