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

東漢清官第五倫 惜福培福獲善報

作者:林靈

水稻(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709
【字號】    
   標籤: tags: ,

《後漢書‧列傳第三十一》記載:

第五倫(人名)在鄉里任「嗇夫」的小官時,均平徭役、賦稅,調解鄉里間的矛盾,公正和善,很得人心。但他認為自己做官發達不了,就帶著家人搬到河東去了。

從此,他改名換姓,自稱「王伯齊」,靠往來於太原和上黨間,運鹽為生。在途中,若是遇上垃圾、障礙物,總是親手去清掃乾淨後再上路。「與人方便,自己方便」,行人都稱他為道士。以前的親戚朋友,卻不知他去了哪裡。

第五倫後來又從政做官,當了會稽郡郡首,官至「二千石」,作風仍勤勞儉樸,親自割草餵馬,其妻子依舊燒火做飯。他將俸糧留夠一月所需,其它的全部賤賣給貧窮困窘的百姓。

他所管轄的會稽郡,原先有許多鬼神廟。百姓因而常殺牛祭神,財產日漸匱乏。據說有人吃牛肉而不祭神,結果生病了,死的時候,還發出像牛一樣的叫聲,因此,郡中官吏不敢禁絕祭祀活動。第五倫到任後,下令所屬縣衙,發出通告:若有巫師假借鬼神欺詐、恐嚇、愚弄百姓的,一律拘捕。有亂殺耕牛祭祀者,嚴懲不貸。百姓開始很懼怕鬼神發怒,有的巫師更放出謠言,惑亂人心。第五倫更加嚴厲地整治,後來這種裝神弄鬼的活動就斷絕了,殺牛的行為沒有了,人們的耕種、勞作方便起來,生活也安定富裕了。

元和三年,皇帝批准第五倫告老還鄉,賜他終身享受二千石的俸祿,並送錢五十萬、住宅一處。幾年後,第五倫去世,享年八十餘歲。皇帝又賞賜他家大量的器物、衣服、錢財。

勤儉樸素,是中華傳統美德,古人既把它當作獲取人生幸福的方法,也以之作為修養身心之要道。

《尚書‧洪範》中,將人生的大享受,總結為「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終命』」。古人認為,若不積德行善,人一生的福氣是不穩定的,享受一點兒就少一點兒;在這方面享受得多一點兒,在那方面就剩得少一點兒。福氣一旦用盡,災禍就隨之而來。源於這些樸素的「福氣」思想,一般人也會從兩方面做起:勤儉樸素,減少已有福氣的損耗,這就是古人「惜福」的觀念;努力行善積德,迅速積累新福氣,這即是「培福」的觀念。

第五倫官至二千石,還親自切草餵馬,妻子親手做飯,家中只留一月口糧以自給,人們初見這些行為,也許覺得他「矯情」,或是別有用心:大概想故作廉潔,以博美名。其實,那不過是「惜福」的自然舉動罷了。第五倫運鹽時,清掃沿途垃圾,為官後,將多餘俸糧賤賣給貧困者,在任上時,禁止殺牛祭祀,這些都是在行善,以「培福」。五福中,「富」包括財富、地位、名望等方面;「康寧」指健康、平安;「好德」指樂於為善、品德高尚,古人認為惟有行善積德,才能增加福氣,所以乾脆將此項直接列在五福中;「考終命」指善終。

第五倫一生,時時惜福、培福,所以自己也得享大福:他從鄉間的小吏升至三公,終身得享二千石俸糧,並被賞賜大量財物,壽至八十餘歲善終。以「五福」的標準看,他樣樣都好。

第五倫本人那麼做時,並非是從功利角度出發,他的本心也許只是想「儉以養德」而已。因為古人固然以「勤儉樸素」為求福之法,但更多的時候,是將其作為一種修身之道來實行的。

關於「惜福、培福」的思想,確實能解釋史書和現實中的許多問題,絕對是有益於世道人心的。@*#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李絳在德宗掌朝時,正值魏節度使田季安過世,李吉甫請求德宗發兵討伐魏博。李絳認為不必對魏博進兵。魏博會自動歸順朝廷。李吉甫竭力述說,不可不用兵的情狀。
  • 宋代和明代,有許多文人,受佛家影響甚深。靜敬二字,遠遠不只學者在這上面獲益匪淺。就是一般人,只要學、做到這兩個字,也能得到不少好處。
  • 有位孝子,是個啞巴,他事母至孝,每日揹負其母乞食。凡乞得之食物,必揀送味美質良者奉母,粗糙者自食。
  • 孔子學琴的方法,看來也很樸拙,只是反覆練習而已。
  • 做事,如果意志不堅定,每遇生死關頭,就會瞻前顧後,猶疑不決。
  • 英宗和曹太后,歷來不和,從此,朝廷常有搬弄是非的事發生。
  • 齊國宮殿旁邊,有一株小槐樹,齊景公十分喜歡它,於是派一員小吏,嚴格地看護它,並在小槐樹旁,埋置木樁,懸掛禁令說:「觸摸槐樹者判刑,傷害槐樹者斬首。」
  • 墨子的學說,傳播先王的思想,論述聖王的主張,他把道理告訴了人們。如果他的學說文辭優美,恐怕人們只會陶醉於表面的文采,而忘記它的實際價值。
  • 據《隋書•列傳第四十三》記載: 北周時代,大宰相宇文護執政,有篡位之心,他私下裡,問庾季才:「近日天象,有什麼瑞兆嗎?」庾季才回答:「我受您的深恩,若知不盡言,那不就像木頭、石塊一樣,沒感情了嗎!據我觀察,最近,上台星有變化,這種天象,預示對宰相不利。您最好歸政於天子,請求回家養老。這樣才能安享晚年,並得到周公旦、召公爽輔佐成王一般的美名,子孫也會常為國家重臣。否則,我就不知會怎麼樣了。」
  • 《漢書•列傳第六十》記載:漢代人王溫舒,為官諂媚,善於趨附權貴,對於無權無勢者,又視之為奴隸。他執法時,對當權者的家族,雖罪大惡極,積案如山,也不予追究。對無權勢者,即使是屬於皇親國戚,也會予以凌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