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無遠弗屆:大漢、烏孫國篇

【文史】赴西域和親的烏孫公主

作者:皇甫容

漢代的烏孫國與周邊國家(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151
【字號】    
   標籤: tags: , , ,

她本是王族嬌女,因父親謀反事敗身亡而成為孤兒,由叔父廣陵王劉胥養育成人。在匈奴屢犯大漢邊境之時,漢廷為「斷匈奴右臂」,派遣她為和親公主遠赴烏孫國。她為大漢將西域納入版圖,奠定了不可泯滅的功績。這位王族之女就是劉細君,後被尊稱為「烏孫公主」。

烏孫向漢 義結昆弟

《漢書》記載,烏孫國距離長安有八千九百里。此國與匈奴同俗,不事耕種,逐水草而居。民風剛戾凶惡,民多做寇盜,以劫掠為生。張騫出使西域,見烏孫和大月氏同在敦煌之間,且烏孫國強,因此有意以厚財招安、以漢公主和親,與之結為昆弟,就可牽制匈奴。

烏孫國當時分為三部,均受烏孫國王獵驕靡節制。張騫出使烏孫國,將大漢賞賜的禮物交給獵驕靡後,對他說:「烏孫如能東歸故土,漢廷就會遣送公主作昆莫(烏孫國王的稱號)的夫人,兩國結盟同抗匈奴,就一定能打敗匈奴。」

在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北壁上的張騫出使西域圖,唐代初期繪製。(公有領域)
在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北壁上的張騫出使西域圖,唐代初期繪製。(公有領域)

 

但烏孫遠離漢朝,且國人不知漢朝疆域大小、國情民生。烏孫臣服匈奴已久,其國群臣都不願東遷。獵驕靡對大漢的提議未置可否,只是派遣使者護送張騫返回長安,同時獻上名馬數十匹作為答謝。烏孫使者隨漢使來到長安,見大漢國富民強,一派繁榮景象,回報給獵驕靡後,烏孫方有了歸漢的意向。

匈奴獲知烏孫與漢朝通使,就想進攻烏孫。烏孫國王驚恐,速派使者向漢廷進貢,並提出願娶漢朝公主,與結昆弟之好。漢武帝於朝議之時,詢問群臣的意見,決定依照漢家禮數,要求烏孫先送聘禮過來,然後漢廷再送公主過去。

漢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烏孫國國王獵驕靡將一千匹名馬作為迎娶公主的聘禮送入長安。於是漢武帝就從王室宗女中選擇了劉細君,下詔封其為公主,遠赴西域和親。

鄉親所鐫 靈璧手印

這位劉細君,原是西漢江都王劉建之女。劉建私刻玉璽、大造兵器意圖謀反,事情敗露後畏罪自殺。細君之母也以同謀罪被殺。漢武帝憐憫細君年幼失怙,將其交由她的叔父、廣陵王劉胥扶養。在叔父的教養下,細君成長為靈秀聰慧的大家閨秀。她能歌善舞、能詩善文,琴棋書畫無所不通,可謂才藝雙全。

漢武帝為細君備辦的嫁妝非常豐厚,凡皇室所用車馬、日常器物等一應俱全,並為她挑選了數百名官吏、宦官、侍女,隨她一起前往西域。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細君公主奉詔命隨著和親車隊從江都啟程。

當行至安徽靈璧時,公主在一處山巖前悄然佇立。她手撫巨石,遠望家鄉,久久不忍離去。古人云:「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濃郁的鄉情伴著離別的痛楚,竟然在巨石上留下清晰的手印。

據說,這枚手印經匠人鐫石為模,都能清晰地看到手指的指節,因此此地成為一處景觀,名為「靈璧手印」。元朝詩人錢惟善在《靈璧手印篇》中記載了此事,以「萬里窮愁天一方,曾駐鳴鑣倚靈璧,靈璧亭亭立空雪,石痕不爛胭脂節」的詩句,感嘆細君公主離鄉背井的心情。

琵琶作樂 消解鄉愁

晉人傅玄編撰的《琵琶賦.序》中講到,大漢派遣烏孫公主和親,漢武帝念及路途遙遠,公主必會思慕故鄉,就命匠人為她製作了琴、箏、築、箜篌等樂器,以便公主能於馬上彈唱吹奏,消解鄉愁。

因細君精通音律樂理,匠人製作出琵琶這種樂器後,劉細君為琵琶設定了音階等,因此設計載入青史。大唐段安節在《樂府雜錄》中講到:「琵琶,始自烏孫公主造。」

細君公主遠赴西域和親,為烏孫國帶去了漢朝的典章、禮制(包括葬制)、伶人、百工匠師等等。烏孫國隨著漢公主的到來,開始建造房屋、種桑養蠶,細君也作為漢地音樂方面的重要推手,把漢音帶入文明蠻荒之地。

一曲悲愁 天子心憐

細君公主來到烏孫後,成為昆莫的右夫人。細君來到烏孫不久,匈奴為牽制烏孫,也派遣宗室女嫁給烏孫國王,成為昆莫的左夫人。細君雖為揚州嬌女,但奉王命和親,也和出使無異。古人云:「出使四方,不辱君命。」 細君處變不驚,應對從容。

但因昆莫年邁,言語不通,烏孫公主心中悲苦、哀愁難解難消,曾揮筆寫下一首《悲愁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
穹廬為室兮氈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

這首詩傳到長安後,在文人雅士中產生不小的震動。漢武帝讀完這首詩,心生憐憫,於是下詔,每隔一年就派遣使者攜帶錦繡、帷帳、幣帛贈送給烏孫公主。

從其國俗 為滅蠻胡

烏孫國王年老體邁,考慮到王位的傳承和對漢朝的親善,於是就按照國俗,將烏孫公主下嫁給長孫,即未來的王位繼承人軍須靡。公主驚其俗與漢地人倫相悖,執意不從,上書向漢武帝陳情。漢武帝為了社稷的長治久安,就敕命細君:「從其國俗,欲與烏孫共滅胡。」

公主謹遵諭令,在昆莫薨逝後,與軍須靡結為夫婦。烏孫國民愛戴、尊敬這位漢家公主,也尊稱她為「柯木孜公主」,意思是潔白美麗,如同馬奶一樣純美的公主。細君在烏孫襄佐兩代國王,將漢風帶入烏孫,使得舉國上下欽服漢文化,在中原文明向周邊各國傳播的歷史上,留下濃重一筆。@#

(點閱【中華文化無遠弗屆】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歐洲中世紀羅馬宮廷中流傳著一個傳說:在遙遠的東方有一位英雄,他的名字是「祭司王約翰」。他不斷地與伊斯蘭教作戰,還占領了他們的首都。人們翹首期盼這位東方英雄的出現,以拯救和回教軍隊苦戰的基督徒。「祭司王約翰」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12世紀的一本著作《後期大記》中。
  • 在今天的意大利北部,有一座古老的文化名城帕多瓦(Padova),這座城市之所以馳名歐洲,因為它擁有舉世聞名的聖安東尼奧教堂(Basilica di Sant'Antonio)以及著名的帕多瓦大學。中世紀時期,富庶的帕多瓦吸引了許多藝術家、文學家長期居住於此,從事創作。帕多瓦擁有濃厚的藝術氣息,曾被莎士比亞稱讚為「藝術的搖籃」。
  • 在歷史的舞台上,中原王朝上演的劇目,每每觀來輝煌壯觀,其中大明王朝為挽救瀕臨滅亡的朝鮮王室,演繹的「存亡繼絕」正統王道,以天朝雄風,驅除外邦覬覦,揚大明國威於芸芸大千。這場大戲,因青史一筆「東洋之捷,萬世大功」,成為支撐朝鮮王室再生的主軸。
  • 紂王在鹿台自焚後,周武王對姜子牙說:「要另當檢出紂王骸骨,以禮安葬。」姜子牙領命,吩咐軍士檢點紂王遺骸,具為衣衾,以天子之禮殯葬。
  • 公元1492年,哥倫布攜帶著《聖經》和《馬可.波羅遊記》,帶領他的航海團隊,浩浩蕩蕩地向東方的大元王朝出發。
  • 在倡導「全球化」的今天,世人用新世紀的角度和視野去回顧歷史進程,追本溯源,可以追溯到近代文明和全球化體系的真正的開拓者。
  • 歷史上,日本派遣隋使、遣唐使前往中土,經過近三百年的傚法大唐,才一點一點地把盛唐文明涉及的方方面面,原封不動移植到東瀛。文化的傳遞,除了使者頻繁往來、互相通商等,還有一種特別的方式,即征伐。征伐始終會帶來雙面的影響,它對文化既有著巨大的毀壞力,卻又扮演著向別國植入本國文化的角色,在世界格局的重組中又起著重要作用。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