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的「政治經濟學」 系列之二

各地「地王」頻出 溫家寶或一語中的

人氣 5218
標籤:

【大紀元2016年05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李默迪報導)自2016年5月1日起,大陸開始全面實行「營改增」,即營業稅改為增值稅,將建築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等四大行業正式納入,並將所有企業新增不動產所含增值稅納入抵扣範圍。「營改增」的實行,意味著在大陸實行66年的營業稅正式退出、1994年之後的二元稅制正式結束。

習當局的這個舉動,真正觸動的是江澤民掌權後遺留下的,中共各級地方政府的利益分配方式。江下台後,經濟方面留下的一大禍害就是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也是當今大陸房價飆升的直接原因。

分析認為,只有脫離這個體制,才能真正解決中國經濟的問題。在這個體制內的任何改革,都可能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問題。

「營改增」的內容

所謂「營改增」,就是把現行徵收營業稅的行業和企業改為徵收增值稅。

「營改增」實行後,新納入的建築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的納稅人大約1000萬戶,建築業和房地產業適用11%稅率,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適用6%稅率。同時,二手房交易的稅負將會降低。

照當局的說法,「營改增」目的是減少企業稅負,預計今年將減稅5,000億元(人民幣,下同)。

1994年中共分稅制遺留的問題

江澤民掌權時的1994年,由於缺乏威信,江不得不開始實施所謂的財稅體制改革,以達到對地方政府的部分控制。簡單地說,就是將由地方諸侯掌握的稅收,變成由中央掌握的稅收分配制,以打破諸侯原先對地方百分百的財力控制權。

當時,中共把增值稅設計為固定資產不允許抵扣的生產型增值稅,並將之作為中央稅。把營業稅設計為針對服務業、建築業銷售收入徵稅,並將之作為地方稅。增值稅所得在中央和地方的分成分別是75%和25%;營業稅所得全部歸為地方。

大陸從今年5月1日正式全面施行「營改增」後,營業稅改成增值稅的同時,增值稅將改變分成比例,中央和地方各自分成50%。

數據顯示,1994年中共分稅制改革之後,中共中央的財政收入比重逐年增加,而地方政府開始出現收支不平衡,而且差額逐年加大。

分稅制改革前一年(1993年),中央的財政收入占國家財政收入的22%,到1994年年末的時候增加到55.7%,之後多年一直維持在52%的水平。而地方政府1993年的時候收入比支出多60億,1994年出現收支不平衡,收支缺口(收入抵不上支出)高達1,726.6億,2000年收支缺口為3,960.6億,2005年為10,053.5億,2010年為33,271.4億。

地方政府缺錢,是其陷入土地財政怪圈的原因之一,再加上江澤民的「貪腐治國」策略,造成了大陸房地產行業的嚴重問題。

1994年分稅制遺留的一個問題是重複徵稅。

重複徵稅機制

當時的所謂改革,在稅制設計上保留了不少重複徵稅機制,如生產型增值稅對投資的重複徵稅、營業稅和增值稅並行徵收造成的重複徵稅、建築業和銷售不動產業存在營業稅的重複徵稅。

近20年來,中國的製造業主要以低端為主,在設計和營銷方面不發達,缺少競爭力。而重複徵稅問題導致製造業的負擔進一步加重。

對於製造業來說,購買服務沒有增值稅發票,意味著其中所含的營業稅不能抵稅,也加重了製造業的稅負。所以一些與營業稅相關的產業和企業,就儘量減少外購服務。

所帶來的後果是,現在大陸的科技產業,比如工業設計、技術服務、信息服務等,得不到充分的發展;企業由於稅負太高,不願意擴大經營活動。可以說,江澤民時代的那種稅制是中國實體產業受到阻礙的因素之一。

另一個問題就是房地產價格不斷大漲。

大陸房地產價格暴漲的根源

1994年的稅收分配關係增強了中央對地方政府的控制力,也增強了地方政府發展工業和房地產的動力。同時,這又是這20多年來工業野蠻擴張、房地產價格暴漲等問題的重要根源。

數據顯示,在2011年之前的13年間,中國地方債增加了36倍。在2008年時地方政府負債5萬億元,截至2013年6月底,達到17.89萬億元,但有體制內人士說,當時的實際規模就很可能超過30萬億元。

由於分稅制導致的稅收減少,從那時起中共地方政府陷入一個發展的怪圈。大陸房地產市場在江澤民掌權的上世紀90年代成形以後,地方政府賣地還債更是成為一種基本的模式。同時,在中央與地方建立分稅制以後,中央也同意將賣地收入歸為地方政府,用以彌補地方上的財政資金不足。

在這樣一種制度框架之下,地方政府通過舉債,搞基建、擴張,使得資源全部向城市靠攏。在城市發展了之後,隨著人流的增加,帶動了當地的房價,又使得地方政府能夠以更高的價格賣出土地還債。這種制度使地方政府賣地積極性空前提高。而當大量土地通過「招拍掛」為地方政府創造了源源不斷的財政收入以後,地方政府在政府性債務的擴張上就更加有恃無恐。

這些靠舉債得到的、破壞環境的發展,又使得主政的地方官員能因為高速的GDP而被提拔。同時,官員在出讓土地過程中,形成灰色、黑色利益鏈,又能從中中飽私囊。加上江澤民以允許貪腐換取支持的辦法,這個模式漸漸成為中共官場過去幾十年的通用規則。

中共官員一般只在一個地方主政數年,並不擔心攤子爛掉,反正會有繼任者接盤。

關於大陸房價的問題,《紐約時報》2012年曾經發表題為《中國房價高在哪裡》的文章指,地方政府從1990年代開始高價出賣土地獲利,推升了房價,僅2010年,大陸土地財政總收入就高達2.9萬億,超出預算113%。

以上海的腐敗為例,據大陸維權律師鄭恩寵撰文表示,從1994年5月1日開始收取土地轉讓金,2008年之前上海的土地出讓收入沒有列入財政收支範圍,2008年開始列入時,官方承認2004至2007年超過1,500億土地出讓金被列入「小金庫」。

另外,2007年落馬的原上海市委書記、江澤民死黨陳良宇就涉及重大土地腐敗案件,並且與江澤民兩個兒子密切相關。

財新網估算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再次下降

習李這次推行的「營改增」,將觸及地方政府的痛點:地方的財政收入會再次下降。而地方長久以來依賴的「土地財政」,又在習當局的強力制約下無法直接實行。

2015年全國收繳的1.9萬億營業稅收入中,99%以上是歸屬地方的,如今這一塊收入將改為增值稅,成為中央和地方的共享稅。

財新網的評論認為,本次「營改增」後,名義上會減少地方政府約3,000億元的收入,表明本次稅改和1994年分稅制一樣,在結果上客觀提高了中央財政收入比重。

這次調整後,也有分析認為,由於收入的減少,地方的事權也會被相應減少。客觀上起到中央回收權力的效果。

「營改增」與習近平國家治理的概念

習近平掌權後,提出「國家治理」概念,在政治上除了反腐,並抓捕了大量江派官員之外,還不斷從地方回收各種權力。

在經濟上,習明確將財稅體制定為國家治理的「基石」。外界認為,在「分稅制」暫時不宜動的情況下,習近平早晚都要推動大規模的財稅體制改革。換句話說,對地方權力的再次削弱,對中央權力的再次增強,將在政治和經濟上並行。

這次由李克強主導推進「營改增」,被認為是經濟收權的第一步。

香港《經濟日報》引用財稅專家的話稱,這是推動國家治理結構的「重塑」。

也有海外媒體的評論認為,當局之所以推行財稅改革,是要保證「中央政府應對危機的財力,包括用軍事力量來威懾美國、日本和台灣的財力。」

各地「地王」頻出  溫家寶或一語中的

觸及權貴利益集團的改革,習近平本人也承認是最難的。

2008年3月,時任總理溫家寶在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記者招待會上表示,「一個國家的財政史是驚心動魄的。如果你讀它,會從中看到不僅是經濟的發展,而且是社會的結構和公平正義。」

溫家寶或一語中的。

在今年5月地方政府的收入「被減少」之前,大陸一線和重點二線城市的房價出現了暴漲。

今年年初幾個月以來,大陸一線城市樓市火爆,成交量也一度暴增。易居研究院監測數據顯示,3月份大陸30個典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積為2,563萬平方米,環比增長133.0%,同比增長82.9%。

今年3月深圳新建商品房(不包括保障房)價按年上漲62.5%,上海則升30.5%。

彭博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週六公布的數據計算,4月份新房銷售額同比成長63.5%至7,937億元人民幣(1,220億美元)。之前3月份同比跳漲71%。

高盛研究認為,4月中國主要城市房價環比增長1.1%(季調後),高於3月的增長速度。統計局監測的70個大中城市,有63個價格比上月增長,同比數據增長6.9%,3月份增長為5.5%。

分城市類型看,一線城市4月房價環比增長2.6%,3月為3.0%。令人震驚的是,一線城市同比房價漲幅高達28.3%,3月為26%。

當局對此緊急降溫。在被多次敲打之後,地方政府在今年紛紛出台樓市的限購或者相應規定。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和南京、武漢等二線城市,於3月25日相繼推出樓市新政,包括提高非本地戶口家庭的購房要求、調整房貸首付比例,以及叫停首付貸等。

上海出台號稱「最嚴樓市新政」的內容包括:二套普通房首付不低於五成,二套非普通首付不低於七成。

深圳則新規定,非深圳戶籍人口購房之日前連續繳納3年及以上個稅和社保,限購一套住房;一套房且近2年無貸款記錄的首付30%;二套房或2年內有貸款記錄的最低40%。

但是,新規實行後,各地仍有「地王」頻現。

5月18日上海外環誕生「地王」,一塊住宅用地以54.5億競拍成交。此次競拍不僅創造出天價,更刷新了上海有史以來最多的競拍者紀錄,高達37家大陸各地房地產商前來上海競標。有評論認為,各個房地產商好似「絕望」般拿地。

5月22日,北京大興區三宗經營性土地公開掛牌出讓,成交金額達到35.22億元,為5月份北京單日賣地最高。

5月23日,廣州白雲區沙太路梅花園宅地佳兆業地產,競標得到的地塊,剔除配建面積,樓面地價約2.4萬元/平方米。同日,越秀地產旗下的廣州城建開發南沙房地產有限公司,競得海珠區一臨江地塊,剔除保障房後的樓面地價,達到3.5萬元/平方米。

據《21世紀經濟報導》報導,江蘇省地稅局和南京市地稅局辦公室官員表示,地方政府對推進房產稅並不積極。一個原因就是,開徵房產稅顯然對地方樓市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時事評論員石久天說,地方政府與房地產有直接的利益關係。在「地王」頻現的時候,在背後偷笑的就是地方。

地方仍有推高土地價格的對策

近期的報導指,最近搶到「地王」的都是央企。保利3倍價格搶地上海,華潤搶地北京,綠地、中海、華僑城等等紛紛表現積極。

有消息說,銀行支持央企抄底樓市,甚至倒貼利息。也就是說銀行給央企的貸款利率只有5%,而現在銀行理財的收益率也差不多4~5%了,所以完全不賺錢。

由於央企借錢便宜,又不是自己的錢,都是銀行的錢,所以花起來不心疼。甚至一些地方的國企,跟地方政府打包票了,未來將承擔著推高地價的任務,所以一個一個的「地王」就此誕生。

鳳凰財經的評論稱,銀行這麼借錢給央企,第一不心疼,第二也不怕賠,銀行的錢賠在了國企央企身上,領導是沒有責任的,相反要是被中小企業貸款借走了沒還,那麼恐怕要追責了。所以銀行寧願把錢砸給央企買地。

至於央企國企們,他們用的錢便宜,成本也不高,而且拿下地王還可以推升房價,引發老百姓買房的恐慌感,這成了賣房子最好的宣傳廣告,最後央企們有地在手以後融資抵押就更加方便。

據數據統計,今年以來,包括北上廣深以及南京、蘇州、合肥等熱點二線城市在內的共計20逾個重點城市土地市場持續高熱,「三高」(高總價、高單價、高溢價)地塊頻出,達118宗之多,其中有51宗地溢價率在100%以上,最高達400%。

央企國企的錢是全民所有的,銀行的錢更是所有儲戶的,用老百姓的資產和錢,推高中國的房價,這真是一個絕妙的好戲。

分析:解體中共 中國經濟才真正有出路

時事評論員石久天說,任何在中共體制內的改革,無論原意如何好,最後都會受限、變形,甚至出現其他的問題。中國經濟的問題從根本上來說,是一個體制、機制的問題。

石久天說,解體中共,就能徹底地改變這一切。營造一個公平和法治的大環境,中國經濟才真正有出路。只要中共還在,這一切都會如「水中撈月」——-做不到。#

(未完待續)

責任編輯:林銳

相關新聞
分析:中國鋼鐵業成三明治 國內外兩面夾攻
經濟下行 中共推「以舊換新」引反彈
中共對美化學品徵稅 加劇貿易戰緊張局勢
【名家專欄】中共經濟發展受阻 疲態盡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