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畫家

「畫龍點睛」手不離筆的張僧繇

作者:鄭行之
font print 人氣: 4663
【字號】    
   標籤: tags: , , ,

如果有人問你,你認識張僧繇嗎?你可能會猛力搖頭,但若問「畫龍點睛」,那當然了,這是一句再平常不過的成語,那如果把兩者貫串起來,說,「畫龍點睛」是從張僧繇那兒來的,你肯定會聯想,張僧繇一定很會畫龍嘍,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是不是這樣。

張僧繇(479年─?)是南朝梁吳中(今江蘇蘇州)人。梁武帝天監(502年─519年)中為武陵王國侍郎、在宮廷祕閣掌管畫事,歷任右軍將軍、吳興太守。

俾夜作晝  無須臾之閒

張僧繇一生都在苦學,據《續畫品》記載,他「俾夜作晝,未嘗厭怠,惟公及私,手不揮筆。但數紀之內,無須臾之閒。」意思是說張僧繇平日都是手不離筆,把夜晚當作白天,日以繼夜地努力作畫,而且老也不覺厭倦,因此,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他都不得閒。因為他這麼下工夫,努力不懈地作畫,所以他畫道、釋、人物、龍、馬等,無一不工,而且大都作卷軸畫和壁畫。他與顧愷之、陸探微以及唐代的吳道子並稱為「畫家四祖」。

寺廟壁畫的楷模

因為梁武帝崇奉佛教,而張僧繇是梁武帝最器重的佛像畫家,因此,凡是需要裝飾或美化的佛寺,都命張僧繇去畫。壁畫畫得多了,不知不覺地,他也有了自己的手法和風貎。因其風格獨特,人們以「張家樣」稱之。這個張家樣,不但成為當時雕塑界和壁畫界的楷模,也與北齊曹仲達的「曹家樣」、唐吳道子的「吳家樣」同為古代寺廟壁畫常用的樣式了。

張僧繇的畫藝卓絕,他懂得汲取外來藝術的長處,採用天竺的凹凸暈染法,利用深淺顏色敷染物體的明暗面,使一幅平面圖顯出立體形象來,因此他筆下的人物和佛像、山水、花卉等無不栩栩如生,令觀賞者歎為觀止。我們舉個例子,一次,梁武帝思念封地在外的諸王,便命令張僧繇為諸王畫像,張僧繇不負所託,每位都畫得維妙維肖,武帝見圖就好像見到諸子一樣,龍心大悅,讚許他的畫「對之如面」。

一乘寺變凹凸寺

據唐朝許嵩所著的《建康實錄》記載,有個「一乘寺」是梁代邵陵王王綸建造的,寺門畫有「凹凸花」,據說是張僧繇的手跡。張僧繇所用的技法就是天竺的暈染法,以硃砂及青綠色來渲染,遠望凹凸有致,極為生動,有立體感,近看卻是平的。這幅畫也因此成為該寺的特色,人們覺得很不可思議,乾脆把一乘寺叫成「凹凸寺」。

沒骨法 沒骨山水

張僧繇還進一步把印度(天竺)佛教藝術的暈染法與中國傳統畫法溶和,創出了「沒骨法」,成了沒骨法的開山祖師。所繪山石不勾輪廓,全以重色直接塗寫出山巒樹石本體,然後再設法分出丘壑崖巖、遠山近水等等。

《雪山紅樹圖》就是用此法畫的。畫面上積雪甚厚,被包裝得極其渾厚的山巒迤邐綿延,雖是粉妝玉琢,卻極有氣勢。再把視線拉近,一派生機。山齋中有人憑欄而坐,似乎預知有旅者要來,閑適地等待著。而在重山之間,一座頗具規模的溪橋,有旅人正騎著驢緩步過橋,後頭跟著一個很辛苦的、既要照顧行李,又要看好行程的僕人。他們也許就是那個被殷殷期盼,被耐心等待的人。

伴隨這小隊旅者一路走來的是一片銀白世界,在雪封的冰世界中,人與人之間濃郁的情感和醇樸的誠意正悄悄地散播。雪霽山色與紅樹綠葉交相輝映,鮮明快意,觀之令人心胸開闊,滌盡塵俗之氣。

畫龍點睛  成語由他而來

張僧繇也善於畫龍、鷹、花卉等,其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畫龍。他畫的龍可稱得上「神妙」,成語「畫龍點睛」就是從張僧繇這兒來的。據《歷代名畫記•卷七》記載:有一年,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的牆壁上畫了四條龍,每條龍都畫得十分生動、傳神。許多香客和遊人聽聞此事,紛紛前來觀看,人人都讚不絕口。但是,很多人覺得這些龍雖然畫得活靈活現,好像隨時都要飛起來似的,但美中不足的是這四條龍都沒畫眼睛。於是有人就請張僧繇把龍眼睛點上。誰知張僧繇卻說:「如果畫上眼睛,龍就飛走了!」人們覺得他這話很荒唐,根本不相信,堅持要他給龍點睛,他推辭不了,最後只好把其中兩條龍的眼睛畫上。他剛畫完不久,天色忽然大變,雷鳴電閃,風雨交加,與此同時,兩條巨龍破壁凌空而起,騰雲駕霧地朝天空飛去。圍觀的民眾看得目瞪口呆,回頭再看沒畫眼睛的那兩條龍,依然還在牆上。

畫鷂 趕走興國寺鳥雀

還有一件事,也見證張僧繇畫藝的神乎其技。唐人旌鷟在《朝野僉載》中記載,在潤州興國寺,鳩、鴿等野鳥老喜歡飛進大殿,棲於梁上。眾僧苦於鳥糞四處亂灑,玷污佛像,巨大的佛像清理起來相當困難。後來經人建議,請張僧繇在大殿東面的牆壁上畫一蒼鷹,在西面牆壁上畫一隼鷂(音:准耀),二鳥都側頭向簷外睨視,神態威猛昂揚,不可一世。從此,鳩、鴿等鳥雀再不敢飛入大殿。張僧繇寫實功力高超,畫作之靈動逼真可見一斑。

傳神之筆可通神

《歷代名畫記•卷七》記載。江陵有一座建於齊明帝時的天皇寺,內設柏堂(宮殿名),張僧繇在柏堂裡畫上盧那舍和孔子等十位哲人的畫像,明帝看了之後責問他:「佛門內怎麼能畫孔子的像?」張僧繇回答:「以後還當仰仗這位孔聖人呢!」等到後周世宗滅佛時,焚燒天下寺廟、佛塔,唯獨天皇寺的柏堂殿因為畫有孔聖人的畫像而沒有遭焚毀。

張僧繇也曾畫過《天竺二胡僧圖》,適值河南王侯景舉兵叛亂,戰亂中,《天竺二胡僧圖》雖沒被毀,但畫面上的兩僧被拆散,其中一個胡僧像被唐朝右常侍陸堅所收藏。陸堅病重時,夢見一個胡僧告訴他:「我有個同伴,離散多年,他現在洛陽李家,你要是能找到他,將我們倆放在一起,我們當用佛門法力幫助你。」陸堅到胡僧告訴他的洛陽李家拜訪,李家果然藏有另一個胡僧的畫,陸堅將其買了回來。過了不久,陸堅果然痊癒了。

以上種種說法頗為有趣,把張僧繇的畫神格化了。不過,也有比較正統的評論,如張懷瓘在《歷代名畫記•卷七》評語:「夫象人風骨,張亞於顧、陸也。張得其肉,陸得其骨,顧得其神。神妙亡方,以顧為最。」

見證「書畫同源」

另外,《歷代名畫記‧卷二》也有這樣的記載,張僧繇潛心揣摩衛夫人書法之「點、曳、斫、拂」,每日不間斷地習練,並且又依衛夫人的《筆陣圖》去探討,「一點一畫,別是一巧,鉤戟利劍森森然」。長期不懈地努力鑽研,其成果是,比較輕靈的筆劃,如點、撇、提,寫來都別有一番巧妙;而練到比較凝重的筆畫時,那就如鉤如戟,如利劍之森森。然而不管巧妙也好,沉凝也罷,他都能夠將之潛移默化到他所畫的山水畫、花鳥畫的筆法之中,有力地見證「書畫同源」的實質性。後世的習練者如能耐心去鑽研,去發現,應能受益無窮。

《歷代名畫記‧卷二》以為他「骨氣奇偉,『六法』精確,形象具備,有意到而筆不到之妙」,意思是他的繪畫手法非常簡練,「筆才一二,而象已應焉」,他這種簡約洗鍊的用筆,與唐代吳道子並稱「疏體」,而與顧愷之、陸探微的「密體」風格相異。

唐代最著名的雕塑家楊惠之與「畫聖」吳道子,都直接繼承了他的風格。北宋畫家劉道醇在《五代名畫補遺》曰:「道子畫,惠之塑,奪得僧繇神筆路。」可說是相當中肯。

據典籍記載,張僧繇的作品有《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梁武帝像》、《漢武射蛟圖》、《吳王格武圖》、《行道天王圖》、《清谿宮水怪圖》、《摩納仙人圖》等,分別著錄於《宣和畫譜》、《歷代名畫記》、《貞觀公私畫史》。

張僧繇目前傳世的畫作,我們還能見到的,被論者疑為晚明仿其畫風之作的有《雪山紅樹圖》,此畫收錄在《故宮書畫圖錄》中。而《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卷》也只留下唐代梁令瓚的摹本,現藏於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

資料來源:
《歷代名畫記》
《太平御覽》
《五代名畫補遺》
《御定佩文齋書畫譜》

責任編輯: 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李公麟,字伯時,號龍眠居士,是北宋著名畫家,舒城(今安徽潛山)人。他的出生年月不詳,卒於宋徽宗崇寧五年。李公麟是宋哲宗元佑年間的進士,後來任省刪定官,御史檢法和朝奉郎等官職。
  • 關仝,是五代後梁著名的山水畫家,陝西長安人,北方山水畫派之祖------荊浩的弟子,畫史上「荊關」被並稱為北派山水畫耆宿。和李成、范寬在北宋並稱為「三家山水」,褒為「三家鼎峙,百代標程」。 古代畫家
  • 北宋初期,中國的山水畫北方有荊浩、關仝,江南則數董源和巨然,人稱「董巨」。由於董源和巨然生於五代,董、巨均為五代畫家。
  • 「竹」是一種很風雅且具氣節的植物,歷史上很多文人雅士都喜歡以詠竹或畫竹來抒胸臆,也湧出一些畫竹名家,其中北宋畫家文同就是其中之一。古代畫家
  • 中國山水畫至北宋初,始分北方派系和江南派系。荊浩、范寬和關仝是北方山水畫派的代表畫家,開創了大山大水的構圖,善於描寫雄偉壯美的全景式山水。郭熙是宋代著名畫家,也是北方山水畫派大師。 古代畫家
  • 五代時期的荊浩和關仝代表的北方山水畫派,開創了大山大水的構圖,善於描寫雄偉壯美的全景式山水。李成和范寬是北宋初期山水畫家的代表,上承荊浩以水墨為主的傳統,以表現北方雄渾壯闊的自然山水為主,在五代、北宋初期,李、關、范的畫風,風靡齊、魯,影響關、陝,實為北方山水畫派之宗師。可以說是「三家鼎峙,百代標程」。
  • 宋徽宗趙佶,宋神宗十一子,是中國宋朝第八位皇帝。雖然趙佶作為一國之君,不思治國之道,以致北宋亡國。但是在藝術上,宋徽宗是有極高的造詣,是一個有相當藝術修養和藝術才能的藝術家,一個「不愛江山愛丹青」的皇帝。 古代畫家
  • 明代萬曆年間的《增廣賢文》有句名言:「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古書《壽康寶鑑》中的「福善案」記載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報的故事。讓人看到「拼功業」和「道德實踐」的密切關聯。古人講的「積德」、「積陰德」,其言不虛,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話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