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敬之大用

鄭介文

臼季慧眼識英雄,拋開了世俗的偏見,從生活的細節中洞察郤缺的品德,為晉文公舉薦了一位賢才。(曉韻/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521
【字號】    
   標籤: tags: , , ,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記載:

有一次,臼季(當時晉國的一位大官)出外訪問時,路過冀國,看見冀國的郤缺(人名)在除草。他的妻子來送飯,夫妻兩人互相敬重,相待如賓。臼季於是就把郤缺帶回到晉國,並向文公說了這事,又推薦了郤缺,說:「恭敬是德行的集中體現,能恭敬必然有德行。有德行則可以治理民眾,請國君能夠任用郤缺。」

晉文公說:「他的父親有罪,可以任用他嗎?」

臼季回答:「舜因為鯀有罪而處死了他,卻提拔了他的兒子——禹。管仲是齊桓公的敵人,可桓公因為任用了他為相國,而完成了霸業。《康誥》說:『父親不慈祥,兒子不誠敬,兄長不友愛,弟弟不恭敬,這是互不相干的,他們各負其責。《詩經》說 :『採蔓菁,採蘿蔔,不要扔掉它們的下部。』對於郤缺,您也該取他的長處。」

於是,晉文公任命郤缺為下軍大夫。

【評述】

「敬,德之聚也。」臼季慧眼識英雄,拋開了世俗的偏見,從生活的細節中,洞察郤缺的品德,為晉文公舉薦了一位賢才。臼季所看到的郤缺夫妻間的互敬,似乎對治理國家無足輕重,但其實這一個「敬」字,有著更深層的內涵。

在當時,婦女的地位是很卑下的,郤缺能夠像敬重上賓一樣敬重自己的妻子,絕非易事。況且與其他的倫常關係相比,夫妻間相處的時間最多,距離最近,最容易產生摩擦,也最容易厭煩,而郤缺卻能從始至終地保持這種敬重之心,就更為難得。

能夠這樣始終如一地敬重自己的親人,也就能夠敬重更多的人;能夠敬重更多的人,也就能夠敬重天下。這正是臼季舉郤缺的深意。

敬,是中華傳統美德中的重要方面。民國初年,佛學大家印光法師講:「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而這裡的「敬」,不僅僅是恭敬父母、 師長和親愛的人,更要恭敬那些「卑微」的人,甚至是自己的冤家對頭。因為人心的善惡尊卑變幻無常,但從本性來說,大家都是平等的。所以「敬」也是平等心的表現。

「敬」,不僅僅指要對人恭敬,也是指對事要恭敬——認認真真做好分內之事;對物要恭敬——將物品擺放得整整齊齊,收拾得乾乾淨淨。古人就是在這些生活的細節上 ,磨鍊自己的心智,以達到完善的人格。所以古人有「莊敬自強」的格言。

讓我們都在莊敬中強化(完善)自己的品格和秉性吧!@*

責任編輯:梁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宋代和明代,有許多文人,受佛家影響甚深。靜敬二字,遠遠不只學者在這上面獲益匪淺。就是一般人,只要學、做到這兩個字,也能得到不少好處。
  • 有位孝子,是個啞巴,他事母至孝,每日揹負其母乞食。凡乞得之食物,必揀送味美質良者奉母,粗糙者自食。
  • 齊國宮殿旁邊,有一株小槐樹,齊景公十分喜歡它,於是派一員小吏,嚴格地看護它,並在小槐樹旁,埋置木樁,懸掛禁令說:「觸摸槐樹者判刑,傷害槐樹者斬首。」
  • 墨子的學說,傳播先王的思想,論述聖王的主張,他把道理告訴了人們。如果他的學說文辭優美,恐怕人們只會陶醉於表面的文采,而忘記它的實際價值。
  • 據《隋書•列傳第四十三》記載: 北周時代,大宰相宇文護執政,有篡位之心,他私下裡,問庾季才:「近日天象,有什麼瑞兆嗎?」庾季才回答:「我受您的深恩,若知不盡言,那不就像木頭、石塊一樣,沒感情了嗎!據我觀察,最近,上台星有變化,這種天象,預示對宰相不利。您最好歸政於天子,請求回家養老。這樣才能安享晚年,並得到周公旦、召公爽輔佐成王一般的美名,子孫也會常為國家重臣。否則,我就不知會怎麼樣了。」
  • 第五倫(人名)在鄉里任「嗇夫」的小官時,均平徭役、賦稅,調解鄉裡間的矛盾,公正和善,很得人心。但他認為自己做官發達不了,就帶著家人搬到河東去了。
  • 唐朝初年,官員選拔制度,尚不完善,有的人靠冒名頂替,虛報資格,獲得了官位。唐太宗下令,要求這些人自首。若不自首,查出來就判死刑。不久查出來一個人,戴胄依照法律,判處他流放。唐太宗責備戴胄說:「我下詔書說過,不自首的,查出來要判死刑,現在你卻判了他流放,這是失信於天下。你因這案件收受賄賂了麼?」
  • 劉秀對劉盆子賞賜豐厚,還讓他做了趙王的郎中。人們在稱頌劉秀的賢德時,天下的混亂局面也平息下來,日漸安定。
  • 管寧因為好友華歆不能完全無視於權位利祿的存在,所以割席與之絕交。和嶠鄙視荀勖的為人,不願與之同車,於是自行乘坐專車入朝。
  • 耿恭為將士拜井祈禱,泉水湧出;鄭國為秦國修築渠道,造福萬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