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印度建貧民窟博物館是為了遮羞?

人氣 226
標籤:

【大紀元2016年02月20日訊】近日,某西班牙藝術家將要在印度孟買發起一項「欲建造全球首座貧民窟博物館」的計劃。這座位於世界第二大、亞洲最大的「達拉維」貧民窟的小型移動式博物館,即將在2月開館,展出由此地貧民製造的各式各樣的物品,比如陶器、紡織品以及回收品等。熱衷於實施這一計劃的組織方表示,「達拉維設計博物館」將會挑戰人們對貧民窟的偏見,彰顯貧民窟居民的創意才華。

然而,這項本無可厚非、或具有現實意義的計劃卻被中國的專家學者誤讀,認為這是印度人「為了遮羞」想出的好辦法。不得不說,這種說法本身就暗含著歧視的意味。如果在他們看來,貧窮是一種「羞恥」,那麼,我們必須看到,全世界無論發達與否、文明與否的國家,似乎都毫不例外的存在著這種「羞恥」。有富人、就有窮人,這是人類社會根本無法抹殺的現實。而反觀中國,這種「羞恥」則更可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此外,中國的專家們或許未曾留意,把貧民窟建成博物館,非但起不到「遮」的效果,恰恰相反,更有可能招來更多人圍觀。事實上,早在《貧民窟的百萬富翁》這部經典大片在全球熱映之後,孟買的「達拉維」就已然成為用來招攬遊客的觀光景點。2010年,英國查爾斯王子甚至高調宣稱,「孟買棚戶區為世界性的城鎮模型,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條比西方建築更為良好的、使激增的城鎮人口得以居住的方法」。既然連文明、發達國家的王室都予以肯定,印度就更沒有必要遮甚麼羞了。

說起來,大凡公民具有成熟、理性的認知,應該都不會將物質條件的匱乏視為「羞恥」,而貧民窟在城市的某片區域形成氣候,某種程度上也是「土地私有」在為窮人提供一線生機。中國自古就有「人窮志不短」的說法,投射在今時今日印度要打造以呈現「窮人也有創造力」的貧民窟博物館的計劃上,真可謂是相得益彰。如創辦者所說,假如全世界都能看到印度的窮人也有勤勉、開創的精神,那麼在貧民窟建造博物館,就該被視為是窮人脫貧致富的機會與希望。

值得一提的是,當下中國的窮人似乎並沒有這樣的機會與希望。不僅是因為類似在貧民窟建博物館的設想根本就不會被提及,更重要的是,那些不以「貧民窟」為名、卻勝似貧民窟的居住區早已被官方猶如掃垃圾一般,夷為了平地。北、上、廣、深的「城中村」多年來一直被貼著「髒、亂、差」、「影響市容市貌」等標籤,使長期租住在那裏的窮學生、農民工被驅逐殆盡,房子也被拆的拆、毀的毀。哪怕這些毫無經濟基礎的窮人群體都難能可貴的擁有著想靠自己的努力拚搏實現自我價值的理想與志向,也無法獲得繼續在「城中村」這類貧民窟居住的權利。

如今的中國,貧困人口眾多,加上打工者的遷移而造成很大一部份流落在城市的各個角度。除了「城中村」這類顯而易見的大型貧民窟之外,一套住宅內蝸居著十幾、二十人的「蟻族」,住在建築工地集裝箱中的「櫃族」,甚至是無奈鑽到地下的「井族」,都共同構建著不易被人發現的無數中、小型的貧民窟。事實上,就連這些「藏在深處」的、只讓租不起、更買不起房的窮人擁有一片屋瓦的棲息之所,也被拿著官方政令的城市管理者破門而入,最終被強拆、締除。

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的貧民窟不僅已被自己輕視、認為是唯恐避之不及的「羞恥」;甚至為了避免「遮」的麻煩,乾脆來個「快刀斬亂麻」,讓其突然消失、瞬間蒸發。然而,這種與清除垃圾無異的方式,將給國家帶來最終都無法迴避的問題,那就是「人怎麼辦」。那些不能在瞬間就自行解決住房問題的窮人,他們又將何去何從呢?即便在那些「愛乾淨」的管理者眼中,他們如同垃圾一般,但無論如何,也該給他們留出一塊「垃圾存放地」啊!

於是,每當我們對「消除貧困」的口號表達著內心的決絕之音時,或許更應該反思,若這樣的中國夢是一個需要時間來推行的過程,那麼,我們是否要給那些暫時還無法脫離貧困境地的窮人得以改善的時間、轉圜的餘地;給那些並無大志、只想「賴活」著的窮人得以生存的空間以及活下去的權利呢?相比消除貧困,或許我們更應該承認貧困、面對貧困,如此才能不走極端、尋求理性之道。

責任編輯:莆山

相關新聞
關懷貧童  華航董座與S.H.E將訪印度貧民窟
中國戶籍制度PK印度種姓制度
《貧民富翁》結束首天公映 媒體觀眾一片好評
《貧民富翁》票房破3億 內地沖三千萬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