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叢談:「形神兼備」淺說

作者:莊敬

(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111
【字號】    
   標籤: tags: ,

 

唐代名將郭子儀的女婿趙縱,請著名畫家韓幹、周昉各為自己畫一像,畫好後,先由趙縱的夫人鑑賞品評。她說:兩位畫家都畫得很像,但是周昉的畫,更為出色。原因是:韓幹的畫「空得趙郎貌狀」,而周昉的畫「兼移其神情,得趙郎情性笑言之姿爾!」這段故事,生動地說明了繪畫以及一切文藝作品,貴在「以形傳神,形神兼備。」

怎樣才能做到「形神兼備」呢?我們從文學藝術家們的成功實踐中,可以得到如下的啟示:

一、「目擊心擊」,認真體察。對於所欲描寫的對象,只有接觸他,才能理解他。只有理解得深,才能反映得好。有人指出:深入生活必須「目擊」與「心擊」相結合。就是說,不單用眼睛看,還要用心靈去接觸與感受。不是某種事物的冷靜的旁觀者,而是它的熱情的摯友。做到了「目擊」更兼「心擊」,與描寫的對象「息息相通,心心相印」,這樣才能諳熟客觀對象的外形與內蘊。描繪時,方有希望達於形神兼備的佳境。

二、善於適要,以少總多。描寫時應分清主次,抓住個性特徵,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平分筆力去描畫。」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出用「善於適要」的辦法,去解決「物貌難盡」的難題。他總結《詩經》狀物的特點時說:「故『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杲杲』為日出之容,『瀌瀌』擬雨雪之狀,『喈喈,逐黃鳥之聲,『喓喓』學草蟲之韻。『皎』日、『嘒』星,一言窮理,『參差』『沃若』,兩字窮形。並以少總多,情貌無遺矣。」桃花的艷美,楊柳的深情,用兩個字便概括無遺。日的明亮,星的輝光,用一個字就描寫出來。竅門就在「善於適要」,抓住事物的特點,「以少總多」地表現出來。否則「大而無當」,「千言無益」,面面俱到,只能得到「纖細過度,翻更失真」的後果。

蘇東坡是個文學家,也愛好繪畫。他曾在燈光的照映之下,叫人把他映在牆上的頭影,畫在牆上,雖無目眉之細,但他的顴頰特點,卻真實地反映出來了,所以「見者皆失笑,知其為吾也。」抓住了人物的特點,形諸筆墨,便能「形神兼備」了。

三、細摹表情,動中出態。描寫人物應著力寫出人物的表情,在行動中表現他的神情儀態。不僅要寫出人物在「做甚麼」,而且要寫出人物是「怎樣做」的。假如我們這樣寫:賈政叫丫環來喊寶玉,寶玉害怕,不敢過去。賈母叫他不要怕,只管去」。——這便是只寫了人物在「做甚麼」,並未能寫出「怎樣做」,它沒有寫出具體的言語動作,看不出人物的表情和心態。自然談不上「形神兼備」。《紅樓夢》第二十三回中,卻是這樣寫道:

(寶玉)「正和賈母盤算,要這個,要那個,忽見丫環來說:『老爺叫寶玉。』寶玉呆了半晌,登時掃了興,臉上轉了色,便拉著賈母,扭的扭股兒糖似的,死也不敢去。賈母只得安慰他道:『好寶貝,你只管去,有我呢。』」

——這一段文字,把寶玉害怕他父親的心理狀態,以及賈母對寶玉的疼愛和她本人在賈府的無上權威,都活靈活現地表達出來了。難怪評點家們,稱讚它是:「神情宛肖」「此等筆墨,真可謂追魂攝魄」!可見,作家描寫人物時.細摹表情,動中出態,便可以收到「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

總之,文學藝術家「揮纖毫之筆,則萬類由心;展方寸之能,而千里在掌。有像由之以立,無形因之以生。妙將入神,靈則通聖。」(楊慎《畫品》語)若能如此,以形傳神,形神兼備,便可能成為優秀的文藝作品!@*#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不過,無論如何,讀書與寫作二者之間的關係,還是密切的。一方面固然有借鑒的作用,而另一方面,還有繼承別人的知識和經驗,讀書明理的作用。
  • 畫鷹豈能似木雞, 靜態寫真亦何奇? 須知丹青可貴處, 不在一毛共片羽!
  • 恰似音韻悠揚的笙簫聲裡,間或傳出戰鼓的隆隆;清雅溫柔的琴瑟音中,時而傳來洪鐘的嗡嗡!——噫!這就是「笙簫夾鼓,琴瑟間鐘」。我們的文學藝術作品,多麼需要有這種相反相成的勝境啊!
  • 歌德很欣賞德國畫家魯斯的動物畫。有一回,他拿出了自己珍藏的魯斯的版畫冊,裡面畫的是各種各樣的羊。這些羊,在不同的情境中,現出不同的姿態:那含情的面孔,那捲曲的羊毛,都畫得維妙維肖,逼真動人。
  • 寫好文章,不深入生活、認真觀察分析,那是絕對不行的。金代大文學家元好問在《論詩三十首》中,有一首這樣說:
  • 蛙鳴的特點是多而無益,多而不當;雞唱的特點是少而有益,少而精當。雞唱與蛙鳴比較起來,堪稱以少勝多、以一當十。我們從事文藝創作也應該是這樣。要努力使自己的作品表現力更強一些,蘊藏量更多一些。
  • 所謂襯托,實質上就是一種間接描寫。如欲寫甲,並不從甲的本身著筆,或者說不單純地從甲的本身著筆,而從乙或丙那一邊繪形繪聲,恣意盡力,使人透過乙或丙,間接地卻又是更深刻地去認識甲。
  • 藝術欣賞中,確實常常有這種情形:你說得「少而精」,讀者卻聯想得「多而深」,你越說得「鉅細無遺」,讀者卻越感到「厭煩無味」。
  • 清代著名藝術家鄭板橋,平生最擅畫竹。他在六十歲以「始余畫竹,能少而不能多;既而能多矣,又不能少:此層功力,最為難也。進六十以後,始知減枝、減葉之法。蘇季子曰:『簡煉以為揣摩。』文章繪事,豈有二道? 」
  • 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而警語,又是語言中的耀眼的明珠。古今中外一切優秀作家的文學作品中,無不呈現出豐富多彩、璀璨奪目的警言雋語。這些警語,常常使讀者一見鍾情,過目不忘,而記憶終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