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德遐被的永樂大帝

【文史】明成祖依法治天下 施仁政關心民生

作者:劉曉

1414年,明成祖朱棣派鄭和下西洋,向世界展示燦爛的中華文明,榜葛剌國進貢長頸鹿,圖為明朝沈度《瑞應麒麟圖》局部(因索馬利亞語稱長頸鹿為giri)。(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288
【字號】    
   標籤: tags: , ,

明太祖朱元璋時期,在宰相胡惟庸因圖謀不軌被殺後,朱元璋廢除了延續多個朝代的中書省和宰相,要六部直接向皇帝匯報,雖然皇權得以加強,但朱元璋也是累得夠嗆。永樂時期,明成祖朱棣在政府部門設置上,基本延循明太祖時的架構,不過他命侍讀解縉和胡廣、編修黃淮等親信大臣直接進入文淵閣參與政務,內閣機制由此形成,並成為常制,成為穩定的官僚機構。明成祖亦明確規定其職責是參與政務,注意負責掌獻、復檢奏章、票擬批答、起革詔令、申署司奏、巡以扈從、經庭講讀、主持大典等。可以說此時的內閣更像是秘書處,只有一部份特權,但沒有實際相權,不能直接指揮下屬。但內閣的出現,解決了朱元璋廢除宰相後所出現的行政機構的空缺,亦是明成祖治理天下的重要幫手。

依法治天下

明成祖即位後,屢次強調要依法治天下,因為這樣才能使國家逐步走向穩定,而這為明朝276年的天下奠定了基礎。

一次,一名立有戰功的將官觸犯了刑法,刑部官員為將官說情,希望明成祖能「論功定罪」。明成祖批評刑部官員說:「執法應該公正,賞罰應該分明。過去他有功,朝廷已經獎賞他;如今他犯了法,那就該給他治罪。如果不治罪,那就是縱惡,縱惡如何能治理天下呢?不能『論功定罪』,而是要依法治罪。」

永樂初年,成祖還曾召見刑科都給事中楊恭等人,告訴他們:「國家號令,目的是使小人敬畏而不犯法,雖其為惡的心沒有去除,然為上者用法當以寬仁而非剛猛。待人應當以誠,不應該作假。剛猛則老百姓不能忍受,作假則老百姓不再信服。」

明成祖朱棣著袞龍袍像(維基百科公共領域)

成祖說這番話是有緣由的,因為就在前一年他派御史給事中前往各處撫安軍民,臨行前再三囑咐務要安民。但他其後收到的給事中丁琰的奏摺上卻說,到四川因沒有見到犯法的人,就暗地裡派親信用金錢引誘其進行交易,果然有犯法的老百姓,於是將其逮捕。

成祖對此是不贊同的,認為丁琰行事刻薄。他認為,古人治天下,是行公平正大之道。當年唐太宗也是以物示人,待其受之則加之罪,全靠魏徵進諫才沒有處罰。因此成祖常以此為鑒。對於為了邀功而枉陷良善的丁琰,成祖派員將其索拿進京問罪,同時釋放被誣陷的老百姓。

永樂六年,法司上奏在押囚犯當處決的有三百人。成祖對諸臣說:「三百餘人,未必人人都是當殺的。有一人不是,死者就將銜冤。你們要好好的審核,一日完不成則二日三日,十日也沒關係,一定要使這些人中沒有冤死的人。」審核後,果然有二十餘人不當被處死。

明朝最重誣告之法。永樂初規定,凡誣告三四人者,杖刑一百,遷徙到他地三年;誣告五六人者,杖刑一百,流放三千里。誣告十人以上者,凌遲處死,梟首其鄉,家屬遷到蠻荒地區。

永樂八年,都御史陳瑛彈劾隆平候張信強佔練湖八十餘里以及占江陰縣官田七十餘頃,成祖說:「昔日中山王有一塊沙洲,耕農水道流經,其家僮曾經佔據水道以牟利,中山王聽說了,就把地歸給官府。如今張信怎麼敢貪縱厲民如此!」於是下令依法治張信罪。

成祖因法司上奏審案筆錄,諭之說:「討論刑罰時,一定要明白犯人是君子還是小人。如果君子有過,好比失足溝澗,是偶然犯之,當考慮情形而有所維護;如果小人有罪,則好比貪嗜飲食,恣意為之,不是無意的錯誤。君子誤犯而不寬恕,不是佑善之道;小人有意犯而不懲治,有縱惡之失。你們要判斷邪正,精準地權衡,不宜一概而論。」

成祖對外戚的約束也很嚴,凡外戚「生事壞法」者都被處以死罪。

永樂十一年,太子的妻兄張旭放縱家童影響很壞。成祖得知後,親自召見張旭,對張旭說:「你是朕的親戚,最應該遵紀守法。現在你不守法,我要罪加一等來懲治你。開平王、永城侯、德慶侯之家,恃外戚生事壞法,皆取滅亡。前鑒不遠,你現今富貴,但只要不忘貧賤時,自然驕逸不生。如果不這樣,大家都去欺凌百姓,天下怎麼能治理好?請你當心!」

另外,已故駙馬富陽侯李讓的家人有中鹽虛買實收者,錦衣衛將其逮捕,富陽侯之子懇求免除他的罪過。成祖說:「法度與天下共之,豈為私親廢?」於是按照律法治了他的罪。

施仁政體恤百姓

明成祖剛即位時,就詔諭兵部大臣要撫恤那些跟隨其出征而陣亡和病死將士的家人,並下令各個衛所如實申報,子孫在十五歲以上的可以送到兵部襲職;十四歲以下的妻子孤寡送京師優養;其無子家中只有寡婦幼女者,一體優給;如果有親戚可以依靠的不願意到京城的,按例給予俸糧。

永樂初年,成祖派若干大臣前往各個郡國巡視民情,行前對他們說:「父母對於孩子,在其寒冷前就準備衣服,在其飢餓前就準備食物,在各個方面都非常盡心。作為百姓父母的人主,也應遵循同樣的道理。我居深宮,一飲一食都惦記著軍民,但是卻無法盡知下情。因此,你們要作為朝廷的眼睛,用心查訪,發現水災、旱災等有問題的地方,若地方政府隱瞞不報的,你們要悉數報告給我。你們要知道,軍民中甚麼樣的利益是應該發展的,甚麼樣的弊端是需要革除的。」

成祖根據瞭解的下情,採取了相應的舉措。如靖難戰役期間,河北、河南、山東三地因戰爭遭到巨大的破壞,而且負擔不少軍事費用。成祖下令戶部根據不同情況,分別減免這些地方的賦稅三年、二年、一年或者減半,同時發放農具給農民,鼓勵因戰爭逃亡之人回到原籍,由政府提供種子、耕牛、農具等。應該說,成祖在即位初期,採取的依舊是與民生息的經濟政策。

永樂初年,成祖在與侍臣論政時說道:「我即位時間並不很長,常恐老百姓失所,晚上常常在宮中秉燭夜坐,查閱州郡圖籍,靜思熟計,哪個地方最近遭遇饑荒,當加優恤;哪個地方地處邊疆,當置守備。早上則在上朝時與群臣商議怎麼辦。近日河南數處發生蝗災旱災,我寢食不安,所以遣使查看。如果老百姓能生活小康,就是我的心願啊。」

成祖還因地方發生蝗災、旱災,下令禁止宦官在皇城內養雞等,以避免浪費糧食,並警告如發現再犯者,絕不寬恕。還有一次,他聽說御馬監為了養白象向戶部索要糧食,成祖找來相關官員,對他們說,白象一天吃的糧食是農夫數口之家一天的食物,君王的職責是養民,你們這樣做是讓朕失去天下的民心。成祖並警告他們,如果再犯絕不寬恕。

道衍(維基百科公共領域)

還有一次,成祖派道衍等前往蘇湖賑濟,行前對他們說:「人君一衣一食,都是老百姓所供養,老百姓貧窮無衣食,人君怎麼可以不體恤?君,父也;民,子也。為子當孝順,為父當慈愛,務必各盡其道。你們散財可以得到民心,就是仁者之政。」

永樂時,有宦官偷偷向應天府府尹要求提供工匠幹私活,成祖知道後,責備府尹,告訴他應該正直不阿,體會國家愛民之意,為甚麼要畏懼宮禁中的人呢?如有再犯必誅殺。同時,成祖還逮捕提出請求的宦官,並說自己身為天子,都不敢輕易驅使一個百姓,「汝何人,敢擅役之?」

永樂四年,一天,成祖與侍臣說話,得知京師有生病不能及時得到得醫藥的人,遂感歎地說:「內府貯藥甚多,而不能濟人於宮門之外,只是貯藏有甚麼用呢?」下令讓太醫院按方製藥,在京城內外散發施捨。成祖還表示:「朕一衣一食,不忘天下人的艱辛。近在咫尺都不能救濟,何況遙遠的地方呢?」

永樂七年,山西靈丘縣民李文秀妻一胎生了三個男孩,按照慣例官家給糧可以到八歲,成祖卻下令給到十歲。

永樂八年,成祖聽說溫州府民每年向北京運送白礬的人遇到山路阻隔,負運艱難。於是問工部大臣運送白礬的用處,大臣回奏是為了染色布。成祖說:「因染布而勞民於數千里之外,可取消他們的歲供,自今天起制布衣不必染色。」

類似這種體恤民情、施行仁政之事貫穿整個成祖年間。明成祖不愧是一代傑出的帝王。@*

點閱【威德遐被的永樂大帝】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謝秀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岳青綜合報導)《永樂大典》被稱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從編纂成至今已有603週年了。它在數百年的風雨中屢遭浩劫,現存不足4%。《永樂大典》帶給人們太多的驚奇和讚歎,它的毀滅也帶來了同樣強烈的悲傷和遺憾,留給後世許多有待探尋的謎。現在,許多人不知道《永樂大典》是一部甚麼樣的書;還有許多人對《永樂大典》耳熟能詳,但終其一生也無緣見到它的原貌。
  • 610年前的今天,公元1405年7月11日,鄭和奉明成祖之命開始他的七次遠航,歷時28年,拜訪了30多個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國家和地區,史稱鄭和下西洋。他的航海時間比迪亞士發現好望角、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都要早七、八十年。其航程之遠及船隊規模之大,為歷史罕見,不僅是明代盛事,也是世界航海史的創舉。
  • 明史》記載,道衍本名姚廣孝,出身於行醫世家,14歲時廣孝剃度為僧,法名道衍。他曾跟隨道士席應真學習陰陽術數。道衍在嵩山寺時,偶遇當時著名的相士袁珙。袁珙一見道衍相貌,目如三角,形如病虎,當下驚言此為奇僧,未來當如劉秉忠一般。
  • 當讓歐洲人為之驚歎的蒙古王朝帶著昔日的輝煌走入歷史後,1368年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拉開了又一個大幕。在序幕中,勤政愛民的朱元璋師法漢唐,對百姓施以仁政,讓飽受戰火摧殘的山河得到修復,而其後的明成祖朱棣,這位承天命再創中華文明輝煌的聖明君主,為後世留下遠邁漢唐的大明,留下太多的驚歎,在政治文化等領域再次書寫濃重的一頁。
  •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終年71歲。長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帝是懿文太子的第二個兒子,穎慧好學,性至孝,生性仁厚。不過,《明史紀事本末》認為建文帝「仁柔少斷」,這大概也是受其父親的影響,書生氣十足,溫文爾雅,仁愛但缺乏自信和治國理政的經驗和能力,而且論才能和胸襟,朱允炆也無法與朱棣相比。
  • 402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南郊祭祀天地,正式稱帝,改明年年號為永樂元年,一切沿循明太祖時制度,是為明太宗(後改為明成祖),他也是有明一代最卓有建樹的偉大皇帝。作為最高的統治者,雄才大略的朱棣繼承了父親朱元璋勤奮、節儉、體恤百姓的長處,但卻摒棄了其父晚年猜忌、武斷的短處。他為人果敢英武,馭臣威嚴,但並不武斷,而是善於納諫,主張「用法當以寬」,「待人當以誠」;他不僅注意守成,而且勵精圖治,使明朝在永樂年間進入繁榮輝煌時期。
  • 明成祖朱棣著袞龍袍像。(公有領域)
    成祖得天下後,選拔了一批親信大臣「並直文淵閣,預機務」。對待功臣和追隨自己的,他採取與明太祖不同的做法,即善待他們,並且只要是自己選中的就用人不疑。他曾對群臣說:「君臣不能保全者,常始於不相信。苟不相信,即父子將為秦越,況君臣乎!吾於諸功臣,報之厚而待之誠,常見其善,不見其不善,惟其才而任之,保功用人,可以兩得。」如御史曾彈劾西寧侯宋晟專權,不經報告就處理事情,成祖就對御史說:「任人不專能辦成事情嗎?況且一個大將遠在邊關,怎麼能要求他事事都根據朝廷的旨意呢?」為此,成祖還特意下了一道敕令,讓宋晟便宜行事。
  • 漢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興之君,而他第一道詔書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於公於私,漢宣帝都顯露了真摯又深刻的仁愛之心。
  • 康熙初年,學士孫芑瞻(名在豐)擔任皇帝身邊的侍講。他跟眾人說了自己親見的康熙皇帝的幾件事。在正史和史料中,有許多康熙帝謙虛勤學、敬天愛民、仁愛寬容賢臣的故事。
  • 商湯對人、對萬物都能作到「網開三面」。夏桀失政在鳴條這地方被商湯打敗了。當時,商湯並沒有馬上取代他的王位。他對夏桀說:「我將為君王恢復道德,復明人心。」夏桀對商湯說:「君有人,這是君的國。」就是說夏桀看到商湯擁有民心,也就擁有了這片國土。於是夏桀帶著五百個追隨者離開。他從中野遷徙到不齊又遷徙到魯地,結果如何呢?
評論