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篇(17)

【故國神遊】安樂窩中堯夫隱 太極圖開道也儒

作者:宋紫鳳

邵雍的另一部巨著《梅花詩》更是一部蘊涵真機的心血之作。(大紀元合成圖)

font print 人氣: 1350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中國文化是以道家文化為本位的,雖然歷史上曾出現韓愈、柳開、石介等以維護儒家道統而自任的大儒,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儒學無論從其發源或其發展中,都是不能脫離道家而自成體系的。然而,這並非只是單純學術上的論辯,而是有其深刻原因的。蓋因中華五千年文化是神傳文化,故而中華五千年文化中的神性,永遠是一種文明成就所以能夠成立的根本。並且,越是神性具足的文明成就,越具有更為長遠的生命力,更為廣大之影響力。而儒家學說之生命力,正在於它有了道家文化作依託,從而成為神傳文明在人間之延續,這一點,北宋大儒邵雍其人其學即是一個很好的佐證。

當日,陳摶老祖跨鶴仙去四十年後,他的《易》與《太極圖》三傳而至李挺之。道家師父有所教授,往往是師父找徒弟,而此時,李挺之也正在物色一位道德深厚、足以傳其所學之人。命運使然,當李挺之來到了蘇門山百源之上,推開那一扇矮小的門,看到一個青年席地而坐,聚書左右,手持一卷時,他立刻認出,這就是他要尋找的絕學傳人——邵雍。

北宋五子之一邵雍,字堯夫,自號安樂先生,諡號康節,他是宋初的一位大儒,他被尊為宋朝理學之開山,他的學問被稱為「象數理學」,然而他的生平與著作卻統統被收入道藏,蓋因他的儒學成就中無處不閃現著道家的智慧,而他所做的事簡而言之,就是援道入儒。

回顧邵雍的求學歷程,即與常人不同。他青年時曾自雄其才,銳意科舉,於書無所不讀,刻苦勱學竟至寒不爐、暑不扇。一日突然廢書而嘆「昔人尚友於古,而吾獨未及四方。」於是開始雲遊,當他走吳適楚,又經過了齊魯宋鄭之後,感慨說道:「道在是矣」,於是浩然而歸。不過,當他遇到李挺之以後,人生的方向發生了轉變,從儒學的研究,轉而研究物理之學、性命之學,又融會貫通專研陳摶老祖所傳下的《太極圖》與《易》。不過陳摶所傳之《易》有些特別,不以文字解說,只有圖象以寓陰陽之數與卦之生變。邵雍將《易》寫於紙上,貼之滿壁,日夜對之,曾三年不設床榻,晝夜危坐以靜思。

不過,這些都是邵雍到洛陽以前的事了。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邵雍來到洛陽定居。在這裡,他講學著書,成家立業,然而,無論際遇如何,邵雍總能以一種知天順命的閒適態度去從容相對。

他暫居天宮寺時,日與僧人相處,卻悟出了「道不遠於人,乾坤只在身」的道理,一如佛門所謂「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後來他搬去履道坊西、天慶觀東的一處蓬蓽環堵不避風雨的陋室中,卻悠然自適地一邊躬耕隴畝,一邊交通王侯。

45歲這年,邵雍喜得貴子,自然也如普天下的父母一樣,希望兒女成器,不過,知命順天的邵雍卻欣然寫下:「我欲願汝成大賢,未知天意肯從否?」

52歲這年,一些達官貴人為他慷慨解囊,在天宮寺西、天津橋南購築新居。邵雍亦欣然受之,名之安樂窩,從此讀書燕居其下,旦則焚香獨坐,晡時小酌,微醺即止,自號安樂先生。 ——樂天知命的人,可以活得如流水般曉暢通達,無滯無礙。

邵雍平易近人的風度,人人得而見之,而他學究天人的智慧,卻不是人人都能理解。所以他諸多的玄之又玄的故事,幾令時人仰之若神。

一日邵雍與客散步天津橋上,忽聞杜鵑啼聲,於是慘然不樂道:「洛陽本無杜鵑,今日才有。不三五年,皇上將用南方人為相,專務變更。天下自此多事矣。」旁人問他何以知之,邵雍為之解說:「天下將治,地氣自北而南;將亂,自南而北。今南方地氣至矣,所以禽鳥飛類感知地氣而遷移。」其後果如邵雍所說,宋神宗啟用王安石以行熙寧變法。

在邵雍看來,天、地、人、萬物、性、命、情、理無不是一種有序的安排,彼此之間互相聯繫,有所對應,看似龐雜無解,卻無不有跡可循。邵雍的眼中,天有四時,地有四方,人有四肢,是以指節可以觀天,掌紋可以察地,天地之理具乎指掌矣。而當他把這一立體的宇宙觀再加入時間這一維度來考量時,又形成了一套天人合一的歷史觀,並由此寫出鴻篇巨著《皇極經世》,將唐虞至五代之歷史,本諸天道,質以人事,明晰人事興衰與天地消長之聯繫,所以,邵雍之史學,又絕非一般意義上的資治、紀功、諷世,更在於究天人之學。惜哉,後人多不知之,唯道史學雙司馬,誰識洛陽安樂翁。正如邵雍所說,「居洛八九歲,投心唯二三」。其實這上千年來,能與邵雍稱得上投心者,恐怕也是寥寥無幾的。

邵雍的學問雖然承傳自道家,但他最終還是援道入儒而走入儒家,所以,他沒有如一些道家人物去遁身世外,而是以更親和的姿態行走紅塵,在天下之中的洛陽,結交四方之士。達官顯貴,以之為知己,里巷百姓,呼之為家先生——這真是一種修為與境界。所以他雖未如當時的胡瑗、孫復、范仲淹,有大規模之講學辦學活動,亦未有後來「二程」、張載那樣立關學、洛學而一時廣收門徒,不過,他的學說對於後世之影響無疑是北宋五子之中最為深遠的。不僅其於易學之研究為後世學《易》者所宗之,而他天人感應的宇宙觀更為後世學者所繼承。此外,邵雍的另一部巨著《梅花詩》更是一部蘊涵真機的心血之作。其詩預見了邵雍身後一千多年之歷史,隨世事之推移,一幕幕大戲如期上演,時人才愈發看到《梅花詩》的價值。邵子《梅花詩》也真如梅花一般,歷久寒而彌香。

讚曰:
仰察天道推乘除
千古人豪是堯夫
安樂窩中曾大隱
太極圖開道也儒
@#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太宗朝太平興國八年(983年)的陽春,東京城外的金明池綠波蕩漾,其南的瓊林苑亦是春意盎然,新舉進士們雲集苑中,他們剛剛通過了殿試,又趕赴天子賜宴,這真是普天下讀書人的莫大殊榮。此刻瓊林苑的春光若有十分,這些天子門生們則占盡了七分,他們個個意氣風發,明媚如早春。
  • 巴東之地有江,江邊有亭,名曰秋風。立於秋風亭上,一川江水橫亙目前,特別是在波平浪靜的時候,獨對遠水接天,久也不覺其單調。而在這秋風亭上,曾有一位年青人,憑欄而立,望著一葉孤舟,浮在為水氣與宿霧染青的江面上,從早至晚,脫口吟道:「遠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這位年青人,就是年方弱冠的巴東縣令寇準。
  • 景德元年秋(西元1004年),遼人南侵,大戰在即。
  • 人生如酒,初釀寡味,久漸醇厚,至若醇極至清者,非有陳年之釀而不可得。只是不是每一種人生都可抵此境界,而欲抵此境界,必要有一把年紀,且要有一場經歷。
  • 茫茫大海上,風浪漸高,大宋出使高麗的官船在風浪中搖來蕩去,如一葦敗葉,似乎下一個浪頭過來,就會被埋沒浪底,船上的人驚恐萬狀。而此時呂端卻獨坐艙中,手捧一卷,憑案展讀,如坐書齋。多年以後,這位於傾危之際端坐讀書、毫無懼色的呂端成為太宗的當朝宰相、託孤重臣。而他果然不負厚望,輔佐真宗順利登基。
  • 宋仁宗慶歷年間,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將岳陽樓修葺一新,又選唐宋諸賢詩賦,或題壁,或刻石。其中最為醒目的當然還是範文正公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不過,范公之記並未記岳陽樓之形制、結構、雕樑、畫棟,而是備述洞庭之景,諸如霪雨霏霏若何,薄暮冥冥若何,春和景明若何,皓月千里若何,全文三百七十餘字,寫盡洞庭萬千氣象,卻寫不盡範文正公心中的岳陽樓之大觀。
  • 泰山的西麓,一道山澗時隱時現,在參天古木的掩映下、在嶙峋怪石的環繞中,倒映著千年的女蘿,浸潤著三十三層的諸天,似有種不可言說的靜謐。澗水淙淙,尋聲而上,得一古觀,觀中有亭,臨水高踞,有三人端身正坐讀書其間——這一幕時隔千載,卻宛然如在目前。這三個讀書人,正是被後世尊為宋初三先生的胡安定、孫明復、石守道。
  • 隨州,城南,當地大姓李氏的園宅裡,兩個孩子正讀書其間。一位是這家的少主人,另一位則是少主人的朋友——一個隨母遷居此地的窮孩子——他在這裡樂不思蜀,不是因為貪玩於這園子裡的花草奇石,也不是貪嘴於那案上常備的點心果品,而是因為這裡有令他讀之不盡的書。
  • 鐵甲騎兵,是騎士與戰馬都穿著堅固鐵甲的兵種。他們同時具備極高的防禦與攻擊能力,主要用以前線衝鋒擊破步兵之方陣,在東西方戰史上都有過輝煌戰果的紀錄。在北宋時期的遼國也有著這樣一支精銳部隊,一度讓宋軍陷入苦戰,但這支部隊最後是如何被打敗的呢?這便是在河北當地流傳千年的楊門女將大破鐵甲騎兵的傳說......
  • 傳說大禹治水留下的海眼,在江陵縣城的南門外就有一個。「海眼」有龍、各種神獸或神靈鎮守,不能輕易移動、打開,否則海水就會倒灌陸地,形成洪水災害,江陵城就發生過這樣的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