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蘭亭詩序》賞析

作者:明珠
《蘭亭序》摹本。傳世的歷代摹本中,最傳神的當屬唐人馮承素的「神龍本」。(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0288
【字號】    
   標籤: tags: , , ,

王羲之的《蘭亭詩序》也稱為《蘭亭序》、《蘭亭集序》、《蘭亭前序》、《蘭亭禊帖》等名稱,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貞觀年間,唐太宗得到了王羲之《蘭亭詩序》真本後,倍加珍視。並敕令馮承素、趙模等人鉤摹數本,以賜近臣。《蘭亭詩序》真本唐代以後就已經失傳,而從唐代流傳至今被公認最好的摹本為馮承素所作,因卷首有唐中宗李顯神龍年號小印,故又稱「神龍摹本」。(如圖)卷前隔界有「唐摹蘭亭」四字;引首處有清.乾隆皇帝御題「晉唐心印」四字。《晉書.王羲之傳》中記載了《蘭亭詩序》的全文。

王羲之是唐太宗最推崇的書法家。貞觀二十年(西元646年),唐太宗詔令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等人編修《晉書》,並在《晉書.王羲之傳》中御撰了史論。唐太宗贊曰:所以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大意:因此而詳細察看、精心研習古今之名家翰墨,能達到盡善盡美程度的,只有王羲之一人啊!觀摩他書法中一點一捺之精巧,裁製架構之奇妙,有若雲煙之瀰漫、珠露之凝結;其形狀若斷實連,如鳳舞似龍盤;其筆勢看似傾斜其實端正。令人反覆欣賞而不覺得疲倦,覽閱良久卻無法看出王羲之的書法起源何處;讓我心中仰慕而效仿的書法家,只此一人而已。其他的一些人,不值一提罷了。)

《晉書.王羲之傳》記載了《蘭亭詩序》寫作之緣由:

羲之雅好服食養性,不樂在京師,初渡浙江,便有終焉之志。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謝安未仕時亦居焉。孫綽、李充、許詢、支遁等皆以文義冠世,並築室東土,與羲之同好。嘗與同志宴集於會稽山陰之蘭亭,羲之自為之序以申其志,曰:

這段文字的大意是:王羲之平素喜好道家的服藥煉丹及修身養性,他不喜歡住在京師(建康),初次來到浙江,便有終老於此地的意向。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市西南之蘭渚山)景色秀美、山水清幽,高人韻士多居住於此地,謝安還沒當官時也住在這裡。孫綽、李充、許詢、支遁等人皆以文章聞名於世,並在這建有住宅,他們都與王羲之有共同的志趣愛好。王羲之曾與同道好友幾十人宴集於會稽山北的蘭亭(傳說春秋時越王勾踐曾在此種植蘭草,漢時設驛亭,故名),王羲之親自為眾人寫的詩集作序言,並以此抒發自己的感慨,曰:

以下分段註釋及翻譯大概意思,《蘭亭詩序》正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脩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脩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附註1]

大意:永和九年,癸丑年暮春三月的初三日,上巳節,大家在會稽山北的蘭亭聚會,因為這一天人們有洗濯祓除宿垢的習俗。當地有名望的賢德之士無論老少,都聚集於此。此地有崇山峻嶺,茂密的樹林和修長的翠竹,又有湍激而清澈的流水交相環繞左右,大家列坐於流水旁,以流觴曲水的方式飲酒,雖然沒有音樂助興,但是,喝一杯酒,詠一首詩,也足夠大家暢快的表達出各自幽雅的情懷。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大意:這一日,天色明朗,氣候清和,柔柔的輕風,蕩滌著心扉。抬頭遙望宇宙之大,低頭俯視人間物種之繁盛,這樣縱目觀覽,敞開胸懷,全身心的沉浸在大自然的奧妙之中,多麼快樂啊!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蹔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係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迹,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脩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附註2]

大意: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在這短暫的一生之中,有的因為抱負相同,能夠在一室之中晤會切磋。有的卻因為信仰理念之殊異,各自超脫於世俗之外(喻出家修道)。雖然不同的人對得失的看法各不相同,但有的人能保持靜心不被名利所誘惑,有的人卻動心了。那些容易被世俗中名利所誘惑的人,暫時得到一點好處,就沾沾自喜,卻不知道他的壽命已經快要到了。即使有一天,他厭倦了他所得到的東西(指常人的名利情),可是事過境遷,(他真正失去的那一切也彌補不回來了)只能感慨而已。其實,人所喜歡執著的那些東西(包括人間美景),在另外空間裡看來,低頭及抬頭的瞬間,(人類所執著的東西)都成了遺蹟,有的人至今還不能有所感觸或領悟。何況人的壽命都是天定的,終有走到盡頭的一天。古人說,超脫生死的事情是件大事,豈不令人痛惜啊!(言外之意:做人的目的就是修煉,返本歸真,從而超脫生死。可是有的人執著於常人的名利情,失去了修道的機緣,無法超脫生死,真是令人痛惜!)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附註3]

大意:每當看到前人發出感慨的緣由,與我的感慨如符契般吻合,未嘗不對著前人的文章而哀傷悲嘆,心裡也不明白有的人為甚麼會這樣執迷不悟(此處指的是上一段文字所表達的:有的人執著與常人的名利情而失去了修道的機緣。在這方面古人早就有和王羲之一樣的提醒,但有的人還是不悟,不知道做人的目的是甚麼)。雖然也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有點荒誕,把長壽和短命等同也有些無稽,然而以後的人看待今天,不過也就像今天的人看待前人一樣罷了,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記下參加這次聚會的人,抄錄了他們的詩作。儘管時代不同情況不同,但人們的興致卻是一樣的,後代的讀者也將對這些詩作有所感慨。

從以上對《蘭亭詩序》的賞析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王羲之的那一番感慨,其實也是在寫給現在社會的一些人看的。有的人已經不知道做人的根本目的是甚麼了,在常人社會中,迷失了本性,在名、利、情的誘惑下隨波逐流,「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不止是王羲之覺得悲哀,筆者在賞讀《蘭亭詩序》後,「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

[附註1] 「永和」為晉穆帝司馬聃年號,永和九年即西元353年,癸丑年的三月初三上巳節。中國古代習俗,每逢夏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國.魏以後定為夏曆三月初三日,見《晉書.卷二十一.禮志下》),人們於水邊相聚宴飲,認為可祓除不祥,古人稱為「修禊」。據《後漢書.志第四.禮儀》記載:「是月上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為大潔。」東晉時期,人們於環曲的水流旁宴集,在水的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順流而下,杯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取飲,此舉稱為「流觴曲水」。

[附註2]「俯仰一世」,低頭與抬頭之間,人的一生已經過去了。宇宙之大,奧妙無窮,比人更高級的生命,也就是人類所說的天上的神,他們所處的空間,時間的概念跟人類這個空間的時間概念完全不同。他們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人類空間的一切,包括人的思維過程。在他們的俯仰之間,某個人的一生已經走完了。所以過去有一句話「天上方一日,地上已千年。」也許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吧。「悟言」,悟,領悟、覺悟;悟又通晤。所以「悟言」指在學問上或在修佛修道上相互切磋。

「放浪形骸」,「放浪」即不受約束;「形骸」即人的軀體。人的軀體行為不受古代道德禮儀的約束,指的是那些避世獨修的道人,他們脫俗於世俗之外,在深山老林裡或山洞裡獨修。

[附註3]契,指的是符契或符節;古代符信之一種。以金玉竹木等製成,上刻文字,分為兩半,使用時以兩半相合為驗。「一契」,謂符契相合為一;本文借指全部吻合。「一死生」、「齊彭殤」都是莊子學說中提到的。@*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音:系)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 天賜連甍盡解頤,慈輝玉殿佇雍熙。
    萬方德化開疆域,千載風流到禮儀。
    穆穆圓丘馨饗帝,乾乾睿相境希夷。
    中華鏟滅紅魔日,盼見古都全盛時。
  • 不愛江南五月花
    只緣邪氣玷芳華
    行看三尺倚天劍
    斬滅紅魔淨我家
  • 恰似芙蕖含露綻
    天香濃郁寰中散
    引領流風歸至善
    雲韶伴
    長空萬里清暉璨

    寶袜纖腰翩旋轉
    雄姿掣電兒郎健
    探海翻身原地串
    勤歷練
    洪揚神韻奇功建

  • 王維的這種寫作手法就是先聲奪人,人未至而聲先到。這也說明了作者善於捕捉場景來表現自己所要表達的意境……
  • 關雎不亂偶而居且勤勞,用以教化人,要求傾慕中的男女和結婚後的夫妻必須感情專一、勤勞……
  • 通過學習《詩經》也能大致的了解一些中醫的知識。因為過去讀書人不是每個都能在朝為官,即使不能為朝廷出力的,在鄉中也能根據所學的知識,服務於民眾,行善積德。
  • 本詩用「比」來起「興」,「采采卷耳」象徵著天下百姓;而卷耳的嫩葉象徵賢人或賢臣……
  • 經歷兩年多的戰亂,京都失而復得,朝廷百官能夠與各國使者聚在一起重新到大明宮朝覲天子……
  • 這神奇的詩篇,可說是一首預言詩。告訴人們當社會出現某種現象時,該如何應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