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金融科技創新應用 衝擊台灣傳統金融模式

人氣: 512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16年04月05日訊】(大紀元記者黃筠芸台北報導)蒲樹盛說,目前既有的金融服務,包括:存款、放款、保險、證券、期貨等,這些都開始從實體服務轉成虛擬服務,將來若要開戶或是匯款,都可以藉由指紋、聲紋等生物識別來辨識身分,就能直接透過手機來完成,而不需要到分行辦理。不過,銀行在台灣處於很特殊的環境,甚至還有社群效果,可作為老人的溝通與聚集地,因此,很多鄉下銀行也不打算裁撤,可能短期內的衝擊不大。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報告,保險業可能受到科技發展而被取代,保險業價值受到顛覆。現在保險規格非常接近,不一定只有保險公司可以賣,在網路購物平台也可以買保險,只要法令允許,賣某些規格的商品並沒有爭議,死亡險、意外險都可以。

存款、貸款選擇變多,出現越來越多的管道,使得民眾對於通路的偏好也不再如以往,例如:籌資領域的群眾募資平台,投資管理領域包括賦權投資者(Empowered Investors)等。蒲樹盛以中國從「第三方支付」衍生出的投資模式為例,「第三方支付」的出現,最早是中國的網路購物平台,為了解決網路交易安全所設的一個功能,該功能首先使用「第三方擔保交易模式」,後續衍生出其他模式,例如:由於出、到貨間的時間差,就會積累一筆金額在帳戶中,平台交易量大則金額累積也多,該平台因此與銀行合作,運用這筆金額投資,創造利益回饋給客戶,例如:投資保險、基金、定存等,甚而演變發展成各種產品。

蒲樹盛說,去年光棍節時,中國「某某寶」的利息聽說高達4.5%~5.5%,遠超過台灣的定存利息,便會引起消費者一窩蜂先去存錢孳息。這樣的新型態造成銀行業不再能壟斷賺取利息或手續費,甚至紛紛爭取與科技產業合作。台灣金管會也在去年放准銀行可100%轉投資金融科技,可見金融科技新興平台以及更智慧化、高效率機器帶來的變革不容小覷。

因應持續創新 金融業應長期部署規劃

「金融服務的創新是有計畫及可預測的,不是冒險,是邏輯可以知道的。」蒲樹盛指出,將來不符合客戶期望的服務最有可能遭到直接衝擊。如果基金的手續費太貴、貸款利息太高、存款利息太低,都可能被取代。這些破壞式創新不會只是一時,持續創新的壓力將改變消費者行為、商業模式以及金融業的長期架構,因此,金融業在長期的部署與規劃需要做出相對應的改變。

目前台灣政府已經開始採取行動,包括推動修法、轉型、投資、開放等策略,並開始形成數位金融發展生態圈,包括實體分行數位化、線上開戶、網路投保、群眾募資、電子支付等,以及建置信用卡大資料平台、不動產授信統計資訊與實價登錄等,以進行投資人交易行為分析;在支付工具方面,涵蓋金融卡、信用卡、電子票證、電子支付帳戶等工具。蒲樹盛預期,未來信用卡可能會因為被取代而消失。

在發展金融科技的同時,「人才」及「隱私權」是兩個需要關注的課題。蒲樹盛表示,目前台灣欠缺的關鍵「人才」包括雲端服務、資訊服務、數位內容等領域,因此,更該重視如何留才與育才;「隱私權」部分,包括網路攻擊、資料外洩或是詐騙、關鍵基礎設施中斷等,都是今年全球主要的科技風險,因此,隱私權的保護問題也是一大挑戰。◇

責任編輯:芸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