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珍事】庾袞嫁侄女豐儉新奇

作者:羅忍

庾袞教育後輩的說服力,不僅僅是來自於他的言論,更重要的是來自於他自身的行為。(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234
【字號】    
   標籤: tags: , ,

庾袞(讀雨滾),字叔褒,西晉初年人。受家庭的影響,庾袞自小就勤儉而好學。他出身於顯貴世家,是明穆皇后的伯父。他的伯父、叔父等都個個顯貴,獨有庾袞的父親很有志節,甘守清貧,平時約束兒子,要庾袞下地耕作,靠自己的雙手勞動養活自己。

由於父親的不懈教育,庾袞變得十分勤勞而又十分知禮。父親在世時,庾袞與父親,一道親自勞動,養家活口;父親去世後,庾袞仍然親自勞作,編織籮筐之類賣出去以養活母親。庾袞的母親見兒子太勤苦,心有不忍,對他說:「我不需要吃什麼好東西,粗茶淡飯就足夠了。」庾袞對母親說:「母親大人如果吃不好,我怎麼能夠安心呢?」庾母見兒子這樣說,也就只好隨兒子的心意。

晉咸寧年間(275-279),瘟疫流行,病死者累累。庾袞的兩個哥哥,都病死了,二哥庾毗(讀皮)感染瘟疫,重病在身。這時候,庾袞的父親尚未去世。為避瘟疫,庾袞父母及兄弟們都出外居住,不敢留在家中。獨有庾袞不肯離開,願留在家中照料二哥。因為此病在當時乃不治之症,父親及諸兄見庾毗病得厲害,實在沒有什麼痊癒的希望,都硬要他離開,庾袞堅執不肯。他晝夜不離二哥身邊悉心侍候有數月之久。等到瘟疫過去家人返回,卻發現庾袞及其二哥,都奇跡般地活了下來,庾袞沒有染上疾病,庾毗也已康復。

庾袞甘守清貧,又品性高尚。受其影響,他的前妻荀氏、繼妻樂氏,儘管都出身世家貴族過慣了富貴生活,但等到嫁給庾袞後,卻都甘願拋棄華麗衣服,散去千金家財,和庾袞同甘共苦、相敬如賓。所有這些都應歸功於庾袞對她們的影響。

庾袞不愧為家庭中的模範,母親去世後,他主持家政,不僅井井有條,而且對後輩教育有方,使之知禮節、勤勞作、懂甘苦。史籍中稱他能「撫孤以慈,奉諸寡以仁,事加於厚,而教之義方,使長者體其行,幼者忘其孤。」因大瘟疫以後,庾袞出於仁慈之心,收養了不少家族中的孤兒,故史書中有這樣的說法。庾袞有個外甥郭秀成了孤兒,庾袞不僅把他收養下來,而且待他甚親,衣服食物總是優先給他。

因哥哥早亡,庾袞又收養了哥哥的女兒庾芳。待到庾芳長大將要出嫁,庾袞便為她操辦婚事。庾袞為侄女準備了許多漂亮豐富的嫁衣,一切都準備妥當了,他又特地親自去割了一些荊條、笤條之類回來,做成畚箕、笤帚。然後鄭重其事地把子侄們全都叫到堂上,讓他們按次序站好,便開始給侄女庾芳以告誡。他說:「因為你自小就是個孤兒,所以平時在家,你偷懶也好,貪圖享受也好,叔父都不責備你。現在你馬上就要嫁人,眼看著就要到婆家去服侍公公婆婆了。灑掃庭院房屋自然是免不了的,這是本分,所以我特地要送給你畚箕和笤帚。這當然並非什麼好東西,我不過是希望你能溫順謙恭地當好媳婦,時時想著勤勞做事,不要懈怠。」

庾袞就是這樣以獨特、新奇的方式教育了侄女庾芳,同時也教育了他所有的侄子們。他特意將所有的子侄都叫到堂上來,當面聆聽他對庾芳的一番教誨,就是為了要讓他們同時受到教育。

當然,庾袞教育後輩的說服力,不僅僅是來自於他的言論,更重要的是來自於他自身的行為。庾袞雖身處貧困,卻時時都沒有忘記注意修身養性。朝廷屢次徵召他出來做官,他潔身自好未肯答應,始終保持自己的崇高節操。

在平時,如果他自己有了過失,也從不姑息。有一次他喝酒喝醉了,事後十分後悔,便特地到父親的墳前,自己責打自己三十戒板,以示懲戒!可見他對自己的要求,十分嚴格。

(《晉書•庾袞傳》)@#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代阿克敦,章佳氏,字仲和,滿州正藍旗人。他於康熙四十八年(1709)考中進士,入朝為官,一直做到工部侍郎、刑部尚書、鑲白旗漢軍都統兼翰林院掌院學士、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
  • 傅山是明未的秀才,明朝滅亡以後,他便「改黃冠裝,衣朱衣,居土穴以養母」,隱居不出,自稱居士、道人。順治十一年(1654),他因河南一個案子牽連,被捕入獄,便開始絕食。一連九天,幾乎要死,被他的一個學生,用奇計救出。但傅山卻深以為憾,認為不如死了痛快。清朝開博學鴻詞科,實是要以此招攬人才,傅 山拒絕別人的推薦,不肯入京城應試。去徵召他的官員強迫他,以至於將他連床抬著走。到離京城二十里時,他死也不肯入京。別人無法,只好代他向朝廷稱老病。 他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表示他「不事二主」的民族氣節。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表現了一種十分可貴的精神。 傅山博通經史、諸子、佛道、醫藥等學問,也能詩文、書畫、金石,尤其以音韻學見長,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物,對後人很有影響。 傅山從小就是個神童,很小就開始讀十三經等經史典籍,後來其書法和繪畫又非常有名。傅山對待傅眉等幾個兒子,要求十分嚴格。他常常周遊四方,出遊時,總是叫兒子們,拉著他乘的車子行走。晚上到了旅舍中,他就點上燈,督促兒子讀經史等書籍。晚上誦讀過後,要求兒子們第二天早上,一定要能夠背出來。如果傅眉等背不出來,傅山便用杖責打他們,絲毫也不姑息。
  • 陳寔,字仲弓,東漢潁川許(今河南許昌)人。他為官以寬厚待人著稱,時人說:「他有善,則歸於別人;有過,則歸於自己。」他少時作縣吏時,有次地方上殺了人,同縣有位吏員,懷疑是陳寔所殺,將他抓起來加以刑訊,陳寔吃了不少苦頭, 好不容易才獲釋放。後來陳寔當了督郵,卻並沒有報復這位當年抓他、拷問他的吏員 ,而是請縣令許某禮遇他。遠近之人,聽說此事,均極為欽佩他的雅量。史書記載: 「他代人受過之事,甚多。」可見其性格之寬厚。
  • 盧懷慎,唐代滑州靈昌(今河南滑縣西南)人。他早年以進士及第,累官監察御史、吏部員外郎、禦史中丞等。在任時,見時政多弊,曾多次上書,請朝廷整頓吏治,任用人才,治理貪贓枉法等腐敗現象,惜多未被朝廷所採用。唐玄宗開元初年,他和姚崇同時為相。姚崇是唐朝著名宰相,盧懷慎自已覺得才能不如姚崇,於是事事推讓。當時人因他無甚政績,譏他為「伴食宰相」。不過他倒是很善於推薦人才,臨終之時,還上表推薦宋璟、李傑、李朝隱等人,後來他們均是當時廉政的傑出人物。
  • 卜式給武帝上書一封,表示願意拿出全部家產的一半,支援對匈奴的戰爭。百姓自動表示要出錢支援國家的戰爭,這事還不多見。漢武帝覺得很蹊蹺,便派使者到卜式家中了解情況。
  • 由於金世宗治世有方,使得金朝社會得到了比較好的發展。歷史上有人把他稱為「小堯舜」。
  • 費宏之所以能夠中狀元,並入朝為宰相,應該說與他父親費璠,對他極為嚴格的教育分不開。費璠對兒子要求之嚴格,從下面所敘的這件事情中,可以略見一斑。
  • 終其一生,宇文贇都算不上一個好皇帝。周武帝對兒子的一番苦心教育,可說是不但毫無成效,反而還養成了宇文贇文過飾非的惡劣品性。唉!教育子女,真是應該細緻週到一些為好,不可僅是威嚴責打而己。
  • 韓億,字宗魏,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人。他是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進士,歷任大理寺丞、參知政事等。韓億為官很有才能,剛開始任州縣官時,就以善於判決疑案而著名。他當永城縣令時,不僅將本縣案件審理得清清楚楚,而且太守皇甫選,還常請他代審別縣疑難案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