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賞析:〈草蟲〉

作者:明珠

(圖:小玉/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4897
【字號】    
   標籤: tags: , , ,

《詩經.國風.召南.草蟲》喓喓草蟲,趯趯阜螽。未見君子,憂心忡忡。
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見君子,憂心惙惙。
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說。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見君子,我心傷悲。
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夷。

註釋:

1. 喓喓草蟲,趯趯阜螽:喓喓,音腰;蟲子的鳴叫聲。草蟲,草螽;俗稱「蟈蟈」。趯趯,音替;跳躍貌。阜螽,音附中;俗稱「蚱蜢」。草蟲與阜螽都是蝗類的昆蟲,同類異種。

2. 未見君子,憂心忡忡:君子,本詩指的是女方將要出嫁的男方;他是召南地區諸侯國的大夫(官員),本詩中女子的娘家在周南地區的諸侯國。「憂心忡忡(音沖)」,內心憂慮不停。「憂心」與「忡忡」也可以分開來運用,都是表示「內心憂慮」之意。

3. 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亦,加強語氣的助詞;在本詩中還含有「假如、如果」的意思。既,已經如何如何、完畢、完成。見,(以婚姻之禮)相見。覯,音夠;《說文》:「覯,遇見也。」本詩應該理解為(以婚姻之禮)覯見或見面。降,音祥;放心、安心。「降」的讀音是《康熙字典》特別規定的:「凡降下之降,與降服之降,俱讀為平聲。故自漢以上之文無讀為去聲者。【詩.召南】未見君子,憂心忡忡。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這幾句詩的大意思是:假如他能以婚姻之禮對待我,假如他能跟我完成婚姻的禮儀,那我就放心了。

4.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陟,音置;登、攀登。南山,在本詩中含有兩層意思,第一指的是周南地區的山;第二指山的南面,因為古代祭祀用的草木,都必須取自山的南面,山的南面也稱為陽面。言,我想如何如何。蕨,蕨菜;古代也叫“鱉菜”,草本植物,其幼嫩葉芽經處理後可食用,亦可為助祭之供品。這一句講的是女子在路上的見聞:有人登上山的南面,說她要採摘蕨菜。

5. 未見君子,憂心惙惙:惙惙,音綽;內心憂慮。這兩句的大意是:還沒和他在婚姻禮儀中相見,內心充滿了憂慮。

6. 我心則說:說,音義同「悅」,喜悅、高興。

7. 言采其薇:薇,音微;草本植物,俗稱「野豌豆」 西晉.陸機:「山菜也,莖葉皆似小豆,蔓生。其味亦如小豆。藿(豆嫩葉)可作羹,亦可生食。今官園種之,以供宗廟祭祀。」

8. 我心則夷:夷,平和、平靜。

賞析:這是一首很奇特的詩篇,可以說在文學創作的技巧上達到了相當高深的境界。筆者在真正瞭解這首詩要表達甚麼之後,不禁為之讚歎;也被中華神傳文明的博大精深所折服。要讀懂此詩,必須先把此詩的背景故事講清楚。

根據孔穎達《毛詩正義》的註釋,這首詩是一位諸侯國大夫的妻子自述其出嫁時在去夫君家的路上的見聞以及擔憂的心情。這位新娘有可能是周南地區某諸侯國的官家之女,而新郎是召南地區某個諸侯國的大夫官員。由於當時周南地區的諸侯國已經完全接受了周文王道德禮儀的教化,而召南地區的諸侯國也開始受到影響,但禮儀制度還不夠完善,所以新郎並沒有上女方家去迎親。孔穎達《毛詩正義》疏曰:「在羔羊之致前,則朝廷之妻大夫,不越境迎女。婦人自所見,明在周也,故雲周南山。」〈羔羊〉也是《詩經.召南》中的篇名,我們後續的賞析中將會詳細介紹;孔穎達的意思是說:在周文王道德教化及執政理念還沒有完全影響到召南地區諸侯國的卿、大夫之前,整個殷商朝廷的大夫官娶妻,一般不會越境迎親(指到其它的諸侯國去迎親)。所以新娘子路上看見的景物,很明顯是在周南地區,詩中說的「陟彼南山」很明顯是周南地區的山。

其實周文王娶太姒(有莘國國君長女)時,也沒有越境迎親,而是到渭水旁,造舟為浮橋迎娶太姒。《詩經.大雅.大明》有詳細的記載。筆者認為周文王當時之所以沒有到太姒的家門口迎親,可能是考慮兩個諸侯國的習俗不完全一樣。後來,殷商被周王朝取代,禮儀制度完備和普及了,就規定接親必須上女方家門(不同的諸侯國也要求這樣[1]),且有接親的儀式,這在《禮記.昏義》和《儀禮.士昏禮》中都有詳細的記載。

那時期,由於周文王的道德教化已經在周南地區普及,所以,周南地區諸侯國的女子,從十歲開始就不能再出去玩耍了,必須在家裡跟女師學習女功、女德、禮儀,懂得如何織布製衣、如何幫助家庭祭祀等等。到十五歲,家長可以給女孩子定親,定親後,家長要給女孩子舉行及笄儀式。然後跟據雙方家庭的協商日期,在二十歲之前須嫁人[2]。

另外,女子在婚前要接受三個月的教導;或在國君的宮殿之中,或在家族的宗廟之中。主要是學習四德之具體內容及禮儀(其中就包含了結婚時的應對禮儀),學成後需舉行儀式祭告先祖[3]。

也就是說,新娘子是從周南地區的一個禮儀之邦[4],嫁到了召南地區這個道德禮儀還不完善的地區。這首詩講述的是她路上的見聞及擔憂的心情。為甚麼她會擔憂呢?

《毛詩.序》:「〈草蟲〉,大夫妻能以禮自防也。」這句話的大意是,「〈草蟲〉這首詩篇講的是大夫的妻子能用禮儀來約束自己。」言外之意是說,大夫妻子在遇到問題的時候,首先是用傳統的道德禮儀來衡量。

喓喓草蟲,趯趯阜螽。未見君子,憂心忡忡。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看到那喓喓鳴叫的草蟲,踴躍應和的阜螽;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婚姻,因為還沒有在婚禮中見到他,我憂心忡忡。如果他能用婚姻的禮儀與我相見,如果他能以禮相待與我成婚,那我就放心了。

中國古代的婚姻禮儀,是男方向女方求婚的模式。六禮也要求男方派使者上門提親,成婚的日期是男方長輩上門時跟女方家長商量好的。所以新娘子在路上看到「喓喓草蟲,趯趯阜螽」的情形時,就觸景生情,想到了自己的婚姻。

理解這首詩到底在講甚麼的關鍵,就是這個「見」和「覯」二字。兩個字的字面意思都是「見面」;可是,古人的見面和現代人的見面是完全不一樣的,即使到了清朝,兩人相見,必有禮,無禮而不見。不管是朝廷官員、讀書人、江湖漢子、小姐與閨蜜、媳婦見公婆、孩子見父母,官宦家庭夫妻倆平時見面,等等,必定是先互相行禮、問好,再說事情。根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見面禮儀,有大禮參拜的,有作揖的,有抱拳的,有行萬福禮的,等等。即使是兩位修佛的人見面,也是先合十問好,再說事情。這個中華民族最基本的見面禮儀,現在在中國大陸幾乎看不到了。古人說的「禮尚往來」,不單單只是講送禮物的那部分禮節;兩人見面,別人向您行禮,您也要回禮答謝,這也是「禮尚往來」的一種形式。

周朝時期,見面的禮儀規定就更完整和規範。整部的《儀禮》以及《禮記》都是在講不同身分的人在不同的場合應該遵從的禮儀,古人的衣食住行等所有的社會活動都包括進去了。而婚姻之禮被古人認為是禮儀中的根本[5],所以只有依禮完成的婚姻,才是被當時的主流社會承認的。

鄭玄及孔穎達在此詩的註釋中,都特別強調了「同牢而食(共牢而食)」這個婚姻禮儀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他們認為「亦既見止」所對應的就是「同牢而食」這個環節。鄭玄箋:「既見,謂已同牢而食也。」孔穎達疏曰:「亦既見君子,與之同牢而食。」

在中國古代,主流社會的家庭,娶妻的時候,婚禮中如果缺少了「同牢而食」這個步驟,那新娘子有可能當場想不開,指不定會做出甚麼事情。她會認為,男方根本沒把自己當成妻子看待,回娘家也無法跟父母交代,心裡會非常難過,她寧可被當成「出妻」當時就返回娘家,也不願待在那裡。在古人的觀念中,以禮待人,是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的心性流露。《禮記.曲禮上》:「是故聖人作(因此古代聖王制訂禮儀),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

為了各位讀者瞭解〈草蟲〉這首詩篇的內涵,筆者說一個故事,此故事發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安徽徽州地區:

建德(化名),在深圳的一家公司上班,他父親是國內一所大學中文系的教授,也是一位古文學專家。家裡給建德介紹了一位女朋友,姑娘名叫婉玲(化名),在黃山市的一家銀行上班。建德利用過年的假期及公司每年7天的年假回鄉跟對方交往了幾次,雙方都比較滿意。後來雙方家長將結婚的日期商量好了,建德又向公司請了結婚假,從深圳回老家結婚。

回家後,建德的父親說要親自給他主持婚姻的儀式,讓建德一定要按照父親的要求去做。建德心裡不以為意,不過他對父親還是非常尊重的,所以就一口答應下來。

婚禮的過程跟現在社會上也都差不多,也就是去接新娘及到酒店請親朋好友喝喜酒。當建德帶著新娘子回家時,發現客廳裡擺了一張小圓桌,上面鋪一塊紅布,圓桌邊有兩張小方凳相對。圓桌上放了兩個陶瓷的碟子,邊上各擺一雙筷子,建德的父親讓新郎新娘相對坐在圓桌邊。這時,新郎新娘及他們的朋友都笑嘻嘻的不在意,大家以為就是一個簡單的儀式,既然長輩有要求,就照著做好了。

這時,建德的父親給圍觀的親朋好友抱拳施禮,說道:「感謝各位親友來參加小兒的婚禮,今天我要按照古代『同牢而食』的儀式,給他們主持婚姻禮儀的一個重要步驟。甚麼叫『同牢而食』呢?在中國古代,特別是先秦時期,那還是以農牧業為主的社會,一般的家庭會在自己房屋附近做一個或幾個欄圈,古代叫『欄牢』,以便將放牧回來的牲畜關在裡面。家裡孩子結婚的時候,新郎新娘要吃同欄牢裡牲畜的肉。因為『民以食為天』,這就意謂著,你們結婚以後,就要依天禮,講道德,家裡吃的用的,都要你們自己辛勤工作所得,由於『牢』還諧音『勞』,是勞作、勤勞的意思。你們不能去拿別家的東西,不能非法占有別人的利益,包括屬於別人的食物。朋友之間禮尚往來或長輩的饋贈是另一回事,這是第一。第二,讓你們『同牢而食』,就要求你們夫妻倆要同甘共苦,特別是建德你這個當男人的,不能只顧你自己,不顧你的妻子和家庭。在外地工作,為人處事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得起自己結髮的妻子。」

建德的父親說這番話的時候,大家的表情都漸漸嚴肅了,沒有人再說笑,大家都靜靜的聽著,包括新郎和新娘。這時,建德的母親從廚房裡端出了一個盤子,裡面放了一塊肉(大約一兩左右),一把餐刀,建德的父親接過盤子,把它放在圓桌上,說:「這塊肉,只是用開水煮熟了,沒有放鹽,也沒有放其它調味品,現在請建德把肉平均切開,你們夫妻倆各吃一半,它還意味著,將來生活中所遇到的酸甜苦辣的事情,你們都要相互扶持,一起去面對和承擔。舉頭三尺有神明,讓神明見證你們夫妻倆的婚姻,讓神明保佑你們夫妻倆的恩義天長地久。請你們在吃之前,將各自的碟子舉過頭頂,心中默念三遍『神明尚饗』,然後再吃。」

這時,伴郎和伴娘各端出兩個裝清水的臉盆,讓新郎新娘淨手。淨手過後,建德嚴肅認真的將盤子中的肉切開,將其中一半放在新娘的碟子中,雙手舉起碟子遞給新娘,深情的說道:「婉玲,今後只要有我吃的,我一定會先給您一半;等將來我們有了孩子,您和孩子要先吃飽了,才輪到我吃。」新娘當時被感動的眼淚流了下來,接過碟子,對新郎說:「建德,您要記住今天的承諾,您安心在外地工作,要常回家看看,我在家裡會好好孝敬爸爸媽媽。」

在新婚夫妻倆吃肉的時候,建德的父親用古音,在邊上反覆唱曰:

同牢而食,貧富不易。姻緣天賜,不離不棄。
…………

從這個現代版「同牢而食」的婚禮儀式上我們也能理解到中國古代婚姻禮儀中的那份純潔和莊重。那是夫妻倆相濡以沫的承諾及對上天安排這份姻緣的感恩。故事中的新郎將來在社會中工作的時候,在遇到不屬於自己的金錢利益或女色方面的誘惑時,如果能夠想起自己在婚禮中,在上天的見證下,對妻子的承諾,拒絕金錢和女色的誘惑,他真有可能得到上天的賜福。

我們再回過來讀一下這幾句詩:「未見君子,憂心忡忡。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新娘子「憂心忡忡」的是,她嫁到那個召南地區,禮儀還不夠完備普及,男方的家庭會按正統的婚姻禮儀來對待自己嗎?「亦既見止」言外之意是指「如果他能在婚禮中與我『同牢而食』依禮相見。」

「亦既覯止」,覯,有遇見的意思。孔穎達在註釋中說:「亦既見君子,與之同牢而食(亦既見止);亦既遇君子,與之臥息於寢(亦既覯止),知其待己以禮,庶可以安父母(可以讓娘家的父母放心了),故我心之憂即降下也(我心則降)。」

在先秦時期的婚姻禮儀中,同牢禮過後,還有一個儀式後才「臥息於寢」[6]。這樣整個婚禮的儀式才算完成。這兩個步驟都依禮完成後,才表示男方對待女方「以禮見止」,「以禮覯止」。新娘子才會「我心則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見君子,憂心惙惙。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說。看到有人登上山的南面,唱著山歌,說她要採摘蕨菜。還沒有在婚禮中見到他啊!我心中充滿了擔憂。如果他能用婚姻的禮儀與我相見,如果他能以禮相待與我成婚,那我才會喜悅。

因為那個「蕨菜」可以在家庭祭祀中用到,主婦將來有可能會去採摘來當供品。所以新娘子看到有人去採蕨菜,觸景生情,引出了後面的那幾句話。希望男方能夠與自己完成純潔莊重的婚姻禮儀,這樣她心裡才會喜悅。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見君子,我心傷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夷。看到有人登上山的南面,唱著山歌,說她要採摘薇菜。還沒有在婚禮中見到他啊!我心中充滿了傷悲,因為娘家的父母此時正守著蠟燭掛念著我。如果他能用婚姻的禮儀與我相見,如果他能以禮相待與我成婚,那我才會安心。

依先秦時期的習俗,女兒出嫁離開家的時候,娘家的父母要在家裡點上蠟燭,三天不能讓燭火熄滅,以示思親之情,因為女兒也是父母親的心頭肉啊!孔穎達《毛詩正義》引用《禮記.曾子問》原文並做了說明:「〈曾子問〉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燭,思相離。』注云:『親骨肉』,是為思與女相離也。」

新娘子在去男方家的路上,看到有人在採薇菜,想到了她在娘家時也受到這方面禮儀的教導,因為將來當主婦時,祭祀用的供品也要親自去採摘。可是,又想到娘家的父母這時還守著蠟燭掛念著自己。因為,如果男方不能用婚姻禮儀對待自己,自己也只能做為「出妻」返回娘家,那又怎麼對得起娘家的父母啊!「未見君子,我心傷悲」言外之意是說:還不知道他是否會與我以禮相見,想起家中的父母此時可能正守候在蠟燭旁,我心中充滿了傷悲!

結語:〈草蟲〉這首詩篇通過描寫一位大夫妻子在出嫁去夫家路上的見聞及內心感受,來展現古代受過傳統婚姻禮儀教導的女子對神傳婚姻禮儀的敬慎重視態度。她希望自己的夫君能夠以禮相待自己,而這個「以禮相待」不是我們現代人想像的,男方必須給女方一個多麼深情的擁抱或送給女方一顆多少克拉的鑽戒。外在的東西只能使夫妻關係維繫一時,卻無法長久。

從筆者所講述的那個故事中,我們也可以明白,神傳的婚姻禮儀能夠喚回新婚夫妻本性中善良的那一面,所以新郎建德和新娘婉玲才有了發自肺腑的那一段對白。那是在上天的見證下,夫妻雙方相濡以沫的承諾及對上天安排這份姻緣的感恩。這也讓我們再一次的體會了中華神傳文明的神奇,和神佛對世人的慈悲。

此詩沒有一個字提到「禮」,卻句句都與「禮」有關。唐朝的經學大師孔穎達在《毛詩正義》〈羔羊〉這首詩篇的註疏中引用了古人說的一句話:「死義生禮」,這句話的大意是:我能夠為了『義』犧牲生命,但只要我活著,我就要按照道德禮儀去為人處事。

辭彙運用:今天我們介紹「見止」與「覯止」兩個詞的運用。這兩個詞在漢代以後的詩文中被大量的運用,它們都只是表示「見面、會面、相見」的意思。筆者估計是因為《詩經》中這樣用了,所以後來的人把「見」或「覯」說成是「見止」與「覯止」,這樣顯得語氣很文雅。例如:

《晉書.列傳第十八》:「妻子守臣,涕泣見止。」這是大臣上表給皇帝,奏章中的一句話,大意是:妻子和孩子們流著眼淚與我相見,他們守在我身旁,擔心我出問題。

《新唐書.列傳第二十八》:玄素曰:「宮中所見止婦人,不知如樊姬等可與益聖德者幾何?」樊姬的事跡見漢.劉向《列女傳.楚莊樊姬》。

唐.孟浩然《山中逢道士雲公》:「邂逅歡覯止,慇勤敘離隔。」

宋.米芾《謹以鄙詩送提舉通直使江西》:「秋水浮湘月,樽酒屢覯止。」這是北宋著名的書畫家、文學家米芾的經典詩句,〈湘月〉既是詞牌名,又表示提舉(官名)大人從湖南出差到江西,秋水浮著湖南的月亮(秋水浮湘月),惜別之情躍然紙上;還不止這些,湘月都出現在酒杯的酒水中屢屢讓我看到(樽酒屢覯止),不捨得與友人離別的情誼讓讀者感同身受。
[附註1]從《詩經.大雅.韓奕》的記載也可證實這一點:「韓侯取妻,汾王(周厲王)之甥,蹶父之子。」孔穎達疏曰:「韓侯親自迎之於彼蹶父之邑里。」「蹶父為王卿士」, 蹶父是周朝朝廷的卿士(大臣),其居住地在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南)附近,而諸侯國韓國的封地在今陝西省韓城縣附近。

[附註2]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聽從,執麻枲,治絲繭,織紝組紃,學女事以共衣服,觀於祭祀,納酒漿、籩豆、菹醢,禮相助奠。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年而嫁。聘則為妻,奔則為妾。凡女拜尚右手。(《禮記.內則》)

[附註3]是以古者婦人先嫁三月,祖禰未毀,教於公宮;祖禰既毀,教於宗室。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教成祭之,牲用魚,芼之以蘋藻,所以成婦順也。(《禮記.昏義》)

[附註4]在古漢語中,「邦」的主要意思就是表示「諸侯國」,「大邦」即「大的諸侯國」。例如,《尚書.武成》:「大邦畏其力,小邦懷其德。」孔傳:「言天下諸侯,大者畏威,小者懷德。」《詩經.大雅.大明》中:「大邦有子,俔天之妹。(有莘國國君有位女兒太姒,她善德昭美如天帝的妹妹。)」

[附註5] 敬慎重正而後親之,禮之大體,而所以成男女之別,而立夫婦之義也。男女有別,而後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後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後君臣有正。故曰:昏禮者,禮之本也。《禮記.昏義》

[附註6]主人說服於房,媵受;婦說服於室,御受。姆授巾。御衽於奧,媵衽良席在東,皆有枕,北止。主人入,親說婦之纓。燭出。《儀禮.士昏禮》@*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泰山自古以來是很有靈氣的山脈,李白在泰山上遇到仙童,並不是什麼稀奇事......
  • 宇宙中的生命是有等級的,體現在人間,人就有高低貴賤之分。因此,在中國古代有著森嚴的等級制度。什麼人該有什麼樣的享受,該用什麼樣的禮節;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對於熟讀四書五經的皇帝及文人,都很清楚。不知道禮節的人,除非終老於鄉野之間,如果出去行走社會或考取功名,說錯一句話,也可能惹來殺身之禍。
  • 五言律詩四十個字,要寫情寫景,要有內涵,能給人啟發的哲理,太難了;但詩仙卻做到了..
  • 沒有必要去為更改李白原作的人辯解他們更改後詩有多好;知道原因了再爭論是對李白的不敬..
  • 瑞彩璿宮景色殊,眾生盼主返天都。
    曾經濁世千千劫,造就清蓮萬萬株。
    為有慈悲講真相,還將坦蕩上征途。
    凡間借問誰能似?磊落翩翩大法徒。
  • 描繪了輞川如詩如畫的秋暝之景,並且展現了一位修佛之人的境界和襟懷。
  • 天賜連甍盡解頤,慈輝玉殿佇雍熙。
    萬方德化開疆域,千載風流到禮儀。
    穆穆圓丘馨饗帝,乾乾睿相境希夷。
    中華鏟滅紅魔日,盼見古都全盛時。
  • 不愛江南五月花
    只緣邪氣玷芳華
    行看三尺倚天劍
    斬滅紅魔淨我家
  • 恰似芙蕖含露綻
    天香濃郁寰中散
    引領流風歸至善
    雲韶伴
    長空萬里清暉璨

    寶袜纖腰翩旋轉
    雄姿掣電兒郎健
    探海翻身原地串
    勤歷練
    洪揚神韻奇功建

  • 王維的這種寫作手法就是先聲奪人,人未至而聲先到。這也說明了作者善於捕捉場景來表現自己所要表達的意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