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無遠弗屆:韓國篇

【文史】韓劇《海神》人物原型張保皋

皇甫容
font print 人氣: 1255
【字號】    
   標籤: tags: ,

在今天的中國山東省榮成市有一座佛教禪院——赤山法華院,這是韓國遊客到山東的必遊景點。院中建有一座15米高的紀念塔和一座戎裝塑像。這座高大的雕像的主人是被稱為「海洋貿易之王」的新羅義商——張保皋。在中韓的文化交流中,他是不可不提的舉足輕重的人物之一。

文獻、傳說中的海上貿易之王

張保皋,新羅名將,出身平民家庭。他於唐憲宗二年(公元807年)來到大唐從軍,因武藝超群,平定叛亂有功,被提升為武寧軍小將。張保皋退役後來到了赤山浦(今威海榮成石島灣)。當時赤山浦一帶有很多新羅人居住,大多信佛。唐穆宗四年(公元824年),張保皋徵得大唐的允許,在赤山建立了一座寺院。寺院建成後,由於請來的第一批僧人屬天台宗,誦讀的是《法華經》,因此寺院命名為「赤山法華院」。
唐文宗太和二年(公元828年)張保皋回到新羅,覲見興德大王。在韓國的傳說中,張保皋覲見興德王時,贈給王的禮物包括白居易的詩《續座右銘》:
千里始足下,
高山起微塵;
吾道亦如此,
行之貴如新。(節錄)

當時白居易的詩在新羅王室貴族中非常流行。大唐詩人白居易的文集《白氏長慶集》在824年出版。據傳當時新羅商人受宰相之托,每現白居易的作品,都要不惜重金予以購買,以百金換一篇。有人推測,這裡的新羅商人,很可能就是指以張保皋為首的新羅商團。

張保皋奏請興德王:「遍中國以新羅人為奴婢,願得鎮清海、新羅海路之要,使賊不得掠人西去。」除此之外,他們之間的一席對話也成為韓國坊間的美談。張保皋講到,傳說佛陀住世時,曾問過一個年輕人,問他為甚麼那麼喜歡大海?年輕人說出了八個理由,世間的大江大河都會流向大海,和大海融為一體,看到大海,就能忘記自私自利寫就的自我。因大海的心胸寬廣深遠,所以蘊藏著無數寶藏,大海起伏的潮水永遠不會背叛;海納百川,大海裡有無以計數的生靈,卻不會彼此排擠對方。

史載,興德王「神謀決斷」,當他聽到出身卑微的張保皋講述的這番話,當時就明白了他的心境。因此興德王衝破當時森嚴的等級制度,賦予張保皋「清海鎮大使」的封號,並授予他剿除海盜的全權。自此,張保皋以清海鎮為總部,招募周圍島民組成一支軍隊,迅速蕩平了多股海盜勢力。很快,海盜掠賣人口的現象被杜絕,「海上無鬻新羅人者」,張保皋在新羅聲名鵲起,成為民族英雄。
剿除海盜的同時,張保皋也開闢了連接中、韓、日的海上貿易通道。蕩除海盜後,張保皋隨即組建了龐大的船隊,往返新羅與中、日三國之間,進行海運和商業貿易。海盜禁絕、海路暢通,海上貿易自然發展得很快。張保皋還經營造船業,對外出租船隻、水手等。出租的水手和工匠隨著商船最遠到達阿拉伯等地。

大唐著名詩人杜牧在《樊川文集》中轉錄了張保皋的事跡。一千多年前,杜牧為遠在新羅的張保皋寫下傳記時,一定想不到千年之後,有人會坐在電腦前閱讀他的作品,遠隔時空追逐著他的文字留下的見證。

韓劇《海神》詮釋的寬恕

歲月的長河漸漸沖淡歷史的痕跡,曾經叱咤風雲的英雄人物也漸漸被忘卻,一部韓劇《海神》對張保皋的還原和塑造,使人又重新想起那海上之王曾經波瀾壯闊的一生。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一句話概括了幾乎所有明君、勇將的成功之路。保留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韓國,在《海神》中,也把這一精神演繹的淋漓盡致。 劇中的張保皋久經磨難,他從奴隸到朝廷大員;從雜工到巨商;從格鬥士到勇將,在這些幾乎是兩個極致的人生角色中,通過忍辱磨礪,他一次次昇華,最終擔起上天交與他的重任。

千年時光,點滴文獻記載,現實中我們無法還原這位「海神」之全部,不過韓劇戲說的空間、架構的情節,或許更能滿足電子時代人們對歷史人物的幻想。

《海神》對張保皋的刻畫厚實而又細緻,劇中的張保皋屢遭奸人陷害,而他以生命的代價,義無反顧地走在他所認定的路上,就算遭人背叛,也不會改變信念,即使賠上性命,被迫捲入危險的戰爭,他也不會向惡勢力妥協,一如既往地堅持到最後。

因為他知道,如果在一件事上妥協,就會不斷地在更多的事上妥協。妥協意味著在否定自己過去的人生,背叛跟隨他的人。雖然一生只結善緣是件很困難的事,如果能阻止惡緣的延續,化解是非恩怨交織的情網,他願意原諒和寬恕曾經千方百計傷害他的人,包括造成他父親死亡的海盜閻長。

上蒼的造化何等玄妙。在造就生命時,也賦予了生命博大的寬容。因為寬容,他將人生中的磨難帶給自己的絕望,一一轉化成可以滋潤芸芸眾生心田的希望。

或許,正因他的寬仁堅韌,譜寫了這段輝煌的歷史篇章,上天在磨礪他的心志時,也賦予他創建海上貿易新秩序的使命,連接大唐、新羅和日本,牽起波斯、大食等國,為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鋪下一條通暢的陽光大道。

新羅明神的傳說

公元858年6月,日本僧人智證大師搭乘渤海國商人李延孝的商船從唐朝回日本。途中,遭遇風暴襲擊。危難之際,僧人跪在船上,向神明祈求平安。

據《圓城寺龍華會緣記》的記載,在智證大師祈禱時,海上出現一位老翁對他說,他是新羅明神。從現在起要護持佛法,並保護他從唐朝帶回的經文。同時,明神指點他建造三井寺,把佛經置於寺中。
因新羅明神的庇護,商船有驚無險地度過大風大浪,由智證攜帶的411卷經書也完好無損地傳入日本。而這一守護神的原型,經由韓國學者崔仁浩的推測考證,正是一千二百多年前的新羅義商——張保皋。智證大師平安回到日本後,請畫師繪出他親眼所見的新羅明神坐像。在今天日本的三井寺,至今保存著「新羅明神坐像」木雕和畫像,這幾件藝術品成為日本的頂級國寶。

日本傳奇武士新羅三郎

因此機緣,日本開始了對新羅明神的敬仰。日本「武士之父」源賴義曾在新羅善神堂為13歲的兒子源義光舉行成人儀式,並為其改名為新羅三郎,祈求以新羅明神作為守護神。
新羅三郎是日本頗具傳奇色彩的武士,他一生征戰平定清原叛軍,晚年在新羅善神堂附近的金光院削髮為僧,一心念佛致力修行。三郎閒暇時愛好吹笙,據說他吹笙時,連天上的鳥都會停下來聆聽,就連夜空的烏雲也會悄然散開,露出柔和的月光。

作為現代人,我們無法穿越千年時光去探究這些傳奇故事的來龍去脈,不過,一些飽含傳統味道的韓國歷史劇,還是可以帶我們回到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去一窺那裡的人們是如何熱愛並吸收中土傳過去的神傳文化的。

中國自古被稱為神州,一個用大量的佛道神傳說、經典文集等神傳文化締結成的國度,有著讓我們所有華裔都為之驕傲的五千年文明。冥冥中似乎有我們看不見的力量,或許是天意的安排,在恰當時期出現恰當的人選,用各種方式將神給的文明傳得更廣。日本傳統文化也好,韓國傳統文化也好,細細推究起來,我們仿佛都能看到從中折射出的昔日中土文化的風采。@#

(點閱中華文化無遠弗屆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海神》張保皋,生于公元790年。公元807年,當時新羅人(今韓國)張保皋應徵加入唐朝軍隊,因武藝超群,作戰勇敢,深受大唐將士的愛戴。那時,與韓國一衣帶水的石島灣眾多村庄居住的新羅人,幾乎人人信仰佛教,為了家鄉人的精神寄托,張保皋徵得唐政府的同意,于唐穆宗四年(公元824年),在赤山浦(今石島灣)建立禪院。因建院時僧人誦讀《法華經》,故取名「法華院」。
  • 歷史劇引領道德的重責大任
  • 此劇的名稱之所以取名為《海神》,是因為主人公張保皋為救助朝鮮新羅時期在奸商、惡霸、權貴與海盜的多重苦難中痛苦不堪的百姓,為解脫百姓的苦難造福民眾,他懷抱建立海上國際貿易網的偉大夢想,不畏艱險、剿除海盜、抵制奸商權貴的壓迫,以寬大無私的胸懷為後人樹立了一個德才兼備、有膽有識、以民族大義為重的偉大商人的典範,是商場上的民族英雄。由於他的身影頻頻出現在大海,也由於他的命運、夢想與大海息息相關,更因為他的心胸與人格在與惡勢力的較量中變得剛正不阿、寬廣無私,他在人們的心目中被昇華到了神的高度,也就是說,他的人格在劇中被定位在神的高度。
  •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這句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想必很多人都能夠脫口而出。這幾乎成為明君、大將、高德之士成就的必經之路。中國歷史上,韓信受辱於胯下,因他的大忍之心,不僅成為劉邦的大將軍,也成為大漢的社稷重臣。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深遠的韓國,在其歷史中也能找到很多名家名士忍辱成就大業的故事,被稱為「世界歷史上卓著的海洋貿易之王」的新羅義商——張保皋,就是其中之一。
  • 今天的日本保存著大量的盛唐文化;而在韓國保留著不少的明朝文化。
  • 公元574年,聖德太子出生在動盪不安的時期。他的父母是蘇我族(Soga clan)國王與王后,為保護王室瀝盡心血。聖德太子出生時,當時的日本文化還未完全形成。
  • 大唐太宗貞觀年間,文治武功蓋世,盛世文明垂範天下,唐朝文化、禮儀、律典、文物制度皆被四夷爭相效仿採納,以沐中土華風為榮。大唐都城長安也成為各國使臣、留學生、僧侶彙集的國際都市。
  • 「韓流」(Hallyu)來襲風靡亞洲,觀眾也通過韓語影視劇,領略到其中的中國元素,比如漢字、建築、服飾、禮儀等等。在韓國古裝劇中,常會看到大幅的漢字書法高掛在宮廷、貴族、士族家中,劇中出現的古代書籍、書信和密旨等也多是用漢字寫成。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