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的「政治經濟學」 系列之一

糾正江的經濟發展政策 習近平推供給側改革

人氣 4652

【大紀元2016年05月25日訊】(大紀元記者李默迪報導)基於大陸經濟下行、面臨產能過剩的壓力,習近平當局提出供給側改革的經濟措施。5月9日,中共內部「權威人士」再次在《人民日報》刊文,發表對經濟形勢的看法,談到了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等供給側改革的內容。

當局推行供給側改革面臨的阻力究竟是什麼?地方政府為何不願意推?

本系列將會以三篇文章,分別以「供給側改革的阻力」、「李克強的營改增生死戰」、「習近平的政治經濟學」為主題,揭示當前中國經濟中的幾個主要問題。

「供給側改革」概念的提出

「供給側改革」的概念提出,針對的是中國經濟多年來積累而成的產能過剩嚴重、生產效率低下等問題。去年11月份和今年1月份,習近平兩次主持的財經小組會議上,都提到了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改革包括「三去一降一補」,即去產能、去槓桿、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

供給側改革出台背景:經濟三大動力失靈

與供給側這一概念相對的是需求側,需求側是指依靠消費、投資、出口來拉動經濟,也就是中共所謂的「三駕馬車」,也叫「三大動力」。

第一大動力是投資,現在回報率持續下降。

公開數據顯示,1990年到2013年期間,大陸M2(廣義貨幣供應量)從1.53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增加到103.61萬億元,相當於中共央行幾乎平均每月印鈔1萬億元。清華大學白重恩教授經過研究後發現,2013年之前的近20年間,大陸的投資回報率持續下降。

北京高層智囊團成員許善達近日披露,依靠投資來維持經濟發展,更嚴重的後果是加劇了產能過剩。比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的四萬億人民幣投資,有相當一部分投資進入了當時已經產能過剩的行業,比如鋼鐵、煤炭等,導致情況更加惡化。

第二大動力是消費,中國大陸的消費率一直在下降。

許善達透露,過去30多年來,大陸居民的消費率一直在下降。公開數據顯示,2000年以來,大陸居民最終消費率長期低於50%,並逐年下降,2000年到2011年期間,從46.4%下降到35.5%。而同一時期,美國的居民最終消費率一直保持在70%以上,英國超過60%,日本和韓國也在50%到60%之間。

第三大動力是出口,現在也不妙。

2015年之前大陸的出口增長率已經連年下滑,2015年至今更是罕見出現出口負增長。2015年大陸全年出口額以美元計價比2014年下降2.8%,今年第一季度出口額以美元計價比去年第一季度下降9.6%。

產能過剩的原因需追溯至江澤民掌權時期

上世紀末江澤民掌權時,以「貪腐治國」的政策收買人心。GDP增長速度成為地方官員仕途上升的因素之一。通過各類項目,商人和官員都能從中撈到好處。這也實際促進了地方瘋狂發展的局面。

隨著2001年中國加入WTO,鋼鐵、煤炭等行業開始了破壞環境的「野蠻」發展,產能不斷增長。

2008年美國發生了次貸危機,中國經濟也開始走入低潮。2009年,中共面臨多重關鍵時間點的壓力,包括「六四」20週年,鎮壓法輪功10週年,中共建政60週年。

為了維護政權穩定,中共不惜投入四萬億元,再以經濟的暫時增長掩蓋政治危機。但是,這個四萬億的投資使得一些本就過剩的產能更加過剩。到了世界經濟都增長乏力的今天,中國大陸的過剩產能問題就更加嚴重。

以山西煤礦為例。

中共銀行一度想剝離煤礦等行業的不良貸款,由1999年成立專司不良資產處置的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接手。其中,信達資產管理公司成為處置煤炭企業不良資產的主力。它接手了山西、安徽、河北等地的煤企股權,一下成為「中國最大的煤老闆」。在山西,信達同時持有同煤、陽煤、晉煤等煤炭集團股份。但是,信達與煤企之間的糾葛一直存在。

山西煤炭集團自2008年開始整合。剛開始整合時候,趕上了中共的四萬億投資,再加上各種複雜的利益關係,至今信達手中持有的多家山西煤企股權仍未能處置變現,造成了信達、煤企及地方政府都深陷尷尬的局面。

地方政府「去產能」變形記

大陸的產能過剩衍生出了許多「殭屍企業」,主要集中在鋼鐵、水泥、煤炭等資源產業和紡織服裝等產業。這些企業瀕臨破產卻不倒閉,占用社會資本卻不產生效益,一個重要原因是和地方政府的利益關係密切。在去產能的過程中,中央和地方政府博弈激烈。

當局要求去產能,而地方政府有自己的利益所在。去產能對當地經濟,財政以及就業都有非常大的影響,這還沒有算上官員本身在這些企業中存在利益輸送。在這種情況下,地方的亂像頻出。

從一些實例來看,部份地方政府官員仍然沒有脫出江澤民掌權後遺留下來的胡亂發展模式。

全國工商聯冶金企業商會原名譽會長趙喜子說:「比如一家鋼鐵企業報表顯示盈利20億元,結果我們調查發現,這些錢是通過賣資產得來的,企業把這筆收入『做』成了『盈利』。」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大型煤炭企業負責人說,企業去年報表上顯示盈利5000萬元,其實是做的「假帳」,實際上虧損10億元以上。

有銀行系統內部人士表示,目前銀行貸款部分貸給了國有企業及其下屬子公司,其中有很多「殭屍企業」。這類企業基本上都是借新還舊,而且這種貸款占銀行總貸款的比例不少。

更為極端的是,還有地方政府不允許企業破產。

陸媒報導,今年兩會期間,一家央企董事長在政協一次小組會議上講了一個故事。

兩年前,這家央企下屬的一家西南地區的企業在重組失敗後,向法院申請破產,這家企業也達到了《破產法》規定的破產條件。但令人不解的是,企業卻被「堵」在了法院門口,「進」不去。原因是「地方政府不支持,法院不願意受理」。

無奈之下,該董事長給省領導寫了封信,最終,行政力量介入後,法院才受理了這家國企的破產案。

《河南日報》近日報導,河南省若干金融政策措施,允許煤炭、鋼鐵等傳統行業中有市場前景、有信用但暫時困難的企業「變更行業標識」,以獲取銀行貸款。

報導稱,目前河南省已有多家煤炭、電解鋁、鋼鐵企業通過變更主營業務,保住了信貸規模不壓減。

外媒評論稱,為獲取銀行貸款就可以變更行業標識,等同於鼓勵企業「造假」。如果再被各地仿效,當局去產能的努力或許真面臨會功虧一匱的危險。

大量資金湧入 地方「去產能」亂象

今年4月11日以來,大量資金湧入商品期貨市場,熱炒品種也從螺紋鋼、焦煤、焦炭等「黑色系」金屬,蔓延至雞蛋、大豆、玉米等農產品,刺激大陸整體期貨市場暴升。

本輪期貨升市中,螺紋鋼成核心品種。4月21日,僅螺紋鋼RB1610合約成交金額就高達6,055億元,超過當日滬深股市總成交額5,421億元。陸媒稱,4月21日期貨市場的成交量對應2.24億噸螺紋鋼。根據中國產業信息網的數據,2014年大陸螺紋鋼產量為2.15億噸,這意味RB1610合約1天的成交量相當於大陸1年的螺紋鋼產量。

與此同時,當局在今年前幾個月向整個經濟體注入大量廉價信貸。1月新增信貸巨量增長,達到2.51萬億元。2月出現短暫回調,為7266億元。3月再度超預期增長,新增信貸1.37萬億元。

鋼鐵價格的上漲給原本「奄奄一息」的鋼廠帶來生機。比如山西文水海威鋼鐵,該公司年產能約300萬噸,在去年8月幾乎暫停全部產能。據該公司一位管理人士透露,公司目前計劃儘快恢復生產。

江蘇申特鋼鐵是另一家類似規模的公司,據一位高管稱,該公司去年12月停產,但隨著鋼鐵價格的飆升,已在今年3月恢復生產。

據麥格理分析師Ian Roper稱,去年關閉的5,000萬到6,000萬噸產能中,現已恢復生產的超過4,000萬噸,「鑒於價格和利潤率的反彈,產能削減已被拋在腦後。」

東網的評論認為,鋼鐵企業是納稅大戶,在地方政府把稅收作為最大追求目標的情況下,每一個地方政府都盼望別處的鋼鐵企業倒閉、拆廠,而自己轄區的鋼鐵企業能夠存活下來,以後繼續為地方政府提供源源不斷的稅收。這是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不同的利益追求。

外媒的報導對此一針見血。

《華爾街日報》在4月24日稱,在黑龍江,唐山冀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已經動工修建一座日產量7,200噸的大型水泥廠。這座新廠很可能加劇已經無比嚴峻的建築水泥過剩局面。

中國水泥協會的一位負責人嘆息,這完全不切實際。據報導,由於水泥價格大跌,該公司去年虧損2.6億美元。

為什麼一個虧損企業要在一個急劇萎縮的市場環境中擴大產能?這名水泥協會的負責人給出理由:其技術先進的新工廠將成為該地區最高效、最節省成本的水泥生產商,能從競爭對手那裡搶奪市場份額。該公司可能還會盤算,當新工廠完工並投產時,一些競爭對手早已被淘汰。

習當局多次提及「供給側改革」

5月9日,《人民日報》在第一版、第二版整版刊登了「權威人士」談當前中國經濟的文章。

這名人士罕見地點名五個地方省市等已經「陸續發布了本省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案」。它們是廣東、重慶、江蘇、浙江、山西等。

時事評論員石久天說,這名人士的言外之意,就是其它地方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案都推得不積極,含有敲打的意思。

從5月9日至5月16日的一週時間內,當局通過官方會議和官媒報導,共計三次提及供給側改革。特別是在16日中央財經小組十三次會議上,習近平直言「有的地方還沒有有力行動起來,有的工作抓得還不精準」。

5月10日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會議上,習近平也提到「供給側改革」。

5月20日,中共官媒新華社刊發題為《堅決打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場硬仗》的文章,隨後被大陸媒體紛紛轉載,並把標題改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幹部試金石》。

胡舒立:這哪裡是去槓桿?

供給側改革中同時包括「去庫存」和「去槓桿」,但是財新傳媒總編輯胡舒立今年3月末發文指,從今年大陸房地產的情況來看,不是在去槓桿,而是在加槓桿,而且三四線城市的房產庫存依然很高,一些財政收入相對低的地方政府在助長加槓桿的傾向。

胡舒立在文章中直言,房地產加槓桿主要體現在住房信貸大幅增加,有房產中介通過P2P網絡借貸平台發放首付貸,一些城市下調房貸利率、降低房貸首付比例、鼓勵零首付等。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瀋陽的「零首付」新政一天之內夭折。

3月1日,瀋陽市政府發布《瀋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意見》),內容尤為勁爆的一條跟大學生有關。

上述《意見》明確,對畢業未超過5年的高校、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在沈購買商品房的,首付比例實行「零首付」政策,最高貸款額度為單方60萬元、雙方80萬元。

此舉被陸媒報導後,引發市場一片譁然。瀋陽方面辯解稱,此舉是為了留住人材。

在外界的強大壓力下,當天夜裡這個「零首付」政策就被叫停。

現在大陸三四線城市的房產庫存仍然很高,大約總計有66.72億平方米庫存,占用資金約為40萬億元,其中超過2/3為債務。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計,大陸房地產庫存至少需要消化四至五年。

中共央行行長周小川曾在今年2月末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前的記者會上稱,「個人住房加槓桿邏輯是對的。住房貸款應該有大力發展的階段。」

此話出台後,遭到了重慶市長黃奇帆的間接批評。黃奇帆認為,如果聽任當前一些地方的房市高槓桿,將會是另一場金融災難。

央行副行長潘功勝後來稱,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舉行的記者會上,有媒體曾就「下調個貸首付比例是否是加槓桿」提問,當時周小川行長的回答是「你提問的邏輯是對的」,並沒有說「房地產加槓桿是對的」。

(未完待續)#

責任編輯:林銳

 

相關新聞
中國3月不含在校生25-29歲青年失業率升至7.2%
中港市場需求枯竭 瑞士豪華錶出口暴跌
美施壓下 傳墨西哥拒為中國EV製造商提供優惠
情報報告:中共間諜瞄準荷蘭芯片工業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