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20年代高清電影再現老北京風土人情

周慧心

人氣 900
標籤:

【大紀元2016年03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周慧心綜合報導)近日,大陸網絡廣泛轉載一段據稱由加拿大人拍攝的無聲電影,清晰展現了老北京上世紀20年代的市井畫面。不少網民表示,這段視頻讓現代人能夠看到近百年前北京人趕集、逛廟會等風土人情。藉此,我們來回顧一下與這些北京民俗連帶的逐漸被遺忘的傳統文化。

老北京的廟會

廟會,在老北京非常普遍。廟會也稱廟市,它的形成發展與寺廟的宗教活動有關,廟會在寺廟的節日或規定的日期舉行,附設一些商業活動。到了近代,廟會期間的宗教活動便是次要的了,而主要成了老百姓的購貨市場,以滿足一般市民的生活需要。

北京的廟會詳盡地統計起來不太容易,因為有的廟會是一年一度,有的一個月內就有數天,會期除固定的,還有不定天數的。

現僅以清末民初的會期為例:每月逢九、十、一、二是隆福寺,逢三是土地廟;逢五、六是白塔寺;逢七、八是護國寺;再加上正月初一開廟的東嶽廟和大鐘寺一般開廟10天到半月;初二的財神廟;十七、十八的白雲觀;三月初三的蟠桃宮等等,幾乎天天有廟會,有時一天還不只一處。

老北京的集市

作為著名古都,北京的商業市場曾經經歷過「萬方輻湊極繁華」的盛況。老北京城裡的集市貿易一向很繁榮。「城市」一詞也是由「城」和「市」兩個詞組和而成。

北京城裡直到今天仍然有許多以老北京集市所在地命名的地名,像騾馬市、註釋、羊市、米市、花市、菜市口、草市、燈市口、缸瓦市,都是些專業性的集市;另有小市、鬧市、曉市、黑市、窮漢市則是按集市的特點起名的。

在這段視頻中可以看到近百年前民間出殯的情景,有網民看過該視頻後讚歎道:「這整個一個活動的清明上河圖。」

老北京的「紅白喜事」

在老北京,結婚是喜事,喪葬也叫喜事,就是所謂的紅白喜事,即「喜喪」。

不過,不是說所有的喪事都叫做「喜喪」,非正常的死亡不能叫喜喪,未成年就夭折的也不能叫做喜喪。只有上了年紀,又是壽終正寢的人,才可以叫做喜喪。

辦喪事,出殯是其中的重軸戲,喪事辦得體面不體面,全看出殯了。

在盛大的殯儀上,喪家有一個必要的儀式,摔「吉祥盆」,「老二抱盆,老大摔」。在槓夫起槓的時候,為首的槓頭喊道:「本家大爺,請盆子!」抱在老二懷中的吉祥盆,就傳到了老大手裡。原本跪在棺前打幡的老大就要將這個帶孔的瓦盆打碎。如果一下子沒摔碎可不能摔第二回。

為甚麼要摔盆?流傳較廣的說法是:陰間有位王媽媽,要強迫死者喝一碗迷魂湯,喝了後就無法超生。事先準備好有孔的瓦盆並打碎,是為了不讓死者飲下迷魂湯。冥衣鋪為富戶代辦吉祥盆的同時,還將一塊沙板磚糊成一套三本書的形狀,摔盆時,就往這塊磚上摔。有些老年人認為,摔盆的磚是功德磚、吉祥磚,瞧出殯時往往要特意撿回家中。

老北京人的見面禮

在這段視頻中,兩人見面會先行禮,那時候的禮儀是作揖、拱手。

「揖禮」源於周代以前,有3000多年歷史。傳統古禮存留至今,除了「鞠躬」,恐怕只剩「作揖」了。據《周禮》記載,作揖有土揖、時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

土揖是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時揖拱手向前平伸;天揖是拱手前伸稍向上舉;特揖是一個個地作揖;旅揖是按等級分別作揖;旁三揖是對眾人一次作揖三下。此外還有長揖,即拱手高舉,自上而下行禮。

根據《周禮.秋官.司儀》的詮釋,「土揖庶姓,時揖異姓,天揖同姓。」作揖有時也能表示倨傲。比如《漢書》中「酈生不拜,長揖」,表示酈生對劉邦很不服氣。

雖然拱手禮如今男女通用,但古代婦女行禮方式與男子有很大區別,以宋代小說《錯斬崔寧》為例,男女相見,男方「深深作揖」,女方則「還了萬福」。

「萬福」要求兩手鬆松抱拳重疊(右手覆左手)在胸前右下側上下移動,同時略作鞠躬的姿勢。這種禮在京津地區,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依然保存,在年節、祝壽等莊重場合使用。#
責任編輯:李明宇

相關新聞
老北京都知道共產黨不是什麼好東西
黃金地段千戶「老北京」遭逼遷 過年哀愁
林輝:誰要為老北京城的消失負全責?
北京城七大怪異地點的傳說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