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山水杭州訪文史

組圖:江山與風月 最憶是西湖

作者:任采真
font print 人氣: 669
【字號】    
   標籤: tags: , , ,

西湖美景 名城山水

西湖所在古都杭州,是中國的六大古都之一、中國的歷史名城,古來有「臨安」、「錢塘」、「武林」的名稱,古都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成就歷史文化名城,杭州素有「東南佛國」、「山水名城」、「中國茶都」、「絲綢之府」等展現豐富傳統人文特色的稱號。 可想見在這裡曾有多少佛國勝地、江山名城、豐鄉富郡的建築風華!而西湖本身的湖光山色更是隨著每天的朝陽夕日的起落,敷賦名城多樣貌的奇美瑰麗神采。

名城西湖 名人山水

西湖在秦代是錢塘江的一個灣,由於南北兩山山土沖刷沈積和河流葑草泥沙的淤積而阻塞成內湖。葑草和淤泥淤塞西湖在歷代都是嚴重問題。西湖在歷代經歷多次疏濬治水的大工程。唐宋兩代兩位文士名臣,白居易和蘇東坡都在杭州當過地方官,都是主持疏濬西湖的重要人士。他們留下白公堤和蘇堤和許多著名的詠西湖詩歌,流傳千古,蕩氣迴腸,在西湖天然的靈秀空濛之外,增添多彩綺思。

蘇軾有〈飲湖上初晴後雨〉詩(作於神宗熙寧六年,公元1073):

水光瀲艷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

蘇軾此詩描繪西湖風貌萬千,晴雨時分各有綺美、奇美,「淡妝濃抹總相宜」,以美人西子比喻西湖,使西湖的幽緻麗景更是家喻戶曉了。

白居易愛煞杭州西湖

唐時西湖名稱錢塘湖。最早以「西湖」代稱「錢塘湖」的是白居易,他也是魂縈夢繫流連杭州江山、西湖風月的典型。

白居易在長慶年間(公元821年-824年)任杭州刺史三年,迷上杭州、西湖的景緻,公元825年他調任蘇州刺史時,悵悵然在杭州只得有三年時光。白居易在〈寄題餘杭郡樓兼呈裴使君〉一詩中,自敘宦遊三十春秋最愛江山風月是杭州:


官歷二十政,宦遊三十秋。江山與風月,最憶是杭州。

他又在〈杭州回舫〉、〈江南憶〉中,回憶江南時光,最是牽牽戀戀的、不能忘懷的猶是杭州江山、西湖風月:


自別錢塘山水後,不多飲酒懶吟詩。欲將此意憑回棹,報與西湖風月知。

(〈杭州回舫〉)


憶江南,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

(〈憶江南〉)

湖不醉人人自醉!古來西湖之幽之勝,在詩人心中明現。借景入詩,詩益景麗,西湖的典故重重增敷,仍然麗質自在。

西湖十景 皇寵加持

千年前西湖就有「西湖十景」名勝,分布在杭州西湖周圍。「西湖十景」的稱呼最早見於南宋的山水畫。後來朝代的更迭中也有了增衍。清朝的聖君康熙皇帝曾多次南巡到杭州,除促進了杭州的整治和建設,也使得西湖十景的經典地位不可取替。

康熙皇帝一生六次南巡,五次駐蹕在杭州靈隱山。

他遊覽杭州時給「西湖十景」題字。當時還沒有定點的「雙峰插雲」和「平湖秋月」兩景,從此固定了觀賞點。地方官因此為題字而建亭立碑。當時,康熙為「兩峰插雲」改名「雙峰插雲」留一段佳話。­乾隆皇帝六次到杭州遊覽,為「西湖十景」題詩勒石。這些史蹟,讓「西湖十景」在中國的名城山水中印象鮮明。
­
西湖十景在清朝後代增加到十八景,甚至有人傳二十四景;今人在30年前又增選了「新西湖十景」。杭州山外山、西湖景外景,儘管景緻多麗,仍然以南宋所傳的十景為核心,呈現西湖自古以來沐浴晴光雨絲中的霞披風華。

遊走「西湖十景」一圈,從西北角順時針方向,依次是:

雙峰插雲,麴院風荷,蘇堤春曉,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柳浪聞鶯,雷峰夕照,南屏晚鍾,花港觀魚,三潭印月。

乾隆年間,有杭州人翟灝、翟瀚兄弟合著《湖山便覽》一書,這是杭州最早的導遊書籍。該書中所載西湖的遊覽景點就有一千又十六處,反映了西湖的美景處處,曲迴處、晴雨時,都讓人方寸流連。

13世紀時來到中國的義大利人、聞名的旅行家馬可‧波羅盛讚杭州是「天城」,是「世界上最美麗華貴」的「天城」!杭州、西湖,天上人間乎!想要多了解中國歷史、神傳文化,不妨從山水名城開始;想看中國的山水園林、人文薈萃交織的美景,又怎能忘了杭州西湖呢!
@*#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雷峰夕照是西湖十景之一。地處西湖南岸南屏山支脈的夕照山上,舊有一座八面五層的磚塔,系975年吳越國王錢弘為慶賀妃子黃氏得子而建,俗稱黃妃塔。因塔在西關外,也叫西關磚塔。後人又因塔在雷峰的小山上,改稱「雷峰塔」。夕陽西照時,塔影橫空,金碧輝煌,「雷峰夕照」由此得名。
  • 蘇軾學識淵博,才情卓絕,在二十二歲時中進士,他的文章如行雲流水般的暢達明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一生充滿著傳奇色彩,也許正是一段前世今生的因緣。
  •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是古往今來人們對杭州的讚美
  • 熙寧十年秋,彭城大水,雲龍山人張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遷於故居之東,東山之麓。升高而望,得異境焉,作亭於其上。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獨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是當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
  • 白居易(公元772-846),字樂天,是緊接盛唐以後有名的大詩人。他的詩語言通俗、明白流暢,在風格上自成一體(世稱「元白體」)。他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繼承《詩經》「風雅比興」的傳統。《與元九書》為其詩論綱領,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文獻。 他長於各種詩體,特別是敘事長詩,其中《長恨歌》和《琵琶行》是其代表作,而《長恨歌》則被詩評家譽為千古絕唱。
  • 「問劉十九是白居易膾炙人口的名詩之一。這首詩紙短情長,詞句含蓄簡練,品味起來卻情味盎然,整首詩明亮而溫暖,真是一篇耐人尋味的佳品啊!
  • 董邦達是具有雙重身份的一位官員和畫家, 生於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十七歲中秀才,雍正十一年進士,乾隆二年散館授編修,官至禮部尚書,賜紫禁城騎馬,卒於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諡文恪. 他為人正直,博學多才,深受乾隆信任,參與編修《石渠寶笈》、《秘殿珠林》、《西清古鑒》諸書; 並充任皇帝日講起居注官,南書房侍讀學士,經筵講授官,翰林院掌院學士等職,一生仕途顯赫,是皇帝倚重的良臣; 藝術上,他書、畫,篆、隸皆得古法,工山水, 遠師 “元四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近學“清初四王”(王時敏、王鑒、王翬、王原祁)。取法元人枯筆,蒼逸古厚,風格在婁東、虞山派之間,是當時一代名家,與董源、董其昌合稱"古今三董"。
  • 宋一代宗師蘇軾,他的詩詞、散文、書法,世稱「三絕」。而他性情淡泊,性格灑脫,虛懷大度,屢處逆境卻不改忠君愛民,甘為蒼生造福的高古風範,更引歷代文人士大夫競相折腰。
  • 樓榭環水湖心佇 遠眺南高北高峰 群山列翠波瀲灩 登閣憑眺心空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