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叢談:鄭板橋畫竹的啟示

作者:莊敬
font print 人氣: 457
【字號】    
   標籤: tags: , , ,

清代著名藝術家鄭板橋,平生最擅畫竹。他在六十歲以後,談到自己學畫的經歷說:「始余畫竹,能少而不能多;既而能多矣,又不能少:此層功力,最為難也。進六十以後,始知減枝、減葉之法。蘇季子曰:『簡煉以為揣摩。』文章繪事,豈有二道? 」(《書畫鑒影》)。

鄭板橋的這段話,總結了從事文藝創作的「少——多——少」的三個發展階段。學習創作之初,由於生活不豐富,功夫較淺薄,所以常覺得沒啥可畫,寫上幾筆,便意斷辭竭,難以為繼。後來積以時日,眼界大開,生活也充實了,筆墨也酣暢了,落筆便如駿馬下坡,一發而不可收拾。這時「能多」了,卻並不一定筆筆精當。藝術水平又在不斷地提高,於是乎便產生了「削繁就簡」「以一當十」的藝術追求。這時就「 苦不能少」了。

一片森林,亂砍亂伐,會破壞掉這座森林;一篇作品.亂削亂刪,也會糟踏掉藝術。 所以,由少到多,固然不易;而由多返少,更為難事!鄭板橋說他在六十歲以後,「始知減枝、減葉之法」,這位藝術家追求藝術創作的精純,付出了幾多辛勞啊!

果然,他的辛勤沒有白費,他終於能夠「以少勝多」了。有一次,他畫一枝竹,僅十五片葉,畫面簡潔,別具匠心。他在這幅畫上,題詩道:「敢云少少許,勝人多多許 。努力作秋聲,瑤窗弄風雨!」(見《鄭板橋集》)他為自己實現了「少一一多一一少 」的藝術追求,而喜溢筆端。

鄭板橋畫竹的經歷,給了我們一個生動的啟示:文學藝術作品的高下,主要的不是取決於篇幅的長短,筆墨的多少;而是在於作品本身的質量如何。筆墨精煉、意蘊豐厚的作品,比那種冗長寡味、大而無當的作品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昔人有書戲院的一副對聯,曰:「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萬雄兵。」文學藝術作品,正應該有這種「以一當十」,「以少總多」的表現能力。
有一個詩人講過:「天才就是汗水,藝術就是把三行刪去兩行。」被中共迫害致死的著名作家老舍,喜歡引用的一句俗話是:「寧吃鮮桃一口,不吃爛杏一筐。」由此可見,「少而精」確是文學藝術的高境。

現在,我們看到有的作者,下筆伊始,動輒萬言,粗看則洋洋灑灑,頗為壯觀;細讀則枝枝蔓蔓,甚覺草率。喜長不喜短,求數不求質。循此繼步,勢必遠離坦途;以此求藝,何異南轅北轍?在這種情況下,鄭板橋的畫竹,當能給我們一些有益的啟示吧?

下邊請讀者欣賞一首寫得非常精要的超短詩——

標題:《霧》 作者:佚名

詩全文: 你能永遠遮住一切嗎?!!!

【品賞】
這是一首「超微型」的詩,只有一句,但內涵卻十分豐富。指寫的對象是「霧」,大霧漫天,看樣子,霧似乎是魔力無邊。然而,它在「時間」上,卻無法永遠逞威;在「空間」上,也不能「遮住一切」。

收起你們的「霧」吧!事物的本來面目,遲早總會還原!明乎此理,誰也不要去當「現代蚩尤」及其追隨者。古代的蚩尤,能作五里霧,而今安在哉? @#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回文平仄須定格 平聲韻目早選定 以韻做句平聲起 句句有韻兩面能
  • 對許多人而言,踏出校園之後,似乎就和寫作脫離關係了。其實不然,幾乎每個上班族每天都要寫或多或少的東西,像是發送回覆電子郵件、撰寫商業企劃案、商務通訊或是寫寫臉書等等。
  • 教師想要進行閱讀感想教學,可以教導孩子依照下列方向進行思考。首先,是文章的人物,人物的遭遇決定了文章的走向......
  • 105學年度大學學測22日登場,第一科考國文,試卷屬難易適中。引導寫作以「我看歪腰郵筒」為題。國文補教老師唐文認為這是暫時性的話題,無法引發思考力或思辯性;尤其去年發生的時事議題多,例如時代力量崛起、總統大選、死刑等議題,都可以讓考生深入分析的題目。這次考題可能出現城鄉差距問題,沒關注此事的考生會吃虧,題目好寫但不易深入。
  • 語言訓練測驗中心(LTTC)今年首辦小學英檢,有6000多人報考,測驗結果顯示英語寫作能力表現較弱。
  • 多讀多寫,應是古往今來著名作家取得成就的經驗之談。北宋歐陽修曾說:「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也。」
  • 不過,無論如何,讀書與寫作二者之間的關係,還是密切的。一方面固然有借鑒的作用,而另一方面,還有繼承別人的知識和經驗,讀書明理的作用。
  • 畫鷹豈能似木雞, 靜態寫真亦何奇? 須知丹青可貴處, 不在一毛共片羽!
  • 恰似音韻悠揚的笙簫聲裡,間或傳出戰鼓的隆隆;清雅溫柔的琴瑟音中,時而傳來洪鐘的嗡嗡!——噫!這就是「笙簫夾鼓,琴瑟間鐘」。我們的文學藝術作品,多麼需要有這種相反相成的勝境啊!
  • 歌德很欣賞德國畫家魯斯的動物畫。有一回,他拿出了自己珍藏的魯斯的版畫冊,裡面畫的是各種各樣的羊。這些羊,在不同的情境中,現出不同的姿態:那含情的面孔,那捲曲的羊毛,都畫得維妙維肖,逼真動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