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朝關係

【文史】箕子朝鮮建政與漢武帝建郡縣

作者:劉曉

周滅商之後,周武王將朝鮮半島分封給箕子。圖為周武王和箕子的畫像。右為箕子。(大紀元合成圖)

font print 人氣: 1337
【字號】    
   標籤: tags: , , ,

中國自古就與毗連的朝鮮存在著密切的往來,不過有確切記載的是在周朝。當時一個中國人前往朝鮮建立了朝鮮半島第一個王朝,這個人名叫箕子。箕子朝鮮的疆域大致是西隔遼河與燕國為鄰,北至今天黑龍江省樺南縣境內,南隔漢江與辰國(註:朝鮮半島中南部的部落聯盟)為鄰,東接沃沮(註:朝鮮半島北部部落)。

箕子朝鮮建首個王朝

箕子是中國商朝末年紂王的叔父,名胥余,因為其封國在箕地,所以稱箕子。與殘暴無道的紂王相反,箕子非常賢德,他與比干、微子並稱為商紂王時期的「三賢」,也就是孔子在《論語‧微子》中稱讚的「三仁」。面對紂王的暴行,「三賢」曾進行勸諫,但紂王卻不聽,於是微子離去,比干因堅持勸諫被剖心而死,箕子只好裝瘋賣傻,但還是被紂王囚禁。

周武王滅掉商朝後,釋放了箕子,箕子帶五千人去了朝鮮半島。朝鮮半島在商朝時曾隸屬於中國。關於為何箕子要前往朝鮮半島,漢初儒生伏生所撰《尚書大傳》稱,是因為箕子不願意周朝來釋放自己。換言之,作為商朝的舊臣,箕子不願意做周王的臣子。賢明的周武王對此深表理解,於是將朝鮮封給了箕子。箕子在接受周朝分封后,曾見過周武王,武王向他請教人倫規範,箕子便寫了《洪範》,向周王講述定國安民的道理。

司馬遷的《史記‧宋微子世家》也有類似的記載,只是次序有所不同,他認為是周武王先向箕子請教,之後箕子才去了朝鮮建立王朝。班固《漢書‧地理志》則認為,箕子來到古朝鮮的時間是在商朝末年,而不是在武王滅商以後,因為他看到商朝大勢已去。後來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鮮,只是承認既定事實而已。不過,上述史料均認同箕子在朝鮮建立王朝之事屬實。而朝鮮的早期歷史文獻,如《三國史記》、《三國遺事》等,也都認定箕子王朝是朝鮮半島歷史上第一個王朝。

此外,神話小說《封神演義》中對箕子朝鮮的描述為:「子姓。是殷商的賢臣,叫箕子,也是商王的後裔。因不肯以臣子的身份事周,武王請與他相見,乃做了『洪範九疇 』一篇後去了遼東。武王將那塊地封給了他。至今仍有他的子孫,就是朝鮮國。」

箕子朝鮮傳播中華文明

箕子在朝鮮半島建立第一個王朝後,通過傳播中華文明,推動了朝鮮半島的開化、進步。

《漢書‧地理志》記載,深諳中華禮儀文明的箕子,用禮義教化人民。當時出現了朝鮮半島第一個成文法:《樂浪朝鮮民犯禁八條》。其中有規定:相殺以當時償殺;相傷以谷償;相盜者男沒入為其家奴,女子為婢,欲自贖者,人五十萬。大意是殺人要償命,傷人要用穀物賠償;盜竊的男子要被沒入為家奴,女子要為婢女,想要贖出的,每人五十萬。這裡「樂浪朝鮮民」,指的是漢武帝時期設置的樂浪郡及其治所朝鮮縣的過去箕氏王朝統治時期的百姓。

通常,成文法的出現,標誌著一個社會已具備了較高的文明,而這反映出的正是箕子的教化成果。這也是為甚麼箕子朝鮮被中原譽為「君子之國」。

除了用禮義教化朝鮮半島百姓,箕子還傳授給他們耕織技術。考古學家曾在朝鮮平壤城南發現箕田,據朝鮮學者韓百謙的《箕田考》記載,箕田方正有規則,與中國商朝甲骨文中的「田」字相吻合;每田分4個區,每區有田70畝,與中國「殷人七十而助」的文獻記載相一致。這亦是殷商文明在朝鮮半島的體現。

箕氏朝鮮與中國的往來

箕子在朝鮮建國後,與周朝的往來並沒有中斷,但主要還是在經濟方面的。箕氏朝鮮的區域內曾出土其鄰國燕國上千枚的貨幣——明刀錢,就是一個佐證。

另據《史記》記載,箕子在朝鮮立國後,曾經回到周朝國都朝見周王。當經過殷商故國,看到過去華麗的宮殿已成為廢墟、禾黍叢生時,箕子十分傷心,便作了《麥秀之詩》:「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與我好兮!」詩中所說的「狡僮」,指的就是商紂王,表達的是物是人非、傷感的情緒。這似乎也在說明,箕氏朝鮮與周朝之間還有一定的政治往來。

到了戰國末期,隨著秦統一步伐的加速,其它六國百姓,尤其是處於北方的燕國、趙國、齊國老百姓,為了躲避戰亂,紛紛逃往朝鮮半島。彼時,朝鮮受到燕國和秦國的攻擊,但並未滅亡,而是轉戰海上。《三國誌‧魏志‧東夷傳》注引《魏略》中記載:「箕子的後代為朝鮮侯,自稱為王,其子孫有些驕虐,燕國乃派大將秦開,攻其西方,占領其土地兩千餘里,至滿番汗為界,朝鮮於是走向了衰弱」。

秦朝統一天下後,箕氏朝鮮臣服於秦,確立了臣屬關係,成為秦朝的海外屬國,但沒有前往秦朝朝貢。到了秦朝末年,再有數萬人逃到朝鮮。當時箕氏王朝的國王是箕子的後裔,叫箕準。他將逃來的中國人,安置在朝鮮半島西部地區。

劉邦建立漢朝後,封舊燕將臧荼為燕王,但臧荼不久後叛漢,叛亂被平息後,盧綰又被封為燕王,再叛。一些燕國的臣民再次逃往朝鮮半島躲避戰亂,這其中就有一個叫衛滿的燕國人。

衛氏朝鮮取代箕氏朝鮮

衛滿率領一千多名手下來到朝鮮半島時,得到了箕準的禮遇。箕準拜他為博士,並按中原禮俗賜給珪,將西部方圓百里的地方封給衛滿,以此希望衛滿幫助他守護西部邊境。

然而衛滿頗有政治野心,他利用箕準的信任,招兵買馬,積蓄力量,並在公元前194年,使詐率軍向王都王儉城(今朝鮮平壤)進發,占領都城後,自立為王,國號仍稱朝鮮,歷史上稱其為「衛氏朝鮮」。持續了一千年的箕氏政權滅亡。箕準則逃到了朝鮮半島南部的「馬韓」。

當時漢朝天下剛定,正值漢惠帝執政時期,採取的是休養生息的政策。遼東郡的太守遂與衛滿約定:讓衛滿做漢朝的外臣,守住邊塞外的蠻夷部族,不讓他們到邊境來騷擾搶奪;蠻夷部族的各位首領想到漢朝覲見天子,不要禁止。漢惠帝對此也表贊同。

這樣衛滿得以繼續擴充自己的勢力,將勢力擴展到鴨綠江以南地區,領地達幾千里。他還按照漢朝制度設立裨王、相、大臣、將軍等官職,完善古朝鮮的政治體制,並繼續將中華文化輸入朝鮮,進一步推動朝鮮的進步。

漢武帝設郡縣再播中華文化

衛滿死後,王位傳到其孫衛右渠時,他不僅不再向漢朝通商朝貢,而且阻止鄰近部落向漢朝上書言事、通商朝貢。漢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朝鮮半島小番君南宮等,因不滿朝鮮衛右渠的控制,率眾28萬歸降漢朝,漢武帝以其地為蒼海郡。

公元前109年,漢武帝為加強藩屬關係,派涉何為使節前往朝鮮,勸說衛右渠改變政策,但沒有結果。涉何很生氣,在回國途中,將護送他出境的朝鮮裨王長殺死,並詭稱殺死朝鮮將軍飛報給漢武帝。漢武帝獎賞他做了遼東郡東部都尉。衛右渠懷恨在心,後發兵突襲遼東,殺死了涉何。這迫使漢武帝做出了出兵朝鮮的決定。

五萬大軍出兵朝鮮,公元前108年夏,朝鮮王衛右渠被主和的臣屬殺害,都城王儉城被攻陷,衛氏朝鮮滅亡。在滅掉衛氏朝鮮後,漢武帝在其管轄地先後設置了樂浪、臨屯、玄菟和真番四郡,歷史上稱其為「漢四郡」。四郡之下設有很多縣,郡縣長官由漢朝中央派遣漢人擔任。四郡的土地包括半島的絕大部分,只有東南角名曰辰韓的一小塊地方尚獨立。這表明漢武帝已經將朝鮮半島北部地區納入了漢帝國的統治範圍。

漢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罷真番郡,元鳳六年(前75年)又罷臨屯郡,同時把玄菟郡從圖們江南的舊地移至鴨綠江北、遼東郡東,其治所在渾河上游、遼寧新賓附近,僅領三縣,而樂浪郡成為朝鮮半島上的主要漢郡。西漢時領縣二十五,東漢時減至十八。

到公元313年,樂浪郡為高句麗所併,前後共四百多年。在這段時間內,漢文化大量輸入朝鮮,不僅見諸文字,而且從朝鮮境內許多漢墓出土的封泥、印章、兵器、漆器、織物以及瓦當等,尤其是今天朝鮮平壤樂浪區的形制與周、漢相同,總數達兩千多座的墓葬群,更充分證明了中華文明的巨大影響。

往事越千年,在上天的安排下,中華文明在朝鮮半島開始了播種,其影響力在明朝時達到了頂峰。或許這樣的安排,就是為了今天給遺失真正中華文化的我們,留下一面鏡子吧。@#

(未完待續)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說文解字》中說:「信,誠也,從人,從言。」也就是說,「人言成信」,「誠從成言而得」。要做到「信」,必須說話誠實,言出必踐。三國時期統一北方的魏武帝曹操就是這樣一個「以信待人」之人,天下英雄因而多歸附他。
  • 或許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很多人將周瑜與「心胸狹窄」、「嫉賢妒能」聯繫在一起,但歷史的真實卻與之相反。(公有領域/大紀元製圖)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宋代大文學家蘇軾這首氣勢磅礡的詞作中提到的「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周郎正是三國時的風雲人物之一:江東孫權的大將周瑜,周公瑾。
  • 在歷史的舞台上,中原王朝上演的劇目,每每觀來輝煌壯觀,其中大明王朝為挽救瀕臨滅亡的朝鮮王室,演繹的「存亡繼絕」正統王道,以天朝雄風,驅除外邦覬覦,揚大明國威於芸芸大千。這場大戲,因青史一筆「東洋之捷,萬世大功」,成為支撐朝鮮王室再生的主軸。
  • 秦國以及統一後的秦朝非常重視治吏。為了加強吏治,秦法對官吏的選任、官吏的職責、官吏的考核以及官吏的獎懲方面都有著嚴格的規定。
  • 在古希臘和羅馬人眼中,遙遠的中國有一個好聽的名字「絲國」,直譯叫「塞里斯(Seres)」,意思就是「絲的」或者「絲來的地方」。Seres被認為是源於漢字「絲」,也是拉丁文中的「絲」(serica)一詞的來源。
  • 看,那一個個表情栩栩如生,無一雷同,或跪或站的秦軍將士;看,那一匹匹昂首嘶鳴、奮蹄欲奔的戰馬;看,那一排排整齊、嚴謹、氣勢恢宏的隊列,漫步在兵馬俑俑坑旁的你仿佛穿越到了兩千年前的古戰場,在北風瀟瀟戰馬嘶鳴鼓聲陣陣中,親身領略秦國將士的勇猛!這是怎樣令世人歎為觀止的千古奇蹟!這個奇蹟的締造者依舊是那已做了諸多震古爍今之事的秦始皇帝。
  • 對於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偉大功績,唐太宗李世民曾說過:「近代平一天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漢武。」唐朝大詩人李白在詩《古風》中也寫道:「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銘功會稽嶺,騁望琅琊台。」而民國史學家柳詒徵的評價是:「蓋嬴政稱皇帝之年,實前此二千數百年之結局,亦為後此二千數百年之起點,不可謂非歷史一大關鍵。」
  • 統一了天下的秦始皇,不僅確定了「皇帝」稱號,做了廢封國、實行郡縣制;採取三公九卿制;統一文字、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統一法令;使車同軌、道同距等諸多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了不起的事情,而且還留下了較為完整的法律制度,並成為後世各代王朝的範本。
  • 德國柏林有一座現存的巴洛克式的雄偉的宮殿,它是十八世紀初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的王后索菲‧夏洛特委託建築師Arnold Nering設計的。在1705年夏洛特去世後,為了紀念她,腓特烈一世將宮殿和附屬產業命名為「夏洛滕堡宮」。此後幾經擴建。
  • 《易.繫辭》曰:「伏羲為上古,文王為中古,孔子為下古。」從今時回溯大約一萬年,正是中華文明萌生的上古時代。那時鴻蒙初開,天與地,神與人,初次在這中原舞臺綻放風采。那時的故事,流轉萬年光陰,歷經一代代世人口耳相傳,翰墨相續,似乎早已化作面目朦朧的傳說。儘管如此,那些散落在歷史縫隙的片段,始終為後人吟詠懷念,也教人不知疲倦,投入浩瀚煙海,追尋最初的記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