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忽必烈號令四大汗國 中華文化造福歐亞大陸

作者:皇甫容

1335年的元朝及蒙古四大汗國地理位置(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3881
【字號】    
   標籤: tags: , ,

歷史上,日本派遣隋使、遣唐使前往中土,經過近三百年的傚法大唐,才一點一點地把盛唐文明涉及的方方面面,原封不動移植到東瀛。文化的傳遞,除了使者頻繁往來、互相通商等,還有一種特別的方式,即征伐。征伐始終會帶來雙面的影響,它對文化既有著巨大的毀壞力,卻又扮演著向別國植入本國文化的角色,在世界格局的重組中又起著重要作用。

中世紀的歐洲有段長達五百多年的被學界稱為「黑暗時代」(Dark Ages)的文化斷層、社會衰敗時期。成吉思汗率軍西征,給歐洲的「黑暗時代」,帶去了一抹來自東方的文明之光。

成吉思汗有著蒙古草原一樣寬廣的胸襟,在用人方面,他不問出身、不計過往,只看重才幹技能,任人唯賢。譬如,他重用敵國大臣塔塔統阿創製蒙古文字;他重用金國耶律楚材,向其詢問治國良方;他重用曾經企圖射殺他的敵將哲別,使他充分發揮統軍作戰的專長。他採用了中原的分封、封賞制度,把功勳忠臣分封到四方區域,猶似建國封邦。成吉思汗所分封的四子,奠定了日後大元四大汗國的基礎。

Ilkhanate_in_1256–1353
伊兒汗國的地理位置(公有領域)

 

伊兒汗國由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胞弟旭烈兀所建。至元元年(1264年)旭烈兀大王接受元朝冊封,成為伊兒汗。伊兒汗國沿用成吉思汗制定的萬戶、千戶、百戶、什戶制。仿中原管理方式,開墾荒地、興水利、頒發稅冊、實行采邑制、鼓勵商貿等,並仿照中原統一了度量衡。

蒙古本土文化並無封建之制、農桑、水利、樹藝、漁畜等涉及民治國本之法。由漢人賢者協助蒙古訂立各項規制,蒙古入主中原加以採納,仿漢制大力實施,繼而能承中國國祚,被學者稱為一件奇事。

元世祖和元成宗先後頒發給伊兒汗國方印,上刻漢字「王府定國理民之寶」、「真命皇帝和順萬夷之寶」等。伊兒汗國締建者旭烈兀大王去世後,遺命由其子阿八哈繼位。阿八哈沒得到忽必烈的冊命不敢繼位,另設一座行宮,代理汗位。

640px-AbaqaOnHorseArghunStandingGhazanAsAChild
阿八哈騎在馬上,身邊是他的兒子阿魯渾,阿魯渾手中抱著自己的兒子合贊,繪製於14世紀早期。(公有領域)

 

直到1270年,元廷派遣特使奉詔到來,元世祖賜給阿八哈詔旨、王冠、禮品,任命他為伊兒汗國大汗。阿八哈才舉行登基大典,正式登上王位。1279年,在阿八哈頒發的敕令上,蓋有漢字「輔國安民之寶」方印,即忽必烈頒賜給他的王印。

如今,這張留在博物館中的敕令,成為見證歷史的信物。中國曾經有一座氣勢磅礡的王朝,曾把王朝的光輝撒向遙遠的西亞,天朝皇帝的詔令遠達藩屬國。

1284年,阿魯渾汗取得汗位,但未登基。1285年,忽必烈派遣孛羅丞相前往伊兒汗國宣詔,元朝使臣到來後,阿魯渾汗才正式即位成為伊朗等地諸蒙古、大食民眾之長。孛羅丞相就此留居伊兒汗國,成為呼羅珊地區的長官。他協助拉施特編撰史學巨著《史集》,提供蒙古史史料。阿魯渾汗與歐洲基督教國家結盟,和拜占庭帝國結親,並遣使赴羅馬教廷、英、法等國,建立友好關係。

1291年,乞合都繼承汗位,忽必烈賜予他藏語名「亦憐真.朵兒只」,意為「大寶金剛」。由孛羅丞相指導,乞合都汗仿效元朝鈔法,命人印造、發行交鈔。當時元朝向外商徵收的關稅為三十分之一,即3%。伊兒汗國效法元朝,也同樣向意大利商人徵收3%的關稅。

忽必烈伐宋,向伊兒汗國阿巴哈征工匠,回回炮手阿老瓦丁、亦思馬因等應命前往元大都,回回炮技術因而傳入中國。而由旭烈兀西征時帶去的中國炮手、天文學家、醫生等技術人才,隨旭烈兀留居波斯。

位於俄羅斯鹹海和里海北部的金帳汗國,距中原有數萬里之遙,即使快馬飛馳也要二百多日才能到達中原。那裡原本是成吉思汗長子術赤的封地,後由其子拔都創建為汗國。

元太宗窩闊台時,設置驛道通於拔都營帳,其後經斡羅斯和欽察草原通往東方的驛道日益繁忙起來。西方使節、商人東來者,多取此道進入中國。欽察汗國都城薩萊成為連接東西方交流的國際性都市,來自中國的商品大量輸入,不少中國工匠隨遠征軍遷至欽察汗國,從事鑄造銅鏡等行業,而欽察、阿速、斡羅斯等族將卒、工匠技師等也移居元朝。

元文宗圖帖睦爾時收聚境內斡羅斯人一萬為軍,於大都附近賜予良田一百頃屯種。上萬外國人集體移民中國,在此之前沒有過。

真臘自稱甘孛智(今柬埔寨),元成宗初年,元廷遣使真臘,周達觀隨使團前往。在真臘都城吳哥留居一年,此行所見所聞編撰成《真臘風土記》。書中所述真臘人所用金、銀、五色輕絹帛、錫、鐵、漆盤、青瓷、草蓆、雨傘、鐵鍋、銅盤、木梳、針、矮床等皆來自中國。元朝亦有唐人僑居真臘經商,並娶當地婦人為妻,以便經營。

暹國即今泰國。元朝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暹王遣使攜帶國書來到元大都。大德三年(1299年),暹國國主上言,其父在位時,元朝廷嘗賜其父鞍轡、白馬以及金縷衣,乞求循舊例以賜。元成宗採納丞相之言仍賜金縷衣,而沒有賜其白馬。大德四年(1300年),暹國王敢木丁第二次親至大都,請回許多中國陶瓷工匠,開創了暹國的陶瓷業。

這些史實說明,在七百多年前,元朝展現的王朝氣象,其影響力能遠及波斯、俄羅斯、泰國。支撐王朝巨大影響力的重要因素,除了強大的武力和財富之外,再有就是中原文明釋放的能量,既打通了歐亞的洲際壁壘,亦連接了中原、草原、歐洲的三大文明。中原文明展現的驚人力度,懷柔安民曠世久遠。@#

參考書籍:
1. 《千年風雲第一人》,巴拉吉尼瑪等編撰
2. 《成吉思汗與今日世界之形成》
3. 《多桑蒙古史》
4. 《忽必烈的挑戰》

責任編輯:張憲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歷史的天空迴盪著一首波瀾壯闊的史歌,既有金戈鐵馬一路西征的動人心魄,又有娓娓道來的花絮和插曲。這部宏偉樂章,由成吉思汗「有度量,能容眾,敬天地,重信義」的德行交織譜成,詠頌著蒙古王「深沉有大略,用兵如有神」的凱歌。
  • 鐵木真騎著鎖兒罕失刺送的馬,順著人畜在草地上留下的蹤跡,一路向斡難河下游尋找,終於在豁兒出恢山附近與母親和兄弟們重逢。久別重逢的喜悅也降臨在這個小小的部落,為其凝聚了新的氣息。這股新的氣息,是命運的氣息,也是王者之路的氣息。
  • 誰在風中吟唱:「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撥動歷史的琴弦,聆聽草原帝國的凱旋,於靜音的空白時光,尋找一位仰慕已久的大汗。
  •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後,於洪武二年(西元1369年)下令編修《元史》,要求史官「直述其事,毋溢美,毋隱惡,庶合公論,以垂鑒戒」。並由明朝翰林學士、「開國文臣之首」的宋濂領銜主修。
  • 統一了天下的秦始皇,不僅確定了「皇帝」稱號,做了廢封國、實行郡縣制;採取三公九卿制;統一文字、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統一法令;使車同軌、道同距等諸多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了不起的事情,而且還留下了較為完整的法律制度,並成為後世各代王朝的範本。
  • 德國柏林有一座現存的巴洛克式的雄偉的宮殿,它是十八世紀初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的王后索菲‧夏洛特委託建築師Arnold Nering設計的。在1705年夏洛特去世後,為了紀念她,腓特烈一世將宮殿和附屬產業命名為「夏洛滕堡宮」。此後幾經擴建。
  • 《易.繫辭》曰:「伏羲為上古,文王為中古,孔子為下古。」從今時回溯大約一萬年,正是中華文明萌生的上古時代。那時鴻蒙初開,天與地,神與人,初次在這中原舞臺綻放風采。那時的故事,流轉萬年光陰,歷經一代代世人口耳相傳,翰墨相續,似乎早已化作面目朦朧的傳說。儘管如此,那些散落在歷史縫隙的片段,始終為後人吟詠懷念,也教人不知疲倦,投入浩瀚煙海,追尋最初的記憶。
  • 越國,齊海,陶地;謀士,相國,富賈。三種角色,三重人生,卻在春秋時期一位叫范蠡的人身上,呈現出神奇的統一。「重農抑商」歷來是古代中國的治國傳統,故而歷史上能征善戰者有之,輔國效君者有之,但以商人身份名揚天下的卻屈指可數。范蠡以布衣之身,不僅官至將相,位極人臣,更能果斷轉型,投身商海,確立好善行德的商人形象,豐富了商人文化。他的才學與經歷已教人驚嘆,他所奠定的「中華商道」更為後世傳頌。
  • 秦末漢初叱吒風雲、並開兩漢之基的大將軍韓信,可以說是戰無不勝。《漢書補注》引唐朝大將李靖的話說:「張良所學,《六韜》、《三略》是也;韓信所學,《穰苴》、《孫武》是也。」《穰苴》和《孫武》都是古代著名的兵書,《穰苴》的作者是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軍事家田穰苴,《孫武兵法》又稱《孫子兵法》,是同時期吳國的將軍孫武所著,該書計十三篇,被譽為「兵學聖典」。
  • 在倡導「全球化」的今天,世人用新世紀的角度和視野去回顧歷史進程,追本溯源,可以追溯到近代文明和全球化體系的真正的開拓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