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步地探尋生活之地

作者:田中元子, 攝影:野寺治孝, 譯者:林錦瑜

人氣 300

小日向的住家──堀越英嗣先生的自宅

古有孟母三遷,而堀越家也不遑多讓,「小日向的住家」的故事可說來話長了。經過一番苦心終於如願以償的十五年期間,堀越先生一家竟然搬了七次的家,而且全部都在半徑五公里左右的東京都文京區內。

最起初住的是一房一廳的公寓。結婚當時就非常執著,認為要住就非文京區不可的是英嗣先生。「因為我很想住在能感受跨越時代的連續性、具有歷史文化的地方。」若和太太範子同住的話,文京區不但交通便捷、有豐富的綠意,還有充實的教育環境,讓他無可救藥的愛上了這個充滿魅力的地方。

隨著孩子的成長,空間狹小的公寓已不敷使用,搬出公寓的堀越一家,之後又輾轉的搬了幾個地方。

新大塚、茗荷谷、小石川、音羽等,這些全都是文京區內的地名。總有一天要在這裡蓋間自己的房子,堀越先生心中暗想。但,到底哪一帶最適合呢?

P135-2
二樓的起居室。右手邊靠牆的固定式電視櫃可以收納電視。左邊的最後面是樓梯,樓梯的對面是起居室(圖片來源:商周出版社)

不光是便利性,日照要充足、通風要良好、離市街的噪音要遠……等等,平常在散步時堀越夫妻倆人不但對每塊土地品頭論足,又在各個地區實際的住上一段時間,把整個居住環境具體的探討了一遍。對建築師的英嗣先生來說這是小菜一碟,但對建築完全是門外漢的範子太太來說,難道不會感到疲累嗎?!

P137-1
背對書房眺望起居室。窗邊的花壇和陽台上,點綴著許多綠意(圖片來源:商周出版社)

「這個嘛,」範子女士笑容滿面的談起當時的情況:「我先生會告訴我許多建築和土地之間的相關性、居住性等的事情,聽起來很有意思,一點也不枯燥。」英嗣先生也說:「我們是半斤八兩啦。我也不是什麼專家,而且外行人的反應對我來說也是另一種學習。」不僅只是考慮自己的家,更要以多層面的觀點去探討周遭的環境和生活方式,全家一起面對未來的住處提出意見,然後再實地勘查。就這樣,堀越一家慢慢的累積了各種「住的學問」,而這些學問絕對是打造新家最好的營養素。於是,在二〇〇四年,「小日向的住家」終於完工了。從堀越夫妻倆開始住在文京區到找到適合的建地為止,已經過了四分之一個世紀了。堀越宅是位在面對馬路的一條細長巷道的底端,也就是所謂的旗桿型建地。然而,一走進屋子的二樓,呈現眼前的是明亮充足的採光和開放的空間感。挑高到三樓的起居室氣度十足,在樓梯口的左斜前方是沒有隔間的餐廳,整個空間連成一體,光線和視線也貫穿到整個樓層的最後面。

室內布置井然有序,充滿著簡潔俐落、氣魄凜然的都會感。不過,並不會讓人感到神經質般的緊張不安,反倒是愜意的讓人整個放鬆了下來。緊張與放鬆,兩個相反的要素存在同一個空間裡,這不可思議的協調感,真是爽快極了。

P137-2
外觀。懸臂式向外突出(cantilever)的部份是英嗣先生的書房以及陽台(圖片來源:商周出版社)

其實這個家,多少也受了一些堀越夫婦倆的共同嗜好……茶道的影響。不過,他們並沒有特別講究茶道的排場,而是把人與物、人與人之間自然和諧、怡情養性的茶道根源當成一種能在生活中實際被運用的器具。可以快速地拿取、快速地收拾好的收納和動線、給空間加添了表情的掛畫和傢俱等,也全都經過縝密的設計。最重要的是,這個家沒有不合理和無謂的浪費,凝聚在這裡的歡樂和美好,讓這個家更臻完美。「自然體」(初始的、安定的姿勢)或是生活感這類的名詞,或許會給人一種粗糙、魯莽的印象,但只要仔細看過「小日向的住家」,那麼你可能會想要重新考慮了。因為這裡是用「自然體」去實踐舒適的生活方式,所以才能得到一個如此輕鬆暢快的「生活」。

P137-3
堀越範子女士(圖片來源:商周出版社)

「小日向的住家」設計:堀越英嗣/ ARCHITECT 5 建築事務所二〇〇三年竣工。位於東京都文京區小日向、鋼骨結構的地上三層樓房。在殘留著歷史影子的市街中蓋新房子的原則,除了要能融入左鄰右舍的氛圍,給舊市容注入新的調和感更是目標指向。因為是四周被鄰居的房子所包圍的旗桿型建地,為了避免與周遭房子面面相對,陽台和窗、門的開口部用遮簷和擺放花壇作為遮蔽視線的緩衝。@

摘自《和你一起過生活》商周出版社   提供

相關新聞
【小妙招】涼夏居家的改造創意
DIY居家布置 打造溫馨家庭氛圍
居家面積最大的磁磚 讓你家改頭換面
居家產品設計師讚神韻色彩很美
紀元商城
這種肥皂不會耗損 永遠陪伴你
每日更新:春天裡的素色清道夫 不知疲倦
這種杯子為何如此火爆 加州女子偷65個被捕
這些亞馬遜好物 讓你生活品質大提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