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追求公正的秦朝審訊制度

作者:劉曉
font print 人氣: 756
【字號】    
   標籤: tags: , ,

統一了天下的秦始皇,不僅確定了「皇帝」稱號,做了廢封國、實行郡縣制;採取三公九卿制;統一文字、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統一法令;使車同軌、道同距等諸多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了不起的事情,而且還留下了較為完整的法律制度,並成為後世各代王朝的範本。

可以說,在秦朝,事無大小,一概有法可依,一切要依法辦事。不妨說說秦朝讓今人汗顏的審訊制度。根據湖北雲夢出土的秦簡《封診式》的記載,秦朝審訊罪犯時必須遵循如下的規定:

一是鼓勵運用智慧審訊,不提倡刑訊逼供。《封診式》中的《治獄》篇云:「治獄,能以書從跡其言,毋治(笞)諒(掠)而得人請(情)為上;治(笞)諒(掠)為下;有恐為敗。意思是審訊罪犯時,凡能根據其口供的線索去追查,而不使用拷打的辦法便能獲得犯人罪行的真相的,是為上等;凡是採用拷打逼供方式的,是為下等;凡是在審訊中採取的方式使犯人恐懼的,就算失敗。

如何不採用刑訊逼供就能獲知真相呢?《封診式》中的《訊獄》給予了解答,大意是要依據原告所舉被告罪狀,傳訊被告,各方對質,弄清真相後判決。要讓原告、被告各方都把話說完,作為供詞,然後認真分析,找出矛盾,逐條追問,令受審者自己做出解釋,直到其理屈詞窮,真相彰顯。在原告、被告「各展其辭」和追問受審者的過程中,不要發現矛盾就立即追問,以避免干擾他們的陳述。另外,只有在受審者已經理屈詞窮而仍百般抵賴時,才可以用刑,並要把用刑的原因和情況記錄下來以備查考。這樣的要求當然對官員是一種約束。

二是要重視證據和調查,不要輕信口供,反對主觀臆斷。秦朝審訊者對嫌犯進行調查研究的方式有兩種:現場調查和函件調查。前者是審訊機關派人到被告作案現場進行實地查驗,後者是起訴受理機關向被告的原籍所在機構發出查詢的函件,相當於今天的異地審理。

關於現場調查,《封診式》中的《賊死》、《經死》、《穴死》、《出子》等描述的案例就屬於此類。通常的做法是:先由縣令派某官吏,率領有專門偵訊技術與經驗的「牢隸臣」、「牢隸臣」妻女、醫生等,一同赴現場查驗。隨行人員的多少與組成,視案情的需要而定。如要判斷死者是否患有某種疾病的情況時,醫生就要跟隨。

到達現場後,偵辦人員要一一查看死者的情況,特別注意現場的狀況、周圍環境、知情人的口供等等。如果遇到重大疑難問題,還要取出樣品,當場進行勘驗。如《出子》中為了判明原告的嬰兒是否死於流產,就要仔細檢查胎兒的性別、頭髮的生長以及流產者的身體情況等。

關於函件調查,《封診式》中的《有鞫》提供了範例。內稱:「敢告某縣主:男子某有鞫,辭曰:『士五(伍),居某里。』可定名事里,所坐論雲何,可(何)罪赦,或覆問毋(無)有,遣識者以律封守,當騰,騰皆為報,敢告主。」這是講的一個原籍在甲縣但在乙縣犯罪的某男子被審訊時,為了查明他的供詞和歷史,而由乙縣向甲縣發的公函,「敢告某縣主」就是在點明收函機關;「可定名事里」是請核實他的姓名、身份、籍貫等;「所坐論雲何」意思是問曾犯過甚麼罪。

秦代的這兩種調查研究方式以及所記載的案例,均在表明秦代的審訊制度確實在秉承實事求是的原則,這又哪裡看得到暴政的影子?

三是允許被告上訴和進行覆審。秦律判決一般分為兩類:宣布無罪和宣判有罪。後者依據罪行的輕重來判罰,同時還要考慮一些量刑原則。在罪犯被初審判決後,仍不服判決的,允許其上訴並要求覆審。這當然是為了防止錯判、重判而採取的措施。

秦簡《法律答問》中提到:「以乞鞠及為人乞鞠者,獄已斷乃聽,且未猶聽也?獄斷乃聽之。」「乞鞠」就是複查的意思,方式是犯人自己請求覆審和犯人的親屬或他人代為請求覆審。《史記》列傳曾記載漢高祖劉邦在秦朝做亭長時,一次惡作劇重傷了友人、管馬車的小吏夏侯嬰。這件事被人告到了官府。作為亭長的劉邦,故意傷人會被加重刑罰,所以夏侯嬰作證稱他不是故意傷人。結果被他人要求覆審,夏侯嬰因為涉嫌偽證被監禁了一年多,還被鞭笞了好幾百下。

四是懲罰「告不以實」。為了防止出現「告不以實」的情況,秦律還針對「誣告」、「州告」和「告不審」等情況作出了規定。

「誣告」和「告不審」都是指所告與事實不符合,但前者是有意的,即「端為」,後者是無意的,即「不端」。「州告」則是指原告一方反反覆覆、一而再的以不實之詞告發他人。根據不同情節,誣告者接受不同的處罰。

五是體現人倫綱常、等級觀念,嚴懲不孝敬父母者。秦律規定,「子告父母,臣妾告主」,官府不予受理。反之,如果是父母告子,主人告妾,則不僅要受理,而且要按照被告父母及主人的要求判決。對於不孝敬父母的子女,秦律懲罰十分嚴格。《封診式》中的《告子》中說,某里士五(伍)甲告其子丙「不孝」,「謁殺」,官府立即派人抓捕了丙。

此外,對於製造冤案、錯案的官員,要看是「有意」還是「無意」。如果是有意,則「為失刑罪」,需要嚴懲;如果是無意,則為「不直」罪,除依照相關法律懲治外,還永不被錄用。由於秦朝對官吏的選拔、任用、監察都有著明確的規定,有意製造冤假錯案的官員應該並不多。這也就難怪司馬遷《史記》中記載的酷吏中沒有一個秦朝的官員。

看看秦朝的審訊制度,看看秦朝的為官之道,今天的中國能夠做到嗎?這如何不讓今天的中國人汗顏?而我們更多的是慨歎:兩千多年前的偉大秦始皇給我們奠定了怎樣的制度和基業啊!@#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統一的過程中,曹操「外定武功,內興文學」,一方面廣納文士,形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學局面;一方面自己身體力行,創作了不少流傳後世的詩作。正如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時序》中所說:「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並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也。」尤其是曹操,其詩悲壯慷慨,震爍古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種充滿激情詩歌所表現出來的爽朗剛健的風格,後人稱之為「建安風骨」,曹操無疑是其最為重要的代表。
  • 「非常之人,超世之傑」,這是《三國誌》對魏武帝曹操的評價。作為「超世之傑」的曹操不僅是中華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還是一位上馬能殺敵,下馬能賦詩,且精通音律、能歌善舞、善弈圍棋的博學之士,其書法造詣十分深厚,有「金花細落,遍地玲瓏;荊玉分輝,瑤若璀粲」、「筆墨雄渾,雄逸絕論」之大美。
  •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再沒有哪一個朝代的先民,似秦朝人那樣勤勉勞碌。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削平六國而登至尊,赫赫大秦走過十五載極盛光陰,它的帝君和子民夙夜匪懈,經營四海,創造出一個又一個世界奇觀,驚豔了萬世。
  • 魏武帝曹操詩歌有云:「天地間,人為貴。立君牧民,為之軌則。」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其濟世安民、肅清寰宇之志及一統天下的雄心和抱負,躍然紙上。而為了實現這雄心和抱負,曹操憑藉其非凡的政治和軍事才能,金戈鐵馬,歷經三十餘戰,終於統一了北方,結束了北方的分裂狀態,延續了漢王朝的統治。期間,多少英雄歸附,多少豪傑嚮往,多少經典故事流傳。宋代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上說曹操「有大功於天下」。
  • 古往今來,能成其大業者,都必定具有淡泊精神,即收斂「天下唯我獨尊」的物質和精神慾望,而以天下之大業為己任。三國時期的奇才諸葛亮自甘淡泊隱居隆中,之後才有了負天命輔佐劉備成就基業;而身處同一時代的曹操,同樣甘於淡泊,放棄物質享受,並虛懷若谷,從諫如流,廣招人才,實現了其濟世安民、肅清寰宇之志及一統北方的雄心。
  • 在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上,秦始皇堪稱是一位雄才大略、無比偉大的皇帝,他在其近五十年的人生中,卻做了如下震古爍今之事:統一了天下;確定「皇帝」稱號;廢封國,實行郡縣制;採取三公九卿制;統一文字,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統一法令;使車同軌、道同距;修建長城;修建靈渠;修建阿房宮;留下了世界奇蹟驪山陵墓⋯⋯可以說,歷史上沒有哪一個改朝換代的皇帝如他這般具有開創性,他所建立的全新的政治、文化和經濟制度,不僅影響了當世,而且垂范後世,影響達兩千年之久,迄今中國人仍深受其影響。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秦始皇,誠可謂是千古一帝!
  • 《說文解字》中說:「信,誠也,從人,從言。」也就是說,「人言成信」,「誠從成言而得」。要做到「信」,必須說話誠實,言出必踐。三國時期統一北方的魏武帝曹操就是這樣一個「以信待人」之人,天下英雄因而多歸附他。
  • 或許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很多人將周瑜與「心胸狹窄」、「嫉賢妒能」聯繫在一起,但歷史的真實卻與之相反。(公有領域/大紀元製圖)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宋代大文學家蘇軾這首氣勢磅礡的詞作中提到的「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周郎正是三國時的風雲人物之一:江東孫權的大將周瑜,周公瑾。
  • 秦國以及統一後的秦朝非常重視治吏。為了加強吏治,秦法對官吏的選任、官吏的職責、官吏的考核以及官吏的獎懲方面都有著嚴格的規定。
  • 在中國歷史上,同一時期誕生兩位神級名將是極其難得的,秦末卻出現這一盛況:一個是千古無二的霸王,一個是用兵如神的兵仙。戰場上雙方主帥一出場,不等交鋒,勝負即已決對出來,那就是誰的能量層次更高。對於韓信,他戰勝楚霸王證明了自己的天才智慧能力以及歷史地位,成為後世兵家稱道的兵仙;對於項羽,即使最終敗北,輸在韓信手下,也不算辱沒堂堂霸王之威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