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想:「中國特色」是憂慮還是得意?

人氣 968

【大紀元2016年05月15日訊】中國的經濟學家、政客們已經走火入魔,什麼事情都強調「中國特色」。最持久的是「中國式市場經濟」,最近則在提「中國的供給側改革與西方供給學派不同」。

各國都搞市場經濟,中國偏偏提一個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結果呢?有消息說,歐洲議會全體會議5月12日通過一項非立法性決議,反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對於這個消息,該做何反應呢?又去譴責一通,指責對方是「反華勢力」?須知,中國是歐盟第二大貿易夥伴,每年貿易額超過幾千億歐元。對這樣一個巨大的貿易夥伴,哪個中國官員敢出來說對方是「反華勢力」?為什麼人家不反英、不反法,整天「反華」呢?

我們必須正視歐盟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的理由——歐洲工業界一直是反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主力,他們認為中國政府給予企業各種補貼,以幫助他們向海外市場傾銷廉價商品。如果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歐洲企業將失去保護。眼下,歐洲對從中國進口的許多商品實施反傾銷稅。

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固然有歐盟保護自己產業的主觀願望,但我們認真思考一下:歐盟是狡辯麼?歐盟說的沒有道理嗎?

看看中國民營企業在國內的待遇,看看中國消費者被壟斷企業盤剝的現實,看看中國那些莫名其妙的出口退稅政策……要說中國是自由市場經濟國家,恐怕國內有良知的學者沒幾個會認可。

再說2015年到2016年經濟界最熱的話題:供給側改革。中國最高權力機構提出的「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是非常正確的,供給側改革也是不得不進行。然而,直到今天,供給側改革的口號喊了快一年了,仍然沒有具體的操作思路。

一些拍馬屁的經濟學者在媒體發表文章吹捧供給側改革,說來說去,就是那些詞彙——「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推動科技創新」,「產品升級」,「提高生產率」……都是那些永遠正確的廢話。

根本看不出他們那些空洞的讚揚與以前有什麼不同,看不出有什麼新鮮思路。

強調中國特色的文章肯定是要有的,自然又是強調「中國的供給側改革同西方經濟學的供給學派不是一回事」。

西方供給學派的理論主要是:強調供給會自動創造需求,應該從供給著手推動經濟發展;增加生產和供給首先要減稅,以提高人們儲蓄、投資的能力和積極性。簡單來說,供給學派的核心就是兩字:減稅。

中國的各級政府官員,尤其是地方官員,把收稅當成頭等大事,他們是最反對減稅的。所以,中國的理論學家們自然就要出來強調「中國特色」,強調不能減稅——「我們講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強調供給又關注需求,既突出發展社會生產力又注重完善生產關係,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既著眼當前又立足長遠。」這種口氣也是人們很熟悉的:西方都是片面的,「中國特色」則是全面的,既要魚又要熊掌,所以中國特色是最偉大的。

實際上呢,最後魚沒逮著,熊也跑了,就剩一地雞毛。

換個角度,「中國特色」是事實。中國的市場經濟就是與別的國家不一樣,中國的供給側改革確實與西方不一樣。那麼,我們必須確定,當我們談中國特色的時候,是在描述一個客觀存在、並為此感到憂慮,還是津津樂道於中國與眾不同?

如果是前者,那說明是看到了問題的深處。

如果是後者,則只能用我們熟悉的幾個成語來形容:鼠目寸光,夜郎自大,閉關鎖國。

我反覆說,經濟不景氣是中國經濟調整不合理結構的絕佳機會。這個時候,中央政府提出供給側改革,是很好的。如果又在執行層面被念歪了,那麼,我們就又錯失了一個大好機會。只好沿著「中國特色」道路繼續往前摸了。

--轉自作者博客

責任編輯:南風

相關新聞
句句都是中國特色:各地計劃生育口號
葉觀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貧富差距
朱鎔基見美官員談中國經濟:「今明兩年難有起色」
股市樓市物價 中國經濟三大真相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