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秦皇興水德 聖功被千秋

作者:柳笛
font print 人氣: 1085
【字號】    
   標籤: tags: , , ,

七月流火,十月隕蘀。火運將逝,水德漸生。天地運行有其定數,人事代謝亦如此。及至嬴秦代周,便如天降洪水,瞬息間席捲神州大地享國八百年的封建王朝。秦始皇即位二十六年之際,赫赫宗周曲終人散,赳赳大秦隨即登場,開啟了中華綿延兩千年的帝國時代。

東周末年,齊人鄒衍以「五德終始」學說行於列國,認為五行不僅是構成事物的基本元素,彼此間相生相剋,推演至人世便體現著朝代之更替與王權之興衰。而朝代之繼承者,也必須符合五行之德,才能成為上天選擇的新主,即順天意、行德政。

在華夏文明的始祖——黃帝時期,天現螾螻之祥,土德大盛。及至夏、商、周三代,人世間木、金、火德依次而興。再推演下去,能夠取代周朝的,則應是彰顯水德的新朝。縱觀中華歷史,有德之君,可創千秋功業;無德之君,僅能稱霸一時。戰國七雄並立世間,攻伐不止,最終是勤政修德的秦始皇,成為受命於天的新君,亦成開天闢地、四海統一之壯舉。

鄭國鑿渠 水德之始

水有養育生命、浸潤天地之德。先秦時代,諸子百家不約而同讚美水德:孔子觀水,大遍於諸生而無為也,似德;老子言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幾於道;管子認為,水是萬物之本源,諸生之宗室。水象徵著遍生萬物、甘居卑下,無為而治卻又無所不勝的特性。

《史記.封禪書》載:「今秦變周,水德之時。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此其水德之瑞。」原來秦朝之盛,早有天象預示,及至始皇勤修德政,方將此祥瑞之兆化作歷史的一段輝煌。

公元前246年,秦國的東臨、韓桓惠王為求自保,派遣水工鄭國遊說秦始皇,修建一條引涇入洛的水渠,灌溉農田。這一年是秦王元年,秦始皇十三歲之時。這條運河,工程浩大,非一朝一夕之功,韓王正欲藉此欺瞞秦國幼主,消耗秦國人力財力,使其無力東伐。當水渠修到一半,睿智的秦王發現了韓國的「疲秦」之策。鄭國供認不諱,更以「渠成亦秦之利也」,請求繼續施工。他用十年的時間為秦國修築東西長三百餘里的「鄭國渠」,利用泥沙含量較大的涇水,灌溉關中土地四萬餘頃,每畝收粟一鐘。從此,乾旱貧瘠的關中土地皆化為膏腴沃野,秦國反而愈發富強。

鄭國渠不僅助秦繁榮農業,在百餘年間發揮灌溉效益,更開啟了引涇灌溉的範例。秦之後,歷代大一統王朝都在此完善水利設施,即使在今天,它們依然造福華夏兒女,是真正功在千秋的善德之舉。

再回到兩千年前的秦國,面對異國陰謀,少年秦王已擁有帝君風範,能夠克制私怨,甘願捨一時財富,換萬民福祉。他為國為民,同樣推賢讓德,將水渠以「鄭國」之名傳世,這又是怎樣的廣博胸襟。有捨的膽魄,方有得的容量。鄭國渠或許為韓延數歲之命,卻助秦開創不世之功。

涓涓流水,似智者仁風。當鄭國渠之活水淌入關中乾涸的土地時,秦之水德,無論從表象或是內蘊,都漸次蔓延開來。

振興斯文 尊儒先河

儒學是中華民族最有影響力的哲學思想和價值體系之一,但在春秋末年,創始人孔子周遊列國,他所弘揚的仁者愛人的德政理念並不為各國君主所重。這種備受貶抑的狀況一直持續到戰國末年。

《史記.儒林外傳》載:「(孔子卒後)天下並爭於戰國,儒術既絀焉,然齊魯之間,學者獨不廢也。」其後,孟子、荀子等聖賢遵孔子之學,並加以潤色,以才學顯於當世。儒家被確立為官方正統文化之一,卻應始於漢武帝「尊儒術」的政策,但承襲秦制的大漢,在尊儒這點上,卻是近襲始皇之遺志。

東周時期,在孔孟之鄉——齊魯大地上,儒學一脈相承,從未中斷。秦始皇時,來自齊魯的文人已能夠參議政事,用儒家重仁孝、重禮樂的德政理念在秦王宮產生影響。早在秦王十年,齊客茅焦以儒家事親以孝的倫理觀向始皇進諫,言辭入情入理,從而獲始皇器重,位列上卿,走入宮廷。

在秦始皇之前,秦國以法家思想治國,實行「置主法之吏,以為天下師」的制度,及至始皇稱帝,國家才開始設立由儒生擔任的博士一職。博士是起源於戰國的學官,在秦漢時代屬於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古今史實的諮詢官,秦朝博士就多達七十人。公元前219年,即帝國成立的第三年,秦始皇出巡東方,上鄒嶧山,欲頌秦之功德,徵選齊魯儒生七十人為博士,商議封禪祭祀事宜。

之後,秦始皇身邊也多次出現儒生博士的身影,《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咸陽宮置酒設宴,七十位博士祝酒賀壽,齊博士淳於越上前議政,請秦始皇恢復三代以來的分封制;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命博士做「真仙人詩」,被之管弦,四方傳唱;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後一次出巡,經過吳地時,夢與海神交戰,延請博士為他占卜解夢。雖是幾條零散記錄,卻可看出儒生已走進帝王生活,滲透秦朝政治、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

周人重禮樂,儒學興起於東周以來禮崩樂壞的時代,孔子畢生孜孜以求的便是維護西周盡善盡美的禮儀體系。及至秦始皇,同樣遵循儒家崇尚禮制的傳統,在統一六國後,掌握每個國家的禮儀,去蕪存菁,依據古法創制了一套秦朝禮樂。秦始皇優待儒生,也是秦朝人尊重儒學的表現,即使在秦二世時,宮裡仍有儒生博士在活動。到西漢之初,秦末的一位博士叔孫通還為高祖劉邦制定一整套宮廷禮儀,他制禮的依據便是古禮和秦儀。

海納百川 垂範後世

水之性宜靜宜動,靜流時潤物無聲,滴水穿石;奔湧時喧豗浩瀚,滌蕩塵穢。秦始皇為政,更有氣勢磅礡、所向披靡的一面,將水之威德展現得淋漓盡致。公元前237年起,始皇親政,重用尉繚、李斯等文臣,制定平天下之攻略;調遣王翦、王賁等武將,發起東征之義戰。秦始皇曾說:「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一個「苦」字,道盡他對百姓頻遭戰火的悲憫。秦始皇兵加四方,不為稱霸諸侯,也不為雄踞一方,而是出於醫治社會弊病的善念,解天下於倒懸。彼時,秦國國富兵強,秦人文武相濟,五行運轉的帝王之像逐漸向秦國昭示。故而秦始皇占盡天時、地利、人和,傾十七年之力便圓滿完成了統一六國之戰。

秦始皇承上天之水德,負育生萬物之使命,雖然終結了亂世,仍需繼續勤勉政事,為後世子孫實現太平盛世的願望。他吞二周而降六王,建立的國家是全新的,面臨的阻力也是全新的,沒有先賢的經驗供傚法借鑒。因此,他的勤政達到無以附加的程度,天下大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史記》載:秦始皇批閱奏章,「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秦時的文字皆書於竹簡,秦始皇手中的奏章,都是用秤計算重量,每天要看夠一定重量的文章才肯休息。

他統一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創立大一統帝國。秦始皇議帝號,廢諡法,置郡縣,開疆拓土,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這一系列轟轟烈烈的創舉,猶如一股股洪流席捲中原大地,激盪著新的生機。為了表達對上天的崇敬,他還把「水德」滲入在國家制度的方方面面:水在四時對應冬季,故改正朔,以十月為每年伊始;水在五色中對應黑色,故易服色,以黑為尊;水在八卦中對應第六位「坎卦」,故國家與數字有關的制度皆是六的倍數。

黃河之水天上來,既是順應水德,秦始皇還將黃河更名為「德水」,向他治下的臣民宣告著秦朝之德,猶如這滾滾河水,奔流不息,盛大無雙。後代聖明君王,無不繼承秦制,行德政、平天下;後代臣民,也都奉行忠貞仁義的儒學觀,輔佐每代帝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延續兩千年的大一統帝國模式,是秦始皇留給中華民族極其寶貴的財富。

秦始皇執政三十七年,以驚人的速度完成了諸多前所未有的舉措,他和他的秦朝在歷史上的奠基之功,惠及無窮,直教人由衷讚歎:大河湯湯,四海洋洋;始皇之德,萬古流芳!◇#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統一的過程中,曹操「外定武功,內興文學」,一方面廣納文士,形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學局面;一方面自己身體力行,創作了不少流傳後世的詩作。正如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時序》中所說:「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並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也。」尤其是曹操,其詩悲壯慷慨,震爍古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種充滿激情詩歌所表現出來的爽朗剛健的風格,後人稱之為「建安風骨」,曹操無疑是其最為重要的代表。
  • 「非常之人,超世之傑」,這是《三國誌》對魏武帝曹操的評價。作為「超世之傑」的曹操不僅是中華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還是一位上馬能殺敵,下馬能賦詩,且精通音律、能歌善舞、善弈圍棋的博學之士,其書法造詣十分深厚,有「金花細落,遍地玲瓏;荊玉分輝,瑤若璀粲」、「筆墨雄渾,雄逸絕論」之大美。
  •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再沒有哪一個朝代的先民,似秦朝人那樣勤勉勞碌。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削平六國而登至尊,赫赫大秦走過十五載極盛光陰,它的帝君和子民夙夜匪懈,經營四海,創造出一個又一個世界奇觀,驚豔了萬世。
  • 魏武帝曹操詩歌有云:「天地間,人為貴。立君牧民,為之軌則。」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其濟世安民、肅清寰宇之志及一統天下的雄心和抱負,躍然紙上。而為了實現這雄心和抱負,曹操憑藉其非凡的政治和軍事才能,金戈鐵馬,歷經三十餘戰,終於統一了北方,結束了北方的分裂狀態,延續了漢王朝的統治。期間,多少英雄歸附,多少豪傑嚮往,多少經典故事流傳。宋代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上說曹操「有大功於天下」。
  • 古往今來,能成其大業者,都必定具有淡泊精神,即收斂「天下唯我獨尊」的物質和精神慾望,而以天下之大業為己任。三國時期的奇才諸葛亮自甘淡泊隱居隆中,之後才有了負天命輔佐劉備成就基業;而身處同一時代的曹操,同樣甘於淡泊,放棄物質享受,並虛懷若谷,從諫如流,廣招人才,實現了其濟世安民、肅清寰宇之志及一統北方的雄心。
  • 在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上,秦始皇堪稱是一位雄才大略、無比偉大的皇帝,他在其近五十年的人生中,卻做了如下震古爍今之事:統一了天下;確定「皇帝」稱號;廢封國,實行郡縣制;採取三公九卿制;統一文字,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統一法令;使車同軌、道同距;修建長城;修建靈渠;修建阿房宮;留下了世界奇蹟驪山陵墓⋯⋯可以說,歷史上沒有哪一個改朝換代的皇帝如他這般具有開創性,他所建立的全新的政治、文化和經濟制度,不僅影響了當世,而且垂范後世,影響達兩千年之久,迄今中國人仍深受其影響。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秦始皇,誠可謂是千古一帝!
  • 《說文解字》中說:「信,誠也,從人,從言。」也就是說,「人言成信」,「誠從成言而得」。要做到「信」,必須說話誠實,言出必踐。三國時期統一北方的魏武帝曹操就是這樣一個「以信待人」之人,天下英雄因而多歸附他。
  • 或許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很多人將周瑜與「心胸狹窄」、「嫉賢妒能」聯繫在一起,但歷史的真實卻與之相反。(公有領域/大紀元製圖)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宋代大文學家蘇軾這首氣勢磅礡的詞作中提到的「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周郎正是三國時的風雲人物之一:江東孫權的大將周瑜,周公瑾。
  • 在歷史的舞台上,中原王朝上演的劇目,每每觀來輝煌壯觀,其中大明王朝為挽救瀕臨滅亡的朝鮮王室,演繹的「存亡繼絕」正統王道,以天朝雄風,驅除外邦覬覦,揚大明國威於芸芸大千。這場大戲,因青史一筆「東洋之捷,萬世大功」,成為支撐朝鮮王室再生的主軸。
  • 秦國以及統一後的秦朝非常重視治吏。為了加強吏治,秦法對官吏的選任、官吏的職責、官吏的考核以及官吏的獎懲方面都有著嚴格的規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