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叢談:同中出異 熟裡求新

作者:莊敬
font print 人氣: 84
【字號】    
   標籤: tags: ,

文藝創作貴在出新。清代人李笠翁說:「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稱也。」但是,怎樣才能出新呢?不錯,開拓題材新領域,「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就能出新;從生活中,發掘他人未曾留意的新主題,道出他人筆下沒有的新意,也能出新。除此以外,卻還有一個出新的重要途徑,那就是:變換構思角度,同中出異;寫出獨特感受,熟裡求生。就像高明攝影師,你從正面拍攝此景此物的形象,他從側面領略此景物的風采,我則改取俯角、仰角,這樣也能出新展奇,攬他人所未攬之勝,現他人所未現之姿。

這種在構思角度上刻意運心,努力做到同中出異、熟中求新的作品,在中國古代詩歌中也很常見,歷代吟詠楊柳的詩歌,多不勝數,單是借折柳以寄托離別之情的佳作,就不在少數。但由於詩人們能夠不斷變換構思角度,就使這類作品千姿百態,各具新意。請看下邊古人寫的詠柳詩:

一、李商隱的〈贈柳〉:
章台從掩映,郢路更參差。
見說風流極,來當婀娜時。
橋回行欲斷,堤遠意相隨。
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

二、李商隱的〈柳〉: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遊春苑斷腸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三、唐彥謙的〈垂柳〉:
絆惹春風別有情,世間誰敢鬥輕盈?
楚王江畔無端種,餓損纖腰學不成。

四、李山甫的〈隋堤柳〉:
曾傍龍舟拂翠華,至今凝恨倚天涯。
但經春色還秋色,不覺楊家是李家。
背日古陰從北朽,逐波疏影向南斜。
年年只有晴風便,遙為雷塘送雪花。

五、白居易的〈勤政樓西老柳〉:
半朽臨風樹,多情立馬人。
開元一枝柳,長慶二年春。

古人同是寫楊柳,各抒胸襟異千秋。千首萬言不重複,這就叫做詩壇創新的高手!

蘇東坡有詩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只要從實際出發,善於發現生活中蘊藏的美,尋求新的表現角度,寫出自己的獨特感受,那麼,即便是被人寫過了的題材和主題,也依然能夠做到:同中見異,熟中出新!

再請看現代一位新詩人寫的〈變質腦〉,這也是老主題,新角度——

最關心
食品衛生的你
整天查看保鮮日期
但你頭腦裡產生的念頭
是否早已過期
這衛生嗎?

【筆者附言】食品過期,食之無益,人們很願意把它拋棄;思維觀念過期,用之無益,但人們卻往往牢固地保留,不肯丟棄。這實在太不衛生了!這種不衛生的人中,可能有我,也可能有你,讓我們共同警惕,以免腦觀念過期!@*#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不過,無論如何,讀書與寫作二者之間的關係,還是密切的。一方面固然有借鑒的作用,而另一方面,還有繼承別人的知識和經驗,讀書明理的作用。
  • 畫鷹豈能似木雞, 靜態寫真亦何奇? 須知丹青可貴處, 不在一毛共片羽!
  • 恰似音韻悠揚的笙簫聲裡,間或傳出戰鼓的隆隆;清雅溫柔的琴瑟音中,時而傳來洪鐘的嗡嗡!——噫!這就是「笙簫夾鼓,琴瑟間鐘」。我們的文學藝術作品,多麼需要有這種相反相成的勝境啊!
  • 歌德很欣賞德國畫家魯斯的動物畫。有一回,他拿出了自己珍藏的魯斯的版畫冊,裡面畫的是各種各樣的羊。這些羊,在不同的情境中,現出不同的姿態:那含情的面孔,那捲曲的羊毛,都畫得維妙維肖,逼真動人。
  • 寫好文章,不深入生活、認真觀察分析,那是絕對不行的。金代大文學家元好問在《論詩三十首》中,有一首這樣說:
  • 蛙鳴的特點是多而無益,多而不當;雞唱的特點是少而有益,少而精當。雞唱與蛙鳴比較起來,堪稱以少勝多、以一當十。我們從事文藝創作也應該是這樣。要努力使自己的作品表現力更強一些,蘊藏量更多一些。
  • 所謂襯托,實質上就是一種間接描寫。如欲寫甲,並不從甲的本身著筆,或者說不單純地從甲的本身著筆,而從乙或丙那一邊繪形繪聲,恣意盡力,使人透過乙或丙,間接地卻又是更深刻地去認識甲。
  • 藝術欣賞中,確實常常有這種情形:你說得「少而精」,讀者卻聯想得「多而深」,你越說得「鉅細無遺」,讀者卻越感到「厭煩無味」。
  • 清代著名藝術家鄭板橋,平生最擅畫竹。他在六十歲以「始余畫竹,能少而不能多;既而能多矣,又不能少:此層功力,最為難也。進六十以後,始知減枝、減葉之法。蘇季子曰:『簡煉以為揣摩。』文章繪事,豈有二道? 」
  • 文藝創作確實是一件艱苦的勞動,需要的是認真而嚴謹的態度。不細心地調查研究,「想當然」的率意之筆,往往會產生謬誤,鬧出笑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